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铺的记忆

2016-09-10 07:22
检察风云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客轮商号客运

《上海名街志》记载,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距今140余年,它的名声不亚于外滩。为了防御太平軍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 铺内各个商号共同承担铺内治安及公事。原计划划分27个铺,实际只划分了16个铺(即从头铺到十六铺)。其中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范围从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也就沿用至今。

十六铺影响最大的就数码头了。据1947年统计,十六铺地区仍有48座码头,可见十六铺码头的鼎盛。这些码头为贫穷无度的“小瘪三”提供了发迹机会,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杜月笙。众多码头中名头最响的则是十六铺客运码头。历经1954年和1982年的两次改建,尤其是1982年的改建, 当时有三大亮点:一是自动扶梯;二是摄像头监控;三是造了7个小候船室,落地门窗、空调、沙发。一时轰动上海,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参观,并一直沿用到2003年9月,成为上海向辽阔的中国内陆和沿海四处辐射的水上客运中心。无论到重庆、宜昌,还是去武汉、芜湖、宁波,价廉舒适的性价比成为当时人们出行的最多选择,而坐船溯江而上,往来宁波则是最佳选择。老上海们还能回忆起十六铺客运码头辉煌时期,尽管“江申”“江渝”还有“东方红”等各种客轮都在十六铺码头靠离,不大的码头每天要接送30多条航线,每天4万多人次,每年670多万人次,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时就有一趟,上海—重庆1条航线就有13条船在开,但船票的紧张程度并不亚于当今的春运一票难求。每当长江客轮到上海,客轮在陆家嘴的大拐弯江面减慢速度,鸣响汽笛准备靠泊时,来客们早早就雀跃上舱面,俯身栏杆寻觅十六铺码头上两个巨大的红字:上海。也许,这就是当年“追梦者”们期冀命运改变的吉祥图腾。

2003年9月,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并于2004年12月开始进行了全新改造。它的演变虽然折射出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十六铺的地名仍将永存于世。

猜你喜欢
客轮商号客运
基于商号权保护之法律问题研究
客运索道设备运行初期的管理与创新
浅谈我国驰名商号的保护问题
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大数据在铁路站段客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岁月号”客轮: 船沉,疑存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