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妈妈的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2016-09-10 07:22泉睿
中学生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后妈家庭母亲

泉睿

生活中,当我们有委屈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人可以理解我们、帮助我们,家庭中也是一样。父母双方闹矛盾的时候,都希望家庭中的“第三人”(往往是孩子)可以站在自己一边,建立一个联盟关系。

孩子往往成为家庭战争中无法幸免不能保持中立的“势力”。要么以“替罪羊”的身份出现,受两边的气,甚至以“生病的状态”转移家庭的焦点,转移家长的注意力;要么就是坚守一方的观点,用尽全力地指责另一方。有时候,孩子是可怜的,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家长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尽量片面地诉说着自己的苦衷和委屈。而孩子却不知道自己被很多假象蒙蔽,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一面。

有一个孩子,一听到“后妈”这个词就很紧张。原因很简单,这个孩子的爸爸刚晋级,岗位调整。孩子的妈妈很担心,怕老公飞黄腾达之后不要她这个“糟粕”之妻,在外面拈花惹草。动不动就在家里面吓唬孩子说,你再不听话,让你爸给你找个后妈,后妈天天打你,天天骂你,不给你饭吃,把你饿死……

一旦老公不回家,这个孩子的妈妈危机感骤然上升,就会怂恿孩子给自己老公打电话,并让孩子听听电话里面有没有女人的声音。搞得母子两个人都紧张兮兮的。孩子的妈妈还时不时地念叨,“你看,你打电话你爸都不回来,不要咱们娘俩儿了。回头你爸前脚把我撵出去了,后脚你就被你后妈撵出去了……”

孩子不明事理,自然把妈妈说的话当真,母亲身上很多的焦虑情绪也会被母亲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原本孩子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幻想,把母亲说过的话想象得跟真的一样,甚至于比真的还要真实、恐怖。

不过还好,一切都是“虚惊一场”,父亲没有拈花惹草,也没有抛弃妻子。母亲的焦虑感慢慢消失了,孩子的恐惧感随之不见了。

生活不总是那么的幸运,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虚惊一场。

有一个女孩子15岁,因为呕吐、莫名紧张而咨询。

女孩表情木然,可是两个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她的表情看上去很专注,就像狙击手等待狙击对象出现一样专注。咨询师感觉气氛有些紧张,尴尬。好像某一个瞬间之后,来访者伺机而动,一招毙命一般……还没等我开口,孩子的母亲开始给我介绍孩子的情况。

孩子的母亲说,我家小孩今年15岁,上初中了,平时学习都很好,最近可能是因为学习紧张,总是感觉紧张,有的时候出现呕吐的行为,不一定会吐出东西,有时候是干呕。就像吃错了什么东西一样。

孩子的母亲很麻利,也很健谈。孩子很乖巧的样子,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孩子的母亲绕来绕去地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庭的教育环境一般,供孩子读书不容易,平时都吃什么,如何照顾这个孩子,却不肯透露更多的自然信息,有意无意地避开更多的资料。当我问及孩子的父亲时,母亲停顿了一下,变得有些扭捏不自然。

沉默少许之后,母亲开始说:“我们离婚了,孩子归我。她爸人没能耐,做男人做成他那样还不如死了算了。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啥事儿也不管。她爸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结婚之后,啥也指不上他,没担当……”

孩子的母亲带着数不尽的幽怨,嘴里一直数落着孩子父亲的不是。这时孩子表现出的却是平静,不像刚开始那样的紧张。我猜想,一方面,母亲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了,当母亲再一次表现出这种状态,反而让她觉得自己进入一个“熟悉的场景”中,紧张感随之消失了;另一方面,或许母亲说的话就是孩子的症结所在。母亲表达的就是孩子“潜意识”中的情绪——她的紧张所在。

当我单独跟这个女孩子交谈的时候,她看上去很平静,而神情中多了一些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她对于母亲对父亲的指控坦然接受,而对我邀请她谈谈父亲这个话题嗤之以鼻。孩子的母亲对于孩子的父亲的恨是那么的“猛烈”,深深地刻在了母亲的言行和思想当中。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她的情绪淹没了自己,也淹没了自己的女儿。

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这种行为过于极端,就掩盖了真相,剥夺了孩子爱父亲的能力,剥夺了孩子正确认识父亲的能力。

这个女孩不但对父亲有所“介怀”,对身边所有的男性都有 “顾忌”。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知道,“父亲是不称职的”“男人是不负责任的”“男人是不可靠的”“我被父亲抛弃了”…… 男性成为女孩的禁忌。母亲植入她思想中的“恨”开始在她的身体里发酵。当她身体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身边的男孩子变成了“男人”,又开始有喜欢她的人在她的身前身后转的时候,她开始“紧张”。

这种紧张就好像,她要开始经历“被抛弃”“不负责任的男人出现”了一般,像一种考验。

呕吐好像一种“倾诉”或者“无声的咒骂”,让她像母亲一样无声地表达幽怨。

父亲真的那么不堪?或许是,或许不是。对于母亲来说,她希望得到支持,就要告诉孩子,你的父亲多么不堪,他是如何不要我们,背信弃义的。

而对于孩子来说呢?她将全部卷入这种情绪中,无法辨别真伪,甚至无法保持对父亲最美好的幻想。

孩子对父母的认识关乎她以后对于世界上其他人的认识。这就不只是家庭中父母之间对于孩子的争夺,而关乎于孩子的未来——人际关系、言语、行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父母一方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数落着对方的不足、缺点,而不是做一个“公道”的结论,这对“听众”——孩子是不公平的。这将剥夺孩子爱的能力,剥夺孩子全面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编辑/围子

猜你喜欢
后妈家庭母亲
把钱袋子给她
家庭“煮”夫
后妈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我的后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后妈的三个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