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件》中的战地记者与美国士兵心理解析

2016-09-10 07:22王欣然费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越南战争美国士兵战地记者

王欣然 费彦

内容摘要:《快件》是美国越战著名叙事作品,以作者迈克尔·黑尔本人在越南战场的战地记者经历为素材写作而成。分析以黑尔为代表的战地记者和黑尔所采访的美国士兵的参战心理,展示人物战前与战后的心理落差,揭露越战对参战人员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越南战争 战地记者 美国士兵 参战心理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参加的又一次海外战争,也是二战以来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由于美国的外力干涉给越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给美国军人带来莫大的伤痛,时至今日,“越南综合征”仍是心理学界探讨的创伤主题。

在众多记录这段岁月的美国文学创作中,作为“新新闻体”的代表作品,迈克尔·黑尔(Michael Herr)的《快件》(Dispatches)以鲜明的个人色彩与生动的人物刻画赢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赏,并获得当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提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是战争的旁观者,也是战争的参与者,他详细描绘了越南战场美军士兵的痛苦经历,同时也生动展现了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战场遭遇。

在文中他曾多次被美军士兵或其他战地记者问及来越南做什么,作者都没有正面解答,其实,“为什么来到越南”或是“来越南做什么”类似的问题,不仅是针对作者的提问,它更是每一名参战者的思索。

一.心理学理论中的战争心理

在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莱尚的《战争心理学》一书中,他将人类的战争动机归纳为4个因素,分别为“替代性攻击”、“自我怀疑和自我仇恨的投射”、“生活中缺乏意义和目的”、“群体归属感的需求”。同时指出,战争频发以及士兵参战的原因在于,人们将战争视为“减轻内在压力的需求”,“增加个人归属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增加个人意识及个人存在价值的需求”以及“以‘感觉现实’之外的方式诠释周围环境的需求(特别是运用‘虚幻现实’的方式)”。这些动机与原因相互交错,共同影响着人们对于战争的认知,并最终促使人们走上战场。

在战争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及其他人物不论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性格个性,但凡其走向战场,均出于以上原因。当然,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典型的“美国神话”及“英雄主义”情怀,他们怀揣“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成就自我”的目标,“完成使命”的光荣,来到了越南。

二.《快件》中的战地记者

在黑尔的《快件》中,出现了多名战地记者,他们有的只是一个名字,而有的则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和作者一样,出于某些原因,自愿来到了硝烟弥漫的越南战场,这些原因有的是大家所共有的,而有些则是属于个别人的。如果细细分析,便会发现作为战情的报道者,他们都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

1. 英雄主义

作者说道,“在我们之中,有几个英雄,大多数是冒险者和辛辛苦苦干活的人,还有很多可爱的疯子和正常人,我们在这里报道这场普通的战争的真实面目”(226)[1]。是的,大部分的记者来到越南战场就为了报道真实,他们把报道战争真实视为自己的使命与职责。这一种精神的源泉正是植根于美国人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怀。

正如当“我”被问及“来越南做什么”时,“我”虽然只是以战地采访与军事小说写作为搪塞,但在灵魂深处,“我”知道“在各种虚无纵横的地方,有最低下的约翰·韦恩的春梦和最激昂梦幻的军事诗歌”(19),所以“我一无所知地闯入越南,坚信自己一定能得到一些收获”(19)。这不仅是作者的心态,也是这群年轻人的共同心声,他们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有所作为,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文中出现的“约翰·韦恩”、“威廉·本迪克斯”这些英雄形象与“激昂的军事诗歌”,都是美国传统与文化的象征,它们激发起作者来到越南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而这些读者所熟悉的“英雄神话”与“爱国情怀”也使人们明白,“成就自我”的美好幻想是以“我”为代表的战地记者们来到越南的最深层次原因。

2. 趣味性

除了成为“英雄”这一致命诱惑,越战吸引战地记者的原因之二是“好玩”或“有趣”。正如作者描写特立独行的肖恩·弗林时所说,“实际上确实很多人来越南只是为了好玩”(197),只是弗林毫不避讳的表现出来,而他人则不愿如此坦白。就连作者自己,也“曾经觉得做一个战地记者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为可以“经常同大兵们聚会,能够近距离接触战争,触摸战争,能够让自己迷失在战争之中,然后试着抵抗对战争的迷恋”(209)。显然,体验战场探险所带来的趣味性也是战地记者来到越南又一诱因。

3.归属感

“我”之所以觉得战争有趣,是因为可以经常同大兵聚会,而且在战场这一更为纯粹的环境中,“友谊可以很直接地建立起来”(228),而且这种友谊是弥足珍贵、难以超越的,因此,不远万里来到越南战场除了能够实现记者们的个人价值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而对于一些内向甚至孤僻的人来说,尤为如此。

4.虚幻性

“我”渴望“接触战争,触摸战争”,是因为“我们都受电影影响而存在着战争幻想……这种幻想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让自己心中那个残暴而又迷人的英雄形象控制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真正的混乱,就好像一抬头就发现自己已经和约翰·韦恩或者威廉·本迪克斯待在同一条战壕里面”(197)。显然,在来到越南之前,“我”对战争的认知还处于“虚幻现实”层面,而这种幻觉让作者犹如步入梦境,只看到“敌”与“我”,“对”与“错”,只认为越南战争是以美军代表的“正义”与越共代表的“邪恶”之间展开的一场较量,而“我”正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

5.物质需求

不论是英雄主义或是趣味性,以上均是精神层面对记者们的驱动,除了这些诱因外,还有其他更为直接的动力。作者在《快件》中描绘了多位战地记者形象,其中约翰·坎特维尔是极少数“真正讨厌越南和这场战争的人”,他来到越南的原因也与他人有很大差异,“只是为多赚点钱”(234)。以物质需求为驱动而加入战争的人也不在少数,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够高尚,但也无需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他们,他们只是表现出了人类的基本需求。

三.《快件》中的美军士兵

除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战地记者,作者还塑造了众多满是伤痛的越战美军士兵形象,虽然作者并未采访每个人来到越南的原因,但在故事的行进中,通过作者的话语可以看出,这些年轻人来到越南,是因为他们对越战的错误认知,而这一点和战地记者也有些许相似。

1.家庭成员的激励

家庭因素经常是士兵参战的动因之一,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赞赏,这是作为儿子的一种尊严。《快件》中说到,有一名士兵收到家中来信,信中满是父亲为他服兵役的骄傲,而此前父亲甚至不屑与他说早安,由此可见,这名士兵之所以来到越南正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另眼相看。确实,很多士兵之所以参战是因为他们经受着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军人家庭,他们将服兵役视为男性的成人礼,如果不参战就是懦夫,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又或是改善家人对自己的看法,家中的男孩选择走上战场。

2.成就个人的梦想

越战老兵这一代是二战后出生的孩子,他们幼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却因为大量的影视作品而对战争耳濡目染,甚至对战争充满着激情与向往。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因为看了十七年战争电影而踏上越南的孩子。来到这里之后,却因为他们的单纯、善良而被摧毁。……实际上。在这些孩子的脑海里,也放映着一幕幕战争电影,他们在烈火下跳着象征勇气与荣耀的海军陆战队敲打舞,电影镜头中他们得到青春痘在火光照射下愈加清晰”(212)。在一幕幕宣扬美国神话与美国英雄的影片中,这些青年人树立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正如前往越南的战地记者一样,他们希望自己成为“约翰·韦恩”式的英雄,所以他们会向记者抱怨“如果不能朝那些人开枪,那我们来这种鬼地方做什么”(28)。也正因为此,士兵们都将战争视为一种冒险,即使很多人在经历数次战役后冷静下来,“总是有这种疯狂的人,他们为了能够被镜头捕捉到,经常会很拼命”(212)。因为,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看作一场电影,而在越南的作战行动正是电影中的重要片段。

3.不知为何的迷惑

有的士兵对于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越南,即使最终被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但至少他们有所目标。然而,在越南战场上,还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确实参加了战争,却“完全不知道战争对他有什么意义”(227),这样的人更为可悲,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为何奋斗,当他血染战场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

四.总结

越南战场的战地记者与美国大兵,不论怀着怎样的目的来到这片土地,他们都失望了,而且正因为他们背负的东西太多,而慢慢地苍老。当他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这场战争的真实面目时,他们已经成为“无药可救的人”(227)。不论是记者还是士兵,他们都因为这场战事迷失了自我,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本我。

参考文献

[1]甘文平,赵芊.士兵的呐喊:树立真实性的尊严——解读迈克尔·黑尔的越战小说《快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2)

[2]胡亚敏,李公昭.从幻想走向噩梦的深渊——论美国越战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3]胡亚敏.美国越南战争:从想象到幻灭——论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对越战的解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胡亚敏.呈现越战:黑尔《新闻快报》里的新新闻体[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2)

[5](美)劳伦斯·莱尚.战争心理学[M].林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J].外国语文,2011(1)

[8]麦克尔·赫尔.越战亲历记.张梓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9]王海燕,甘文平.我国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研究综览与走势[J].外国文学研究, 2006(1)

注 释

[1]文中引用部分均为Michael Herr的作品Dispatches的中文译本《越战亲历记》.

(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系)

猜你喜欢
越南战争美国士兵战地记者
2020年9月27日,美国士兵在在叙利亚东北部执行“内在决心”行动
美士兵竟在拉脱维亚纪念碑下小便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
战地记者安全保障研究
阿自杀袭击频发
扔错了
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略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败因
越南战争后美国陆军的训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