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底气”的大国名片

2016-09-10 03:43
中华儿女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制造业

主持人:

吴永强: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三、四、五届委员

参与嘉宾:

李江涛: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 晖: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博华信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光硕:全国青联委员、RIMOWA中国区总代理商-秉臣科技董事长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无论是世界顶级品牌,还是内地沿海代工产品,可以说,都可见其痕迹。亦因之而良莠不齐,甚或严重拉低中国制造之品质。中国制造欲崛起于世界,唯有强化品质,并进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之转变。惟其如此,方能实现中国工业4.0版本之跃升,成为“有底气”的大国名片。

本期青年会客厅邀请各位以“中国制造”为主题,畅谈一下目前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不足与应对,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飨读者。

主持人:华为手机挡子弹、中国高铁标准成世界标准……除了手机和高铁,还有拥有数不清的“世界之最”的中国桥梁、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核电……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技术,“中国制造”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多年来,中国制造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目前,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如何?

李江涛:以低端化、“代工”等为重要特点的中国制造业,经过长期而艰难的磨练,已经进入“品质革命”新时期,甚至一系列产业领域出现了“引领型”发展新特征,高铁、核电、桥梁、华为手机……就是如此。这些新迹象令人振奋,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在总体上还偏低下,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继续努力是制造业的唯一选择。

郭光硕:中国制造业从制造走向创造、走向品牌还需要比较长的路。一方面国人现在越来越有品牌意识了。这是好事。比如很多的消费者购物时候只看品牌,一方面说明国际制造业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但是,国内好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品牌成功背后的内涵,是哪个国家的?诞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设计师是品牌家族传人还是从另外品牌请过来的?或者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有时候和这部分人交谈,为什么买这个品牌啊?他们的回答是:好多人都买啊!但是,适合人家的不见得适合自己啊,我们很多的消费者买了“洋品牌”,都不知道牌子是怎么拼写的,更有甚者,穿在身上还是不知道是什么牌子。

高暉:以往,中国制造因粗制滥造、山寨成风备受诟病。多年来中国制造也经历了蜕变,诞生出一批让人骄傲的“中国制造”。他们或以优越的品质著称,或有着国际顶尖的技术,或在设计上杰出超卓。中国制造正在蜕变,民族企业正在崛起。中国制造因其“世界工厂”的特性,以及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随时都可能带来震惊世界的新变化。中国制造到了今时今日,正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尽管山寨依然遍地,但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坚持原创,越来越多的品牌注重品质、技术、环保、安全,越来越多的厂商追逐的是社会价值和高科技附加值。这样的蜕变之所以显现于当下,绝非偶然。在制造生产方面,中国目前已经不亚于国际先进国家。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强、勤奋刻苦,尽管一方面存在山寨可能,另一方面也更懂得自我改造、自我完善。

今年7月,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文版。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规模第一。据联合国统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位。近几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进步很快,高铁成为中国新名片,核能、特高压输电、飞机制造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将《中国制造2025》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启动,今年的试点扩至64个。去年的试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内的联网上,今年要探讨企业之间、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联网上。中国制造正在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动一些全球竞争制高点。

主持人:我知道高晖曾经在美国求学、工作十年之久,目前企业也是国内上市公司翘楚。对于国际制造业的趋势有着深刻感受。那么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存在哪些短板?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高晖:中外制造业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觉得我们可能存在着一些短板,具体体现在:

一、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在汽车、飞机、机床等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如基础材料、设计工艺、重要元器件、自动控制系统、发动机等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二、缺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德国,产业技师的待遇收入与工程师的差距很小,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很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做工程师,而有的人则是工匠型人才。德国的教育体系很好地培养了工程师和技师两条职业发展路线,可以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才。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孩子上大学,举个例子,有的家庭宁愿让孩子上三本的国际贸易,其实如果孩子动手能力强,还不如去技术学校,将来到汽车4S店当个高级技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万。三、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有一本书《隐形冠军》很值得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学习,书中主要讲德国的隐形冠军工作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工匠精神和国际化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我们将来发展到德国企业的层次,也势必要走过同样的路。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行行出状元,只有踏踏实实地专注于自己的主航道,高度聚焦,发挥工匠精神,冷板凳一坐十年,才能不断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李江涛:当前存在诸多短板制约着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例如,企业R&D投入的不足构成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根本性原因之一;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人才的缺乏导致制造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短期行为的盛行,湮灭了“工匠精神”的生长;品牌体系的建设滞后进一步弱化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等等。难能可贵地是,这些短板已经为人们特别是各级政府所认识,下力气弥补这些短板正在内化为全社会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把R&D投入、知识产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时期,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将大大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工匠精神的培育蔚然成风。

主持人:众所周知,一方面“衬衫换飞机”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海外购买力依然强劲,代购仍然风靡。在高端制造之外,如何在更多的行业领域提升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李江涛:依然风靡的代购,在相当程度上提醒人们,我国大量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仍然比较低下。唯有通过工艺水平、价值链环节等多方面的提升,才能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质量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得以有效改善。

高晖:大概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比如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提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和鼓励创新;加速我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自主国际品牌;加强海外宣传和推广。

主持人:“Made in China”的产品广布全球,可有时候,消费者认可的还是那些“洋品牌”的商标,甚至在国内市场,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商品上贴的洋牌子。相对于洋品牌,消费者为何对中国制造品牌存在一些偏见?

高晖: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目前身边的朋友用华为手机的越来越多,并且华为手机在海外欧洲、日本等重要市场都发展的很好。没有被消费者认可,还是自身的实力不够,品牌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中国制造的不少品牌还没有达到与国际竞争对手同样的性价比,如果产品都像华为手机一样,相信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定会得到中国和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李江涛:品牌的锻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洋品牌”是在经历过长期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形成的。除对产品质量担忧的因素外,品牌培育时间较短、市场竞争不充分,乃至市场监管乏力,都构成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品牌不认同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说到德国工匠精神,光硕先生该有更为直觀深刻的体会。当年为了拿下德国顶级品牌在华的总代理,执著三年之久。在这过程中,是怎么一步步取得对方的信任的?

郭光硕:当初拿下德国这个品牌的在华总代理很不容易。因为德国人对合作伙伴的审查是很严格的。我是2003年11月份和他们谈这个事情,为了取得对方的了解和信任,我先后参加了他们世界各地的七次产品展览活动。在每一次遭到拒绝之后,总是鼓励自己还有希望,因为中国市场很大,他们还没有进驻,这里面绝对有机会。期间甚至拒绝了主动要我做总代的品牌。这样坚持了三年,认真、专业和执着总归是会有回馈的。直到2006年,我才有了正式与品牌商榷的机会,直至拿到总代。后来又用了四年让国内市场认可了这个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觉得德国制造业对于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度学习的地方。比如对产品的专注、还没有其他衍生品;对细节的精细化处理,等等许多方面。

主持人: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业之强是举世公认的,对比下看,光硕先生有何差别感受?

郭光硕:我们的很多消费者都是盲目的和纠结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一方面毫无品牌意识。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网站上所谓的专家解读,一台iPhone手机的零件成本1000元,销售价7000元,暴利呀!没良心啊!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解读总是很无语,请问这个专家,那些零件背后的研发不是成本?渠道建设不是成本?几千名工程师夜以继日的数据计算和挖掘不是成本?广告创意和投放不是成本?为什么有山寨的很相近的却没有市场呢?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就是讲到底有没有品牌意识了,我们的这部分人不知道产品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勤苦付出,为了打造一个令世人信赖的品牌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每天为了维护这个品牌担惊受怕的风险。最近的三星手机危机就是品牌形象维护中一个案例,建造一个好品牌的巨大成本也会因为一件事情坍塌,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还有人说Armani的一套西装布料成本800元,零售价10000多,简直没底线啊!他看不到一个设计师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也看不到品牌发布会上过千件样稿才会留下一套成品推向市场的幕后。我个人觉得消费者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一个品牌的建设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样。

主持人:近些年一些省市逐渐诞生不少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比如深圳就集中了华为、中兴、大疆无人机等。这和当地政府注重创新、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江涛教授经常给省部领导和一些地市领导讲课。这些主政一方的大员们如果有了比较强的品牌制造意识,对于企业的推动毫无疑问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而不断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自信力和品牌重视度。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分享?

李江涛:中国的国情显示政府主导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政府有意识地去引导企业强化制造实力、提升品牌意识,同时在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能够考虑到企业发展需要,从而给予政策助推力和优惠政策。那么,对于这一区域的产品制造实力提升、创出品牌,确实具有巨大的影响。总体来说,中国制造的自信,需要技术、质量、品牌等物质基础的保证。否则,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晖:先有中兴天机成中国国礼,华为成为世界通信行业中国名片,再到吉利博瑞成为外事礼宾指定用车及驻华使节用车,越来越多的中国精品,凭借创新自信、品质自信,改变世界眼中的中国制造。任何一家中国制造企业,都要有担当“名片”的自觉,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示中国制造自信、中国文化自信。

主持人:请各位谈一下未来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

高晖:方向一,智能化。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革命,那么时至今日的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智能革命,至此,工业将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阶段。在中国,在实现这个阶段还有待时日,但在2015年发布的相关政策中,智能化已经写入文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中国制造2025》作为纲领性文件,在制造业智能化以及其它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智能制造在此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本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制造智能化涉及的产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覆盖行业包括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

方向二,“互联网+”。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前制造业所提出的“工业物联”,本身就是在构建一个“互联网+”的生产形态,因此“互联网+”既是常态,也是未来发展方向。因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际上就是打造“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李江涛:制造强国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是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同时提出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是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我们深信,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练就出参与全球竞争、引领全球潮流的顶级能力,中国制造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猜你喜欢
制造业
2019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房地产业与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多分一点爱给制造业吧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