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及策略建议

2016-09-10 23:26侯娜
时代金融 2016年24期
关键词:审计质量成因策略

侯娜

【摘要】与审计同步产生的审计期望,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态势上的某些变化,由此形成审计期望差距。现阶段,审计期望差距已日渐成为审计理论及审计实践研究者致力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导致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审计期望差距的缩小途径及解决对策加以探索思考,以弥补审计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水平。

【关键词】审计质量 审计期望差距 成因 策略

近些年来发生的上市审计失败案例,如万福生科,新大地等审计案引发了人们关于审计期望值和审计质量差距的思索。基于审计结果形成的公众预期和审计结果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偏差即为审计期望差距,这一差距的产生涉及到审计业界的期望和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匹配关系,导致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应归结到社会公众及审计人员两个方面[1]。探究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及对策,对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期望差距成因分析

构成审计期望差距的要素主要有合理期望及不合理期望带来的差距、实际执业及执业缺陷引发的差距等,而在审计期望差距这一概念的表述上,可以作如下归纳:审计期望差距主要指的是围绕审计结果,社会公众的预期和实际审计结果之间存在的偏差,在差距的具体表现上就是审计公众期望和实际业界期望间出现不符。导致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审计职能期望过高。随着两权分离,经营者和所有者权责越来越清晰,股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经营业务量增加,会计处理的环境有趋向复杂的变化,审计的主要目标由差错防弊转向了外部提供财务核心的鉴证。公众认为只要是审计师发表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绝对保证,故当这些企业财务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责任人就是审计师,其一重要原因在于公众对审计职能的高度预期,同时也存在大众专业知识水平与审计师之间的巨大差距。

其次,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实务时,由于对其审计职责没有进行明确划分,或报表使用者给予审计人员过高的期望值,此时,如审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在进行审计抽样及给出审计保证时,往往会产生误差,最终导致财务报表失真,审计质量受损。

第三,社会公众基于审计的认知及期望与审计执业人员提供的审计信息之间呈现出一定的信息不对等性,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含义和目标、范围缺乏了解,公众希望审计单位能毫无遗漏的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利用现代舞弊手段的高技术性和隐蔽性,不可能通过审计揭示全部的舞弊行为,审计只能在适当范围内提供合理的保证,信息需求较为全面和广泛,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的提供上又存在一定限度。而涉及到审计单位舞弊时,社会公众期望对其舞弊行为加以全面的揭示披露,而审计保证又具有特定范围,这就容易致使社会公众期望与审计实务出现差距。

第四,我国审计环境,审计准则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审计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推行、审计执业环境的营造、审计费用的收取、会计核算制度及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上等诸多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为审计质量的改进完善形成了客观阻碍。单从审计人员这一因素看,一方面,审计人员的审计职责不够明确清晰,审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不强,极易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失误,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后,企业经营活动及财务行为趋于复杂,如审计人员对相应的审计准则无法全面准确理解,会增大出现审计执业差距的机率;另一方面,出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考量,在开展审计实务时,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收费大幅降低等现象日益增多,最终会对审计实务的规范性和独立性施加不利影响。

二、审计期望差距带来的影响及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相关策略探究

(一)审计期望差距带来的影响

审计期望差距的产生会导致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审计信息化及审计价值日渐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审计期望差距如不及时进行缩减,会使企业经济事项的准确性、合理性及财经纪律受到损害。而在应对社会公众和审计执业行业产生的审计期望差距时,法律程序主要依循“深口袋”这一依据来进行审计诉讼,审计执业人员的声音可能被社会公众所掩盖,这就给审计诉讼风险隐患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

(二)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相关策略

1.以审计质量的提高为基本目标,做好审计工作。首先,作为审计执业人员来讲,其应具备较高的职业审慎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对自身所肩负的职责加以明确,然后本着谨慎的原则,对审计的流程及方法等进行规范,以提高审计的质量水平,为审计期望差距的缩小奠定基础。相关控制要点如下:一,谨慎选择审计客户,强化风险意识;2.签订审计协议,制定审计方案;三,做好审计质量的事中控。

其次,规范审计市场。这主要是基于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地点多集中于审计市场这一特点,在审计市场的规范上,要做好审计信息需求的调研工作,对社会公众及设计执业行业的审计信息需求方式,内容及变化等加以整理汇总,然后使审计需求信息的供给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审计信息需求,从而缩减审计期望差距。

第三,对审计准则加以完善。在审计实务开展中,既要对审计理论加以研究,又要对审计理论加以实践及创新,而在这两个环节中,审计准则的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在审计准则的完善上,要致力于探究审计准则生成及更新机制,在制定及修订审计准则时,要本着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捋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社会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两者的匹配度[3]。

3.对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加以准确合理的界定。要为审计业界与社会公众之间架构沟通交流的渠道。在审计准则的生成、审计标准的补充、审计责任的落实上,作为审计业界人员来说,其要与社会公众做好期望值的沟通及交流,对一些合理性不足,不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审计期望加以排除,在使公众明确审计单位职责范围的同时,侧面对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行为加以督促,使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实务操作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报表的精准性,避免出现审计舞弊行为。

沟通的内容从审计意见扩展到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过的说明、审计师责任以及管理当局责任的界定。在审计报告中与社会公众进行审计范围、审计过程、审计师与管理当局双方责任的沟通,其目的是为了缩小社会公众与审计师之间的不合理审计期望差,充分发挥审计师的鉴证职能,更好地满足报告使用者的要求,服务于社会公众。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责任的明确区分,对审计性质的解释说明以及对“合理保证”和“重要”等一系列术语的使用,可以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即审计只能降低报表信息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这一风险。

第二,对审计报告中的意见表述进行规范。涉及到审计意见的表达时,审计意见不是四种简单的标识(无保留、保留、否定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还向报告使用人传递了其他的重要信息,还是审计师与报告使用人进行其他信息沟通的载体。审计报告承担了审计师与报告使用人进行沟通的功能以及教育审计报告使用人正确认识审计作用的功能。

在审计报告中,审计执业人员应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合理的审计期望加以满足,如无法满足更加细化的审计期望,审计执业人员应通过审计报告及审计结论的表达及传递,让社会公众知悉自身的审计责任范围,消除社会公众审计认知中基于审计执业人员审计责任的片面认识。在审计报告中,一是要对审计报告意见加以清晰准确表达,二是要适度增加一定的范围段,缩减审计报告使用者、审计信息需求者、审计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审计期望差异。

三、结语

引发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主要存在审计实务本身及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两个方面,在审计期望差距的缩减及弥补上,要注重从审计实务的规范化,社会公众审计期望的调整上加以完善,通过完善审计市场及审计准则,提高审计质量及强化审计执业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沟通等手段,使审计目标与社会期望之间达成协调均衡。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期望差距:基于审计主题[J].会计之友,2015(5):126-130.

[2]张凤丽.基于新审计准则视角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J].会计之友,2012(19):80-81.

[3]卢珊.浅析审计期望差距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2013(10):28.

猜你喜欢
审计质量成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Passage Four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