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选拔的脱俗与入世

2016-09-10 07:22吴敏波许闯
党史文苑 2016年12期
关键词:脱俗入世

吴敏波 许闯

[摘 要] 从我军军官选拔的历史和现状入手,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探索为辅,研究干部使用面临的问题。指出:直面生死成败是军官选拔脱俗的必然;军官选拔的入世是打造强军的前提;敢为战争用人才是有效选拔军官的途径。

[关键词] 军官选拔 脱俗 入世

军官的选拔,是军队建设的关键命题。选好、用好军官,是当前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内在要求。那么,应该如何选拔军官?观念决定机制。本文试图从“脱俗”与“入世”的观念角度,探讨军官选拔的思路,为建立有效的军官选拔机制打基础。

一、直面生死成败——军官选拔脱俗的必然

纵观我国的军史,名垂青史的治军理政人才大多活跃在改朝换代之际。在政权交替年代,战争本身对军事人才有特殊要求,不但要求军官会打仗,还要具备社会动员能力,所以不能用考查俗吏的规章制度选拔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依据战争需求在进行军官选拔,用谁与不用谁,要看敌人怕谁。毛泽东麾下的我军开国将领群体,就是战争选拔的结果。一个创新能力超群的粟裕大将,就是对我军军官选拔“脱俗”的生动注释。是战争选择了粟裕,粟裕用有限的军力物力赢得了战役胜利。

出色的军官大多个性鲜明,似乎不那么合群,甚至给人“异类”之感。和平时期,军官选拔主要按世俗的常规行事,有个性的人才不但没有充分施展的机会,而且还容易被社会漠视,历代都难以走出这个怪圈。以汉代为例,李广、李青、霍去病均为名将,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70余次,以英勇善战著称,被匈奴人称为“汉飞将军”,但终生未得封侯。卫青为武帝后卫子夫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前后7次出击匈奴。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卫少儿之子,亦得武帝重用,官至骠骑将军,先后6次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在于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请求前去,皇帝认为他老了,先是不允,过了好久才应允,任命他为前将军,但又暗中嘱咐卫青不要让他与单于对阵。卫青便调开李广与右将军合兵从东路出击,不料行军中迷失道路,落在卫青后面。卫青所率精锐部队与单于交战,结果单于战败逃跑。李广被责,自认为60多岁人了,不能再忍受被审问之辱,拔刀自刎。历史上类似这种不同命运的,屡见不鲜。军中乱象与社会乱象存在必然的联系,社会的权力崇拜肯定影响军官的选拔,这既有体制上的原因,更是文化上的惯性。

和平时期,“管理出干部”是军官选拔的无奈之举。没有战事,生死成败的对抗较量少了,胜任事务性工作成为军官选拔的基本要求。和平年代,如何选拔有潜质的军官,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军官选拔的入世——打造强军的前提

今天,战争形态发生了新变化,大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表现为争取道义的制高点,营造主动的威势,在一定意义上讲,准备战争就是进行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要提升军官的精神境界,选拔有真正信仰的军官。只有与信仰结合起来的军旅生涯,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能有多大程度的军事创新?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问题,是人们生存的常态。但作为当代中国军官,必须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以拥抱世界的入世情怀,认清世界军事发展的方向,立足自身岗位,履行历史使命。立功不易,立德更难。军官被中国世俗社会认可的品德,未必被新时期军事需求认可,因为没有战场检验,靠军队建设检验又有很大的模糊性。历史的经验是,一个人的品德也会随着人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无论哪个级别的军官,只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就能经受住各种考验。

其次,培养军官强烈的自信心,选拔有进取心的军官。有自信的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有自信的军官也是鼓励出来的。在体制上、文化上要倾力培育军官的自信,像战争年代选拔脱俗的军官那样,千方百计地挖掘军官的优点、亮点,进行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军官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有了自信,他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岗位。

再次,军官的能力导向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选拔有发展潜力的军官。军官的素质要与军事实践需求相匹配,无论哪个级别的军官,军官的职业能力应有如此要求:对当代军事规律的深刻领会,对先进军事技术的敏锐洞察,对潜在对手的全面认识,对自身力量的娴熟运用。随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战争减少的趋势日渐清晰,能经历战争的人越来越少,在战前研究战争成为必然选择。实验、设计战争,是在考验军官对未来的感知力、想象力的基础上,激发军官的创造力。谁能把怎么打仗谋划得深透些,谁就能把握未来作战的主动权。

三、敢为战争用人才——有效选拔军官的途径

军事领域的特点是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这使我军的人才流动受到限制,缺少像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机会。我军现在的用人制度统得过死,军中“韩信”想跑也跑不远,用不着萧何去追。今非当年,就是韩信被追回,也不一定被重用。人才体制统得过死,类似“逆向淘汰”“毕业既转业”的现象时有发生[1],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我军的人才制度产生于战争年代,在计划经济年代定型,至今没有与军内外的形势变化相适应。军事人才的个体差异很大,诸葛亮冲锋陷阵不如张飞,还是让他运筹帷幄吧,这就是差异。军队内部的人才配置,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需要通过法律规范、道德教化和纪律约束等宏观调控手段,使军事人才把履行公民义务和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尤其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不在于用人唯德或唯才,而在于用人唯民主、唯法制。唯有民主可以真正从群众中选拔真才,仅靠一两个“伯乐”是不够的,何况伯乐不常有,关键是伯乐也有失误。只要正确把握人才合理配置与服务军队建设的关系,就能做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在军官选拔上,有些领导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主要在于:一是优秀人才往往个性鲜明,又有一定的威信,不好管、不“听话”,有时候还爱“犯上”;二是我军的岗位轮换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在机关占据权力位子的人不愿意挪动,一些领导不愿突破已有的条条框框,不想得罪人;三是个别领导缺乏容才之量,不敢选用能人,担心“功高盖主”。种种现象,说到底是缺少一个“敢”字。

“敢”选军官的前提是具备透明的选人机制,透明地选拔军官具有一定的全球共识。对我军来说,光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关键我们要有透明的运作。现在我军已经具备透明选拔军官的条件,就看何时能走出“非不能而不为”的困境。只要是透明的选拔,“敢”字的风险就小得多[2]p30-31。

敢为战争用人才,关键在于一个“敢”字,它体现了党赋予军队的崇高责任,也反映了广大官兵的内心呼声。要敢于得罪人,顶得住老领导的“热心举荐”,老战友的“好意推介”,不能违心地使用了一些德才欠佳、力不胜任的干部;敢于冒用人风险,大胆起用朝气十足、勇于创新、潜力较大的干部;敢于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倾向,以业绩和贡献论人才;把握军事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对特别优秀、岗位急需、官兵认可的要大胆破格使用;敢于跳出“老乡圈”“老部队圈”“老同窗圈”等,真正形成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为发展配干部的良好用人风气。只有一“敢”到底,才能保证军官选拔的“脱俗”与“入世”。

不管从“脱俗”的角度,还是“入世”的角度,军官的选拔要求各级党委练就一双识才的慧眼,拔人于未名之时,济人于艰难之际,量才授职、任其所宜。只有用人观念突破后,才能建立有效的军官选拔机制,以海纳百川之怀,求贤若渴之情,选用优秀军官,打牢我军发展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清.关于深化军队改革中的几件事[N].解放军报,2009-01-06.

[2]张海峰,张杰.敢为事业用人才[J].政工学刊,2012(4).

责任编辑/梁发明

猜你喜欢
脱俗入世
梁启超与他的时代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萌发
清丽脱俗的色彩,还有成熟的调校系统 Vivitek(丽讯)DH765Z-UST超短焦激光投影机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清新脱俗的“悦竹悦居”竹家具
后 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