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一曲慰平生
——专题片《深山红烛永不悔》创作杂感

2016-09-09 06:03叶红霞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深山专题片事迹

◎叶红霞

清歌一曲慰平生
——专题片《深山红烛永不悔》创作杂感

◎叶红霞

主人公摔伤腿后在妻子的扶持下坚持去

2014年,江西省赣州市举办“最美赣州人”评选活动,安远县上报了刘振盛老师的事迹材料。也是在这时候,我们电教中心开始策划要拍摄刘老师的事迹专题片《深山红烛永不悔》。可是,片子磕磕绊绊,直到今年初才制作完成。不是刘老师的事迹不好,而是我们想把片子拍得更好些,却总是发现自己力不从心,经常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也经常感到我们的镜头语言十分无力。虽然最后片子还是完成了,但留下的遗憾太多,留下的思索也太多。

不得已的情景再现

采访刘振盛的过程之于我简直就是一次心灵的冲击,塘村乡黄沙村的贫困面貌以及刘老师心中那股精神力量让我动容。校舍只有几间,学生只有三个,刘老师却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坚守了34年。山深林密,他年轻时在山里遇到过野豹,上了年纪还摔伤过腿,至今走路还一瘸一拐;山路崎岖,他多年来每天都接送学生上学放学,如今还把一个留守学生接到自家照顾。干了34年,他仍然是位代课老师,拿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如果不是妻子外出打零工,家里生计都难以维持。他的家一贫如洗,两间低矮的土砖房,屋里阴暗潮湿、四壁空空。了解了这一切后,我们当时就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片子拍出来。

然而这个片子真的难产。岁月如流,几十年中发生过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没有记载,也没有影像资料。对于不少人来说,刘老师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做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没有人想过要观察他、记录他。直到要给他拍片子时,才发现缺东少西,不知从何拍起。老实说,我们真是不想用情景再现,因为所谓的情景再现说穿了就是摆拍,用在专题片里怎么看怎么别扭。可是最后我们还是不得已地用了情景再现,用现场摆拍和黑白色调表现过去的故事。决定采用情景再现那一刻我突然间理解了我的同行们心中那种无奈感,因为别无选择。

其实早在2009年,刘老师的事迹就被《赣州晚报》报道过。然而,如今的世界繁华而纷扰,人们更关注道听途说的明星绯闻,更关注忽起忽落的房市股市,一个留守深山的老师事迹再感人,却不具有商业价值,也就占据不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际遇一直都是无独有偶,所以我们也总是要到拍片的时候才去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如今的电教片,有几部是没有情景再现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情景再现去打天下,奔驰在与纪实精神相左的道路上。这固然是可以理解、可以解释的,但是不是也反映出电教片制作方面的一些观念性短板呢?

有了这样一次制作经历,我开始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电教人的视角要放得更低一些,更多关注那些基层的人和事,更关注寻常百姓的悲欢故事;电教人还要更注重积累素材,建立本地先进事迹的素材库,依靠积累去制片,而不仅是单纯遵照指令去制片。

令人感慨的解说词

这部片子解说词很多,通篇都是。因为我们发现,离开了解说词,我们根本讲不了这个故事。黄沙村的人口这些年一年少似一年,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去外地上学的自然也是一去不归。我们想找人讲一讲人们印象中的刘振盛,却啼笑皆非地发现找不到几个合适的讲述者。村里的老人们讲不出什么,刘振盛这些年就生活在他们身边,没有距离,这反而让他们忽略了刘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在私下里,甚至还有人认为刘老师是个没出息的人,虽然他们感谢刘老师教育了他们的孩子,但仍然觉得他这人不太上进。刘老师要是出门去打工,生活也不至于困难成这样。我们明白了,拍刘老师的片子,找不到旁观者。而在刘老师的生涯中,却几乎到处都是旁观者。多年前,黄沙村小学改造危房,上面拨的钱花光了,刘老师把妻子打工挣来的钱要过来填了进去。这些故事不好讲,还有人建议我们干脆不要讲。我们还打算采访刘老师教过的学生,可是那些学生都在外地,忙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回不来,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出去采访。因为这些,最后我们只有依靠解说词来贯穿这个故事。这真是一个让人有些莫名忧伤的选择。

不同的晚上,相同的工作

刘老师却很看得开,他不奢求有谁来帮忙,也不感慨自己的命运。他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分内之事,这么多年来,他早已安之若素。2014年,他患了鼻咽癌,仍然坚持上班。乡政府被他的精神感动,为了他的身体考虑,想把他调到乡中心小学。他也拒绝了,因为他明白自己一旦离开,自己现在的三个学生一定会失学。他说:“我的学生越来越少,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上学,我也要在这里教下去。”包括村里人在内,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刘振盛。其实刘振盛的想法非常朴素、非常简单——他是这片深山里最后一个教师,就要为这片深山里最后一名学生负责到底。

我很遗憾我们只能用平庸的手法来讲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而且没有讲好。但我还是希望人们看了这个故事后能受到一些启迪,在他们各自所面对的生活中,少做那旁观的大多数。

滤出光明的色调

在采访中我们就发现,刘老师的故事是有着很多解读角度的。他命运的多舛,令人一顾三叹;他处境的孤独,令人感慨丛生。但是,这些角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取。这是电教人与其他创作者的不同之处,电教人固然也关注人的命运,但更要挖掘个人命运中向上的力量,挖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光明意义,传播正能量,而不是传播背道而驰的误读和似是而非的价值观。所以在制作中,我们要突出这个故事的纯粹性,去掉容易引起误读的情节。

虽然只能用解说词和情景再现来完成叙事,但我们下的功夫却一点也不少,在创作脚本时几易其稿,力争在叙事上简单纯粹。在片子的情节上,我们更多地关注刘老师近几年来的状态,因为对于制片来说这是人物故事最完整、来龙去脉最清楚的时期。从刘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讲起,讲他每天接送学生,讲他为学生做饭上课,这是现在可以拍到的;讲他把留守学生接到自家,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关爱,这是最为感动人心的;讲他摔伤了腿也要坚持上课,患了癌症做化疗的同时也要坚持上课,这是最让人内心震动难以忘怀的;讲他拒绝了上级的调令坚持留下来教导仅剩的三名学生,这是最能让人接近刘老师真实的内心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刘老师的执教生涯展开,不过分渲染他那艰苦的生活处境,也不触及一少部分人对他的另类看法,使这个故事的阴影部分完全消退,只留下阳光的亮色。这不是虚伪的艺术加工,而是有所选择的艺术真实。当然,用心看了片子的观众或许仍然会产生无数的联想,但他们最先接受的必然是故事中光明的启迪。

拍摄刘老师事迹的过程之于我们,也是一个价值观震荡的过程,让我们在无限感慨中思考社会的形态,思考生命的意义,也思考自身工作的方向。拍这个片子,我们除了要传递一种光明的能量,也要传递我们自己的那一份感动。至于更多的思考,不能在片中表达,乃诉之于文字。谨以此文向刘老师致敬,向全国各地无数像刘老师那样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深山专题片事迹
深山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藏在深山里的歌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织金洞:从藏匿深山到扬名世界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元代东迁不花刺人买述丁事迹补考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