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实践途径研究

2016-09-10 07:22叶景芳 颜志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研究小学生

叶景芳 颜志荣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小学生;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认为有成绩好就可以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可以有好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要说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就是那些上了大学的学生很多也发现除了“上大学”就没有别的理想了,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失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忽视了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该规范把人群分成四类: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18岁以后的成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工。

而在中国,一些家长、教师普遍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开展生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大,不如到了大学或者等到他们入职后,再来开展生涯教育会更有意义。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开始开展生涯教育正当其时。因为生涯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小学是生涯认知,初中是生涯探索,高中是生涯准备,高中后是生涯安置。小学的生涯教育,能够帮孩子从小学开始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价值观念,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扩大他们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并通过这一生涯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兴趣的认识并帮助学生与未来职业相联系,由此对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成就动机的增强均有裨益。所以小学阶段开始职业规划最有意义的一点,当属职业志向或目标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如果从小学就开始考虑未来职业问题,无疑有利于学生尽早形成具体的职业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正如《人生设计在童年》的作者高燕定先生所说:“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对知识和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们对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现实的能力等,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

二、实践途径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设置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专门课程的设置有助于系统地介绍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理念、掌握专门知识、培养专门能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其在专门设立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理论的讲解、多元素材的渗入、实践活动的拓展等不同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因此,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小学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模式。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取决于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的适当性函数。小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三个维度: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小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如表1所示。

职业意识是伴随儿童生命成长、主动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职业意识培养不是做职业规划,不是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职业设计,而是抓住小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从“自我认识”和“职业体验”两个方面来培养职业意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其实质还是让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主要从自我认识和职业体验两方面出发,依据发展心理学理念,拟定了小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具体内容、目标及活动模块,见表2。

(二)开展全学科的渗透和整合

在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同时,必须与其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综合实践互动和快乐活动日等进行渗透和整合。因此要加强各科教师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全科教师都接受职业启蒙教育的训练,能够在学科教学中随机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共同承担起“班级职业指导员”的职责。

(三)拓展职业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旨在通过相关知识的渗透和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等综合实践能力。在开展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的理念注入其中,让学生参与各类职业角色体验,让他们切身体会每种职业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要求,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职业意志力,以及培养朴素的职业习惯和劳动素养。职业启蒙教育理念的注入,将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社会实际和自我主观理想的桥梁,增强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幻想”。例如,学校仿真社会活动:将学校模拟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如社区、政府、银行、医院等,以班级或其他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举办职业风采展示节:由学生以各种形式分组表演职业工作中的事件。展示要强调形式的多样性,以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校范围的交流和展示。

(四)家校合作,开展“职业交流日”

“职业交流日”就是通过在每月固定的时间开展的“围绕职业”“交流职业”的职业交流活动。可以整合家长资源,开展职业形象介入活动:在“职业交流日”这天,将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代表如消防员、警察、销售员、作家等请到校园,为学生开展专门的职业讲座,通过不同职业角色、职业知识的讲授,职业体验的分享和职业形象的展示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上有关职业及其相关知识和素养要求。

开展学生的自主交流活动,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并参与探讨的一种职业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当主角,成立讨论小组,通过活动前查找资料、活动中充分交流与讨论总结的形式进行。通过资料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职业角色及其相关知识,也能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了充分的了解。

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设想。由学生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设想未来可能产生的新职业,并以各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反思与启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专业化训练,增强生涯意识,并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外引的方式,吸纳人生规划教育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生涯教育有专门的研究,可以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还要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纳入生涯教育的师资体系中来。通过专业培训与学习,结合他们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人生经验,将他们培养成生涯教育的专业导师。

(二)建立系统的生涯教育体系

完整的生涯教育应从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展开。

学校把生涯教育纳入统一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结合生涯教育的目标,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鼓励倡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加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实践内容。家庭层面: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和明确的兴趣方向,为孩子自我意识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学校生涯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促进生涯教育更好地进行。社会层面:相关社会机构和部门要为小学生涯教育提供一切支持,为生涯教育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生涯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需要丰富与更新

借助学校、家庭的资源来开展实践活动毕竟有限,如果能与社区、企业达成共识,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校外学习、参观、实践的机会,将会拓宽生涯启蒙教育的途径,丰富生涯教育的手段,让学生更能亲身体验社会各项职业的特征与职业精神等。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要整合多方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把职业启蒙教育渗透到小学各个年段。学生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他们自己对未来发展也充满了幻想,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对儿童一生的职业选择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研究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