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能过剩或许只是表象

2016-09-10 07:22徐和谊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工匠供给

徐和谊

从2009年我国产销规模突破了1000万辆开始,至今,中国已经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品牌如何发展,一直是每一位中国汽车人的心结。由小变大易,由大变强难。在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和日益凸现的经济地位不相协调,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有近60%的市场份额仍然被合资品牌占据,中国品牌的车型在销量TOP100所占的比例不到1/3,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快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如何从大变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十三五”或为中国品牌赶超的最后机遇

“十三五”将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汽车行业的增速放缓,已经成为长期的趋势。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对手的脚步放缓就是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只要对手晚一天到达终点,我们就多一天赶超的机会。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汽车产业也正处在一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关键的节点。这五年世界汽车工业的突围比拼将是对全新造车理念和全新生态模式的理解,这就让我们和世界汽车企业暂时又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了赶超的可能。

在汽车品牌发展的几个未来趋势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为中国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沃土。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引领全球,出现了像阿里、百度、腾讯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这将为我们发展汽车智能化提供很多优秀的资源,为我们发展智能产业和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很多可利用的机会。

总之,“十三五”是一个分水岭,传统的发展思路将越走越窄,依靠传统的打法,实施跟随战术只能让我们成为这种永远的跟随者,我们的汽车强国梦将化为泡影。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作后盾,任何巨头,即使在规模上已经是庞然大物,也有可能哄然倒塌,不堪一击。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通过创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国际化的经营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汽车行业需要认真做好加减法

创新需要有方向的指引,并需要借助经济转型的动能,依靠创新供给来开辟一条新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对我们汽车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在于解决我国经济向更质量、更高效率增长的方向转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转化落后的供给,二是升级现有的供给,三是创新新型的供给。从汽车行业看,汽车的市场需求的结构正在不断的变化,汽车行业的供给结构升级相对缓慢,自主品牌企业普遍存在部分产能过剩,但我认为这些产能过剩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这才是我们当前汽车产业问题的实质。要在创新供给上有所作为,我们汽车行业就需要认真做好加减法,以不断升级的新供给来带动和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传统汽车要做减法,严控产能,把需求不足的产品和产能减下来。而作为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将要做加法,必须加大力度发展。

传统汽车做减法,并不是不做自主品牌,而是要在产品的差异化上做足文章。现在汽车市场人无我有的产品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在小的细分市场,仍有可以挖掘开阔的空间。

新能源汽车做加法的重点是产品+服务。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中国没有机会引领世界汽车这个大产业,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新能源汽车为我们汽车产业带来了重新定义,使中国和世界的汽车工业站在了同一竞争的起跑线上。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不能把精力仅放在传统车身上来搭载新能源动力的发展模式上,要以新能源动力为突破口,通过以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集于一身的迭代产品和全新的商业模式,汽车生态来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思维方式,这才是未来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智能汽车做加法,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智能化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最热的领域,智能汽车的发展超出我们想象。从美国的CES电子板,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科技配置,智能互联系统等多种炫酷新技术争奇斗艳,从跨过集团到中国的企业,所展示的智能网络概念和产品层出不穷,都表明智能汽车是和新能源汽车一样的迭代的创新产品,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技术方向。

必须利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与供应商企业,互联网企业的联系,通过搭建众创、众筹、众包等合作平台,来打破原有的自我封闭的创新体系。

锻造中国品牌的工匠精神

创新需要有平台支撑。走国际化道路是中国车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借助国家的影响力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步伐,打造全球化产业链条及发展平台,进军海外的主流市场,并通过精耕细作和重点突破,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借力打力来提升我们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向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进军。

创新还需要有精神内涵。必须要着力打造中国品牌的工匠精神。今年李克强总理两次讲到工匠精神,当前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不争之事实。当前中国制造的产品各种细分的品种都有,但是往往忽略了产品的品质这个灵魂。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自主品牌的成长之路崎岖坎坷,持续创新异常艰难。工匠精神引起的共鸣,是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期望,是市场对创新产品的期盼,也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期待。因此,在资源日益匮乏的后成长时代,我们必须锻造出具有中国品牌特质这种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中国工匠精神,这将是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必经之路和精神支撑。

(作者为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工匠供给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工匠神形
“供给侧”何以流行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