谁也“娇惯”不出一个绿色的制造业

2016-09-09 01:10张旭辉
中华环境 2016年8期
关键词:娇惯黑化家乡人

张旭辉

谁也“娇惯”不出一个绿色的制造业

张旭辉

我的家乡是个弹丸之地,作为工业区却是赫赫有名的。这里有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行政级别比照副省级。小小一个区,集中了近十家大型工业企业,覆盖了机械、化工、钢铁、电力、纺织等多个领域。从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英才汇聚在此,他们的胸襟、智慧、眼界和知识代代相传,让我们这个地方走出来的孩子们在市辖各区县中显得木秀于林。

由于地势开阔、终年多风加上企业数量有限,以重化工业和能源工业立身的老家至今也很少有灰霾天气,但是工业污染仍是家乡人共同的记忆。位于各企业下风向的居住小区,夏天不能开窗是常有的事。即使在最繁华的区中心广场,人们也时常闻到不知为何物的刺激性气味。流经本地的松花江支流,野生鱼虾连年减少,甚至一度基本绝迹,幸而后来有所好转。尽管如此,并不妨碍几大企业成为家乡人的骄傲——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用工待遇也属当地上乘。小时候同学之间,只要知道谁家长在哪类单位上班,他能有多少零花钱就基本清楚了。父母双双在几大厂工作的孩子,在小朋友圈里当个“中产”基本没问题。

今年春节回家,刚巧听到关于家乡的消息。黑龙江黑化集团被揭在两年里受到30次环保行政处罚,黑化对其中20起拒不执行。据报道,黑化的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未经验收,违法投入使用多年;两个锅炉车间烟囱烟尘排放长期严重超标。重机厂、电厂同样受到环保处罚,只是情节轻重有别。面对记者采访,黑化有关人士一副无奈样儿——罚就罚吧,没钱。跟亲友聊起这事,大家都点头,没钱是事实。对于这些个连发基本工资奖金都得“使使劲”的企业,交罚款、环保改造实在是有点远。

听上去每个企业都有无数的难处,其实有些所谓难处不过是种因得果。回想起来,近些年似乎无论穷还是富都可以成为家乡企业不重视环保的理由。穷了,就没钱投入环保;富了,就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技术工艺和节能减排的水平照样得不到提升,继续为后来的萧条期和环保加压期积累包袱。每次聊起环保,家里搞生产搞技术的亲戚都说,真要搞的话,环保改造的那点技术对精于制造和控制的工业企业来说根本不叫事儿,只看领导决心如何。

当年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天终于被顶到南墙。据报道,此次黑化集团终于要解决环保问题,解决方案是迁建改造。很遗憾最后走到这一步,因为搬迁改造花费远大于一般的技术改造,钱从哪来?恐怕只能由财政予以支持,最终由纳税人埋单。

绿色制造无论对于制造业本身,还是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绿色制造,每一步都面临必要的投入,以及旧思想、旧习惯的阻力。所谓石压草不死,寒侵花更开。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适当补贴是应该的,给转型时间和缓冲空间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恰当的补贴反而会养出专吃补贴的企业,过大的时间空间只会让企业缺乏紧迫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用法规标准和严格的执法去倒逼。国外和国内的实践都证明,环保不会搞垮制造业,反而能促使它们在疼痛之后建立守法的底线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专业性向绿色转型。如果一家企业真的因环保而倒下,那只能说明它真的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该穿越回去才对。

猜你喜欢
娇惯黑化家乡人
“黑化”的白云
我们不是被网络黑化的小怪兽
为什么国人喜欢“黑化”的食物?
大地之灯
健康新词典
大地之灯
家乡记
池塘
双联法钢铁黑化形成机理研究
又听到了熟人的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