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社会文化定向的个体或自我心理学

2016-09-10 07:22罗晓路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阿德勒

罗晓路 俞国良

〔关键词〕阿德勒;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定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上了肺炎。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并由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知识。189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应征服役。1897年到1898年又回到母校深造。1910年当选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但是,阿德勒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他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于与弗洛伊德的分歧日渐显露,1911年他辞去了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1917年,阿德勒发表了《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Study of organ inferiority and its psychical compensation),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结”的概念。他认为,自卑使人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补偿生理上的缺陷。同年,在其《神经病的形成》(The neurotic constitution)中,他提出他的新心理学。1918年,又提出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20年代,他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参与了儿童指导师资培训。此后他到欧美各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2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成为长岛医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定居于纽约,次年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从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研究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排名第67位 ,著有《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192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27)、《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1929)、《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Would Mean to You,1931)、《儿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1930)以及《社会兴趣:人类的挑战》(Social Interests:A Challenge to Mankind,1933)等。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并非强调个别差异的心理学,而是指试图理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个体的经验和行为的科学。个体应在正确理解生活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补偿,学会合作之道,培养健康的社会兴趣,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性观与基本观点。阿德勒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器官缺陷(后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的标志。

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会出现一种无法达到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和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自卑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力不从心,这种体会加重了个体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如果个体能在自卑的影响下,把自卑感表现为前进的动力,补偿其缺陷就会获得成功。当个体不能恰当地处理问题,因自卑而逃避,并形成了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进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时,这种自卑情结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引导的,这种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就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人总是力图从低劣的位置上升到优越的位置,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这是 “生命的基本事实”。例如,人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阿德勒区分了追求优越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另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这时,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人之所以表现优越感,其用意是掩饰自己的缺点,他们往往表现出专横跋扈、自卑、缺乏社会兴趣、不被他人喜欢的特点。

生活风格。也称为生活方式,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形态与方式。它是一种标识生活存在的独特的方式,也是自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一种独特方式。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主要是在儿童初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风格随后仍然会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和职业社会的模仿来实现。学校生活对生活风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的内容包括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和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四个部分。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利益型、支配型、索取型和逃避型,合并为两类。一是健康的生活风格(healthy style of life)。这类生活风格可以使人逐步达到完美并与人协调相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社会利益型的个体就是具有健康生活风格的人,他们有正确的社会兴趣,试图用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是错误的生活风格(mistaken style of life)。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目标相抵触时,这时的生活风格就是错误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包括三类:第一种是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第二种是依赖型,这种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第三种是回避型,这种人采用通过回避矛盾的方法获得人生的胜利,常以碌碌无为的方式避免失败。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包含着一整套的行为方式,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就可以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系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仅指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的发展可能扩及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他把这种潜能称为社会兴趣,也称为社会情感。这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不是人的本能,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通常可以划分为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三类。个体各个生命阶段中的重要他人,会影响其社会兴趣、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早期发展具影响力的人依序是母亲、父亲、兄弟姐妹与教师。如果儿童无法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儿童进行修正和调整。早期因不良家庭教养而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矫正。在个体后期发展中,对社会兴趣有影响的重要他人依序为朋友、夫妻和同事。

阿德勒把社会兴趣等同于认同感、同理心,并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如下特点:有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德勒认为,从自然的观点看,人是一种天生非常柔弱的动物,离开社会的保护,人类生命就不可能进化。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为了保证自己的继续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精神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健康的人就发展出了社会兴趣或者社会感。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兴趣,个人的生活将是不幸的。他认为“在所有人类的过失中,在神经症和心理变态中,在犯罪、自杀、酗酒、吸毒和性倒错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兴趣的极大丧失。”在这些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身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他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也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咨询原理与咨询假设。阿德勒认为心理问题都是由于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生活风格的错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的权力与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当个体缺乏社会兴趣而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调。这时可以通过提高来访者的社会兴趣来达到咨询的目的。这种心理咨询模式体现了个体心理学对人的基本假设和看法: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不了解自己,心理咨询就是一个让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咨询者要与来访者保持合作;揭示症状和行为的目的是咨询的关键;咨询者的陈述应该传达一种相信人的内在力量的感觉;咨询者应当促进人的归属感;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是帮助他改正错误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咨询能够为善良的行为和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一个模式。

咨询特点与咨询目标。由于阿德勒强调人的意识性、选择性,认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此,他设定的咨询目标就是重新组织来访者的认知,帮助来访者表现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阿德勒强调自尊、同情和平等的重要性,这一点与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类似。阿德勒重视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的分析和探讨,把对来访者的分析解释和评价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咨询过程,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来访者顿悟和重新认识自我。阿德勒认为,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再教育。因此,需要给来访者提供信息、教育、指导和鼓励,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和生活,帮助来访者重建自信。包括培养社会兴趣;协助来访者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调整来访者的观点与目标,即改变来访者的生活风格;调整错误的动机;帮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帮助来访者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咨询过程。建立社会兴趣咨询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建立适当的咨询关系、探索来访者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鉴)、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洞察)以及引导来访者做出新的决定(引导与再教育)。这与一般的心理咨询过程大致相同。由于阿德勒的咨询模式是成长模式,不是医疗模式,所以这种咨询模式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儿童与青少年个别咨询、文化冲突等。

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阿德勒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主张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困难观、他人观和异性观。

家庭教育。阿德勒指出,人从出生后,就要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4岁或5岁就形成并固定下来,这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只有从早期便开始训练儿童,才能使他们形成对职业、友谊和爱情的正确态度,形成自信、乐观、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特征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最早的影响来自母亲,母亲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遗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调整训练孩子的行为模式、想法和观点,使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会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风格,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父亲同样也是对孩子成长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人。开始时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够亲密,他的影响较晚才产生效果。父亲要想发挥在培养孩子合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他必须证明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同时,父亲不能成为体罚孩子的执行者。阿德勒指出,父母在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

(1)营造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孩子而言,婚姻不美满的情境是危险的。父母双方都不能为个人利益把孩子当作争执的焦点。

(2)父母必须通力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平等的、合作的,就会对与他人的互助、合作有良好的准备。

(3)父母不应该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也不应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这会使孩子泄气、自卑,或是产生对社会、对他人歪曲的看法,不利于社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教育。阿德勒热衷于把他的理念应用在教育上,认为学校教育可以纠正儿童的错误,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生活方式。其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他认为,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社会兴趣,要研究儿童的态度、举止、眼神和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要研究学生是否以友好的方式接近老师,还是远远地躲避老师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健康发展。这里,保持良好的态度至关重要。阿德勒认为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努力奋斗、克服困难。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全面完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其他特点。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学习科目的教学更应该富有趣味,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应该与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居住其中的人等联系起来。这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四、结语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压抑、性爱以及注重潜意识的观点提出质疑,他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从人的整体性和能动性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的动力都是为了克服自卑感,借助补偿作用获得优越感。在补偿的过程中,个体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又制约着个体进一步的补偿作用,个体在追求优越的同时,自身的社会兴趣也逐渐发展起来。他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因素;提出了生活风格的影响因素,并最早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提出了人格的独特性,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特别是早于认知疗法风行之前,指出应该要通过改变来访者的信念、感情和习惯去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建立了成长性的咨询模式。他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被其他心理学派所采用,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个体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以及咨询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毫无疑问,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沿着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影响十分广泛,不仅为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奠定思想基础,而且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供前提条件;不仅在传统心理咨询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看法。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编辑/张 帆 终校/王抒文

猜你喜欢
阿德勒
把童年还给童年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
个体心理学的逻辑体系
杜威与阿德勒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启示
把书包留在墓地
教孩子学会合作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分析
阿德勒与人本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