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玄武岩铜矿与北美基韦诺型铜矿对比

2016-09-09 01:48覃廷荣魏爱军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峨眉山玄武岩铜矿

覃廷荣,魏爱军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滇黔玄武岩铜矿与北美基韦诺型铜矿对比

覃廷荣,魏爱军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贵州 六盘水 553004)

从地质环境、成矿特征、控矿因素等对比北美国基韦诺铜矿和滇黔玄武岩铜矿,发现有相似的一面,但差异性极大。首先,玄武岩产出背景的差异,包括溢流时限、间歇期、厚度等;其次,含矿岩系,表现为间歇期沉积砾岩、溢顶(flow-top)角砾状、杏仁状玄武岩等有利容矿岩石的缺失,不利于规模成矿;第三,根本性差异可能在于成矿作用的不同,北美矿床所处为裂谷盆地,经历了埋藏变质作用,有利于玄武岩最大化的释放铜;滇黔玄武岩没有经受变质作用,限制了铜的释放,因此,成矿条件先天不足。

玄武岩铜矿;基韦诺型铜矿;对比;滇黔地区

1 研究现状

玄武岩铜矿又名火山岩红层铜矿,最早由Kirkham于1984年定义为火山岩序列中断裂控制的整合和大致整合分布的脉状铜硫化物和/或自然铜矿床并命名[1],此后,Cox和Singer于1986年又命名为玄武岩铜矿床[2],是指陆上玄武岩厚层序列上部中包括浸染状自然铜与铜硫化物以及上覆沉积岩层中铜硫化物在内的多样化矿床组合。由于火山岩红层铜矿作为一种矿床大类具有更广泛的成矿特征,特别是南美地区该类矿床更具有独特且较为复杂的矿床特征并成因解释[3-4],要用这一大的类型作为对比,既突不出重点,也使问题显得搅扰不清[3],因此研究仅以基韦诺型铜矿特征为限。

朱炳泉等[5-6]最早于2002年发现了滇黔边界存在一条代表地幔深断裂-岩石圈不连续界面的北西向构造隐性地球化学急变带,并认为沿地球化学急变带的中心线存在银(乐马厂、银厂坡)、铅锌(矿山厂-麒麟厂、乐红、茂租等)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集区。它的北东侧存在很强的铜、镍、铂、钯异常,其铜异常程度远高于东川地区,但未能发现规模矿床。根据地球化学急变带成矿的分带性规律,沿中心线是银、铅-锌、钼带,近侧为铜带,远侧为金带,因此应会出现一个铜的矿集区[5]。据调查,在鲁甸沿河发现了富的自然铜-氧化铜工业矿床和广泛的铜矿化点,并认为其成矿地质背景、矿石类型和蚀变现象与美国苏必利湖的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较为相似。在随后的研究中,朱炳泉等(2002、2003)[4-5,7]进一步提出矿床形成与古火山口环境下的强壳幔相互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受古火山口相角砾凝灰岩-气孔状熔岩和上覆宣威组碳泥质层控制,成矿作用以同生热液作用为主,成矿温度为从中高温(约400℃)至低温(约100℃)[8],并且认为多种极端成矿条件的耦合导致大规模自然铜矿化等[7]。张正伟等[9-10]还划分出了6种铜矿化类型,并认为沥青质铜矿化类型在区域上分布广泛,沥青广泛充填于熔结凝灰岩的气孔和含矿凝灰岩、碳泥质岩石破碎带中,自然铜、黑铜矿等矿物赋存于硅质沥青岩中,矿化层稳定,找矿标志明显。

此后,经过近十年的找矿与研究,成矿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11],但在找矿方面[12-16],滇黔两地,总共获得(332+333)约7万吨[12,17-18],加上以前所获的鲁甸小寨铜矿科研储量3.4万吨[19],巧家新店子铜矿D级储量0.47万吨[19],丘北六毒铜矿C+D级储量1.15万吨[19],贵州西部各矿点C+D级共2078吨[19],总量大约12万吨。此,有必要回顾这一探索历程,重新审慎思索,认为整个过程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

1)只认识到模型的相似性,对其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差异认姓认识不足。

2)综观国内的研究,存在以下六种版本的含矿岩系柱状图,①朱炳泉等[5]的,矿化层位位于三叠系中下统至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第四段(包括层一、层二约90余m),主要矿化段位于过渡带至峨眉山玄武岩第四段硅质沥青层之间,矿石类型以自然铜+氧化铜为主;②张正伟等,有6个矿化层位,主要的为沥青质铜矿,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第三段顶部的熔结凝灰岩、火山凝灰角砾岩;③侯蜀光等[20-21],矿化产出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顶部至宣威组底部,共5个矿化层,并强调了宣威组底部沉积改造型具有较好找矿潜力;④廖震文等[22],总体分4种类型的矿化,Ⅰ、Ⅲ、Ⅳ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Ⅱ型矿化比较普遍,以杏仁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⑤罗孝桓等[14],威宁地区玄武岩铜矿主要产于第二段顶部和第三段,岩性以杏仁-气孔状玄武岩、凝灰岩夹角砾岩或凝灰质岩类为主;⑥李厚民等[12],四个矿化层分别赋存于第三段顶部及第四段。以上矿化层的分布几乎没有统一的,除玄武岩底部淋滤型的矿化和宣威组底的矿化基本统一外,其它的,从第二段至第四段均有矿化,无主次。这样的状况,能找到层控的铜矿床吗?

表1 滇黔地区铜矿(以铜厂河为例)与美国(以基韦诺为例)特征对比

3)找矿方向不明,该地区铜矿与基韦诺铜矿的相似性,但真正原型不清,况且,找矿所依据的古火山口特征不明,成矿作用究竟是同生热液还是变质热液不清,因此,该地区找矿一直比较盲目。

因此,应以北美基韦诺型铜矿为原型,以滇黔地区玄武岩铜矿为对照,对其成矿地质环境、成矿特征、成矿与控矿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表1),目的在于:①找出二者矿床的差异;②对差异可能导致的成矿结果进行解释;③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比得到的启示,对滇黔地区找矿提出建议。

图1 美国基韦诺铜矿含矿岩系柱状图

图2 贵州省西北部威宁县铜厂河矿区含矿岩系柱状图

2 地质环境对比

成矿地质背景方面,中国以构造-岩浆活动(或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拉伸裂陷为主,而美国则裂谷作用更为强烈。这一差别导致的结果是美国的玄武岩厚度巨大,最厚达28km,溢流总体积达42×104km3,并于其中夹了多层高孔隙度、无分选性的砾岩和砂岩,最厚达9 000m[8],分布限于宽150km,长1 500km的弧形裂谷内,均厚达1.87km。玄武岩喷溢时间介于1 109~1 086Ma之间,持续达23Ma,且间隙期相对较长,形成与红色碎屑层的交互成层。根据2007年11月发布大火成岩省通讯,玄武岩喷溢分为早期阶段(Early Magmatic Stage 1 109~1 107Ma)、潜在阶段(Latent Magmatic Stage 1 107~1 102Ma)、主要阶段(Main Magmatic Stage 1 102~1 094Ma)、晚期阶段(Late Magmatic Stage 1 094~1 086Ma)四期。中国西南玄武岩厚度相对较薄(滇黔相邻区更薄),最大最度仅达5 384m,全区平均厚度705m,估算体积约28× 104km3[23],中间无砂岩、砾岩夹层,喷溢时限为>257~260Ma[24-25],时长普遍认可1~2Ma,虽有分四个旋回之说,但间隙期极短,层间往往仅见极少量薄层凝灰质层。

现有资料表明,玄武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于玄武岩[30-32],成矿作用与流体循环有关[31,33],这一差别可能影响滇黔地区成矿物质最大供给和最大流体循环系统的形成,而区域性低级变质作用的缺失[33-34],更加剧了这一进程的差异(玄武岩不同最大化的释放铜)。就成矿环境方面,北美显示为裂谷环境、典型红层盆地特征,滇黔地区则表现为大陆溢流玄武岩堆积,二者差异极大。

含矿岩系及矿体赋存在岩系中的位置是最大的区别。北美含矿岩系中除了火山岩外,另有红层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和潮汐相灰岩,反映喷溢间隙期有风化作用及沉积作用,且沉积环境有陆相至浅海的变化,矿体(脉)主要赋存于中基韦诺群之Portage湖火山岩系内之溢顶(flow-top)角砾状和杏仁状玄武岩内和夹层砾岩内[33],主要的自然铜矿床分布于霍顿至卡路美特一段,沿基韦诺断裂产出,ALEX C.BROWN认为是后成的[33,35],除此而外,还有赋存于上基韦诺群Nonesuch粉砂岩-页岩内以硫化物为主(辉铜矿>自然铜)沉积岩容矿的层状铜矿化,ALEX C. BROWN认为是同生(成岩)的(图1)[33,35]。中国含矿岩石相对简单,以威宁铜厂河矿区为例,主体岩性为一套完整的火山岩,间夹沉积的凝灰质岩层,矿化与凝灰质岩层、杏仁状玄武岩关系明显,主要赋矿部位为第二段中上部,与基韦诺铜矿有明显区别。根据李厚民等(2006)对鲁甸一带铜矿的研究,自然铜矿化见于第四岩性段,辉铜矿则见于第三、第四岩性段[12,36],至此,除了侯署光等(2007)[21]所界定的第五矿(化)层与上基韦诺群Nonesuch粉砂岩-页岩内的矿化(此类矿化已经得到证实[17])可对比外,其它几乎无法对比。

另一方面,就赋矿火山机构也有不同,北美为溢顶作用(flow-top)而在玄武岩顶部产出的角砾状、杏仁状玄武岩及其上覆碎屑岩类,其代表的是火山熔体流动的河道(channel-ways)[33],而国内的研究认为是古火山口及其相关岩类[4]。

岩石结构方面,中国除凝灰质岩类外,玄武岩以致密状、杏仁状、角砾状结构为主,而在美国,则以杏仁状结构为主以及层纹状的藻类碳酸盐岩。

成矿地质时代方面,根据Bornhorst等的研究,北美基韦诺矿床自然铜矿化年龄为1 060~1 047Ma(Rb-Sr法)[37],与喷溢时间存在26Ma的时差,这一矿化年龄与上覆Freda砂岩地层大部或全部沉积时限相当;在滇黔地区,朱炳泉发布了236~239Ma的自然铜矿化年龄[8],与喷溢时间存在18Ma的时差,但此后,朱炳泉等又发布了226-228Ma(29Ma的时差)和135Ma的两阶段自然铜矿化年龄[28,38],并认为226~228Ma与Zn-Pb-Ag-Ge的矿化年龄相一致,是与峨眉大陆溢流玄武岩相关的成矿事件[39]。另外,根据国际统计,铜矿主要成矿期为新生代(占50.4%),其次为前寒武纪(占32%),最后是古生代(占8.5%)和中生代(占9.1%),这样的分布可能与不同时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而上述成矿时间差别也可能说明,中国玄武岩喷发所处时代,其背景不是铜成矿的高发时期。

伴生矿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可能说明,他们都有共同的矿源岩—玄武岩。

3 矿床特征对比

在中国,有用矿物以黄铜矿-自然铜-辉铜矿组合为特征,据朱炳泉[5]的研究鲁甸一带为自然铜-辉铜矿-黑铜矿-少量自然银,在美国,则以自然铜-自然银-辉铜矿-其它Cu2S矿物组合为特征。矿石是否以自然铜为主,可能决定了其成矿作用是否相同的原则。

结构/构造方面,中国以交代作用为主,热液作用相关构造较多,而美国则沉积(或同生)结构为主,后期热液相关构造较少。

在蚀变类型上,基韦诺铜矿区存在着典型的低温变质相[8],可以出现方解石-沸石+绿帘石+钾长石的矿物组合,主要蚀变有赤铁矿化、沸石化等,而中国明显表现为一套热液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上的不同,可能决定了成矿流体甚至成矿作用方面的差异。

由于风化作用均以玄武岩为母岩,风化特征相似。地球化学标志较为不同。

在控矿条件方面,在滇黔地区,古火山口决定的矿源层分布、水循环系统及层间滑动三个因素[15],对成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北美,循环系统、盖层、同沉积断裂三个因素对成矿起了决定作用,但没有提及矿源的问题,这可能说明,区域性变质作用的原因,把玄武岩富集的铜溶入了整个流体,因此,是否古火山口控制了矿源层分布已不重要。

成因及成矿作用方面。基韦诺型铜矿一般有红层淋滤、后期变质热液、同生热液等不同认识[8],近年,ALEX C. BROWN(2006,2008)相继提出了大气降水与变质热液的混合模式[33]和断层向上逆冲形成异常热流汇聚富铜卤水成矿的机制[40],结合前文关于玄武岩喷溢年龄(1109~1086Ma)和自然铜矿化年龄(1060~1047Ma)的测定。作者认为,不论是同生热液还是变质热液,成矿均以玄武岩的充分蚀变并提供大量成矿物质为前提[41-42],因此,就成矿时间、流体循环、成矿物质最大供给等因素考虑[43],作者赞同变质热液成因[33,37]。而滇黔地区的成矿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属构造或盆地热液[31,44],未经受充分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现发现所有矿床显示,成矿因物质供给不足而规模有限。

4 对比所得到的启示

4.1关于找矿潜力的启示

关于滇黔铜矿找矿潜力,原认为与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有很大的相似性[4-5,8],意在找到大型-超大型铜矿,然多年找矿效果并不理想。虽有学者认为潜力巨大[12],也有学者认为在条件有利地段可能找到中型规模以上矿床[44],但是经上述对比,发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矿床特征、成矿与控矿因素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埋藏变质作用(往往释放大量的铜)[3,43]以及溢顶角砾岩类和盆地流体的缺失,是本区大型铜矿成矿条件的先天不足。

4.2确定重点找矿方向

第一,加强对隐伏古裂谷为主的地质环境的研究。世界上几大铜矿,基本与裂谷及基性岩环境有关。著名的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奥林匹克坝铜金矿,最早即是探索(元古宙)玄武岩型铜矿,虽然最终不是该类型铜矿,但其形成仍然与古裂谷环境及基性岩类相关,其成矿与蚀变玄武岩关系密切。因此,经详细解读滇黔地区成矿背景与原型矿床的差异,其成矿可能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其差异性可能形成特色的矿种及成矿体系[45]。

第二,扩大本类矿床资源量的找矿方向:①宣威组底部沉积型铜矿,由于这一类型与基韦诺铜矿具有相似性,现有发现也证实具有成矿可能性[17],廖震文等认为500万吨的远景资源量[22],系统开展这个方向的有扩大本区资源量可能。②开展上覆三叠系地层沉积型铜矿的找矿,由于该类铜矿与玄武岩铜矿同属一个系列,原开展的找矿有可能受到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以及认识的限制;因此,重新评价区内砂岩铜矿,对扩大该类矿床资源量也显得很有必要,如赫章县德卓铜矿。③对产出于玄武岩内部的自然铜、铜氧化物、铜硫化物矿床,首先有必要加强自然铜为主找矿。在区内多年的工作,发现自然铜分布较为普遍,但所获资源量极少,其连续性、品位稳定性等方面均不清,就此类矿床的原型也是以自然铜为主。因此,有必要以自然铜(黑铜矿)为重点,继续探索本类矿床规模(这类矿石,据当地农民描述,有发现几十公斤的自然铜),勘查中注意钻探取心完整性及样品加工方法可行性。其次,就硫化物类的矿石,这是区内勘查和开发的主要矿石类型,根据作者在该区的调查发现,虽然分布于某个含矿层中,矿层内往往见及较多层间滑动,成矿属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形成,受夹层和断裂双重控制[11,44],一般走向倾向延伸规模有限。因此,本人认为,继续加大对喷发中心区各矿床(点)的探索,在具备有利矿源层的前提下寻找有利容矿构造[44],并选择适应的勘探方法(可能隐伏)[22,33,46]。如果在区内能有几个中型矿床的突破[11],找矿前景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找相关类型矿床及相关矿种。根据近年发现,开展金、银、锗、铂多金属、稀土、钛等其它矿种的找寻[22]。

[1] Kirkham R. V., Volcanic Redbed Copper [M], in in Canadian Mineral Deposit Types, A Geological Synopsis, O.R. Eckstrand, Editor. 1984,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Economic Geology Report 36, page 37.

[2] Cox D. P.,Singer D. A. Mineral deposit models[M].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3] 单卫国,梁斌,等.论滇东北二叠纪玄武岩型铜矿(BC)找矿—美洲火山红层型铜矿(VRC)的启示[J]. 云南地质, 2007(02): 143~164.

[4] 朱炳泉.关于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省资源勘查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 2003, 30(04): 406~412.

[5] 朱炳泉,胡耀国,等.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的发现[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S1): 49~59.

[6] 朱炳泉,常向阳,等.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的发现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新思路[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06): 912~917.

[7] 胡耀国, 朱炳泉, 常向阳. 滇黔边界大规模自然铜矿化的极端成矿条件耦合[J]. 矿床地质, 2002(S1): 390~393.

[8] 朱炳泉. 大陆溢流玄武岩成矿体系与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J]. 地质地球化学, 2003(02): 1~8.

[9] 张正伟, 朱炳泉, 张乾, 等. 滇黔相邻地区上二叠统玄武岩组与铜矿化关系初探[C]. 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 2003.

[10] 张正伟, 程占东, 朱炳泉, 等. 峨眉山玄武岩组铜矿化与层位关系研究[J]. 地球学报, 2004(05): 503~508.

[11] 张乾, 王大鹏, 等. 滇-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型自然铜-辉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成矿前景分析[J]. 地质与勘探, 2008(02): 8~13.

[12] 李厚民, 毛景文, 张长青.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1~139.

[13] 刘远辉, 李进, 邓克勇. 贵州盘县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J]. 地质通报, 2003(09): 713~717.

[14] 罗孝桓, 刘巽锋, 汪玉琼, 等. 贵州威宁地区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J]. 贵州地质, 2002(04): 215~220.

[15] 戴传固, 刘爱民, 王敏, 等. 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特征及成矿作用[J]. 贵州地质, 2004(02): 71~75.

[16] 王晓刚, 黎荣, 蔡俐鹏, 等. 川滇黔峨眉山玄武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J]. 四川地质学报, 2010(02): 174~182.

[17] 王居里, 郭健, 刘忠奎, 等.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区的沉积型铜矿床[J]. 矿床地质, 2006(06): 663~671.

[18] 陆国章. 贵州威宁县黄泥坡峨眉山玄武岩铜矿产出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J]. 化工矿产地质, 2012(02): 77~84.

[19] 薛步高. 峨眉山玄武岩与玄武岩铜矿成矿研究[J]. 化工矿产地质, 2007(02): 88~97.

[20] 侯蜀光, 徐章宝, 包钢, 等. 云南滇东北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含矿岩系组成与划分[C]. 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 2006. .

[21] 侯蜀光, 徐章宝, 章正军, 等. 滇东北含铜矿床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学特征[J]. 地层学杂志, 2007(03): 267~271.

[22] 廖震文, 胡光道. 一种非传统铜矿资源—黔西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质科技情报, 2006(05): 47~51+56.

[23] 张云湘, 骆耀南, 杨崇喜. 攀西裂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1~325.

[24] Shellnutt J. G.,Denyszyn S. W.,Mundil R. Precise age determination of mafic and felsic intrusive rocks from th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W China)[J]. Gondwana Research, 2012, 22(1): 118~126.

[25] 陈大, 刘义. 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探讨[J]. 矿产勘查, 2012(04): 469~475.

[26] 肖宪国. 贵州威宁铜厂河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D]. 中南大学(硕士), 2005.

[27] 武国辉,金中国,董家龙.威宁铜厂河玄武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矿产与地质, 2005(05).

[28] 朱炳泉,戴橦谟,等.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中两阶段自然铜矿化的~(40)Ar/~(39)Ar与U-Th-Pb年龄证据[J].地球化学.2005(03):235-~247.

[29] D.P.考克斯,D.A.辛格编,宋伯庆,et al. 矿床模式[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1~378.

[30] 钱壮志, 徐翠玲, 章正军, 等. 滇东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J]. 矿物岩石, 2007(01): 78~82.

[31] 李厚民, 毛景文, 张长青, 等.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 矿床地质, 2004(02): 232~240.

[32] 许连忠. 滇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自然铜矿作用[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2006.

[33] Brown A. C. GENESIS OF NATIVE COPPER LODES IN THE KEWEENAW DISTRICT, NORTHERN MICHIGAN: A HYBRID EVOLVED METEORIC AND METAMOPHOGENIC MODEL[J]. Economic Geology, 2006, 101(7): 1437~1444.

[34] 张娟,毛景文,等.云南个旧卡房蚀变玄武岩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及意义[J]. 中国地质, 2012(06): 1647~1656.

[35] Schmidt J. M.,Rogers R. K. Metallogeny of the Nikolai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in southern Alask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ineral potential of the Talkeetna Mountains[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2007, 431: 623~648.

[36] 李厚民, 毛景文, 张冠, 等. 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蚀变分带和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06(07): 1026~1034.

[37] Bornhorst T. J.,Paces J. B.,Grant N. K.,et al. Age of native copper mineralization, Keweenaw Peninsula, Michigan[J]. Economic Geology, 1988, 83(3): 619~625.

[38] Bing-Quan Z.,Yao-Guo H.,Zheng-Wei Z.,et al.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native copper miner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Emeishan flood basalts, Yunnan Province, China[J]. Ore Geology Reviews, 2007, 32(12): 366~380.

[39] 陈大, 黄智龙, 张伦尉, 等.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构造带两类铅锌矿床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矿物学报, 2012(03): 432~442.

[40] Brown A. C. DISTRICT-SCALE CONCENTRATION OF NATIVE COPPER LODES FROM A TECTONICALLY INDUCED THERMAL PLUME OF ORE FLUIDS ON THE KEWEENAW PENINSULA, NORTHERN MICHIGAN[J]. Economic Geology, 2008, 103(8): 1691~1694.

[41] Haynes D. W. Geochemistry of Altered Basalts (continental Tholeiites) and Associated Copper Deposits:Unpublished Ph.D. thesis[D].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2.

[42] Heinrich C. A.,Bain J. H. C.,Mernagh T. P.,et al. Fluid and mass transfer during metabasalt alteration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at Mount Isa, Australia[J]. Economic Geology, 1995, 90(4): 705~730.

[43] Jolly W. T. Behavior of Cu, Zn, and Ni During Prehnite-Pumpellyite Rank Metamorphism of the Keweenawan Basalts, Northern Michigan[J]. Economic Geology, 1974, 69(7): 1118~1125.

[44] 张乾, 朱笑青, 张正伟, 等. 贵州威宁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型自然铜-辉铜矿矿床的成矿前景[J]. 矿物学报, 2007(Z1): 379~383.

[45] 张鸿翔. 我国特色成矿系统的研究进展与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05): 563~570.

[46] Bacon L. O. Induced-polarization logging in the search for native copper[J]. Geophysics,1965,30(2): 246~256.

Comparision of Basalt Cu Deposits in Yunnan-Guizhou to the Keweenaw Cu Deposit

QIN Ting-rong WEI Ai-jun
(No.2 General Party,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Uranium,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4)

This paper correlates the basalt Cu deposits in Yunnan and Guizhou with the Keweenaw Cu deposit in USA in respect to geological condition, ore-formation and ore contro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differ largely in three respects. Firstly, they differ in geological background such as magma effusion time limit, inactivity period, lava thickness and so on. Secondly, they differ in ore-bearing rock series, i.e. absence of sedimentary conglomerate interlayer, flow-top breccia and amygdaloidal basalt in the basalt flow in Yunnan and Guizhou. Thirdly, there was absence of burial metamorphism of basalt in Yunnan and Guizhou.

basalt Cu deposit; Keweenaw Cu deposit; correlation; Yunnan and Guizhou

P618.41

A

1006-0995(2016)02-0247-06

10.3969/j.issn.1006-0995.2016.02.016

2015-05-24

覃廷荣(1970-),男,贵州思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

猜你喜欢
峨眉山玄武岩铜矿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玄武岩纤维微表处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
玄武岩纤维可用于海水淡化领域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峨眉山下
特大型井下铜矿山采选工程管理与实践
火山作用对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方法
勇登峨眉山
2019年全球连续玄武岩纤维市场产值将达1.04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