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浙江工业化的起步

2016-09-10 07:22王文军
百年潮 2016年2期
关键词:钢铁厂陈云化肥

王文军

陈云十分关心浙江的发展,对浙江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曾30多次到浙江视察、工作和居住,为浙江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到浙江,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现场会议和中央化肥小组座谈会,视察了浙江钢铁厂,支持浙江建设大型氮肥厂,对浙江工业化的起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视察浙江钢铁厂,

召开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重工业部部长,非常重视恢复和发展中国工业。1949年夏,陈云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在工业经济的恢复方面,《共同纲领》中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按照这一要求,陈云兼任部长的重工业部自1949年12月16日到1950年3月22日,召开了全国钢铁、有色金属、电机、化工、机器、钨锑锡六个专业会议。1950年10月,陈云提出:“工业化是我们建国的目标,我们正为此而奋斗。但是,百年来的半殖民地经济,使中国在国民经济中仅占百分之十左右的一点近代工业,处于异常脆弱,而且十分混乱的局面。要实现全国规模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工业,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第一是恢复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是发展水利、铁路交通、重工业的基础前提,受到了陈云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浙江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几乎不在浙江投资建设重大项目,这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其在论述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要在一定的和平时期,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基地的重要论断。根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思想和中央的方针,浙江省委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尤其是重点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建设的思路。此后,浙江的工业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国家对浙江的基本建设投资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增长到12433万元,占“一五”期间五年投资总额的59.3%。新安江水电站、衢州化工厂、浙江钢铁厂、绍兴钢铁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玻璃厂、江山水泥厂等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开始动工兴建,浙江钢铁厂的兴建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浙江钢铁厂工程于1957年4月在杭州半山开工。第一期建设中,施工单位重视质量,建设速度快,配套较完整,投入生产也较为顺利。但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8月北戴河会议后,该厂也被“左”的思想支配,扩建方案越改越大。8月起,全厂许多工程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上马,由于任务要求过急,开工项目多,发生基建不按规定程序办事的现象。11月13日,半山钢铁厂炼钢车间发生七榀拱形屋的倒塌事故,砸死18人,伤19人。这是浙江工业建设中前所未有的一次重大事故,也是当时全国基本建设战线存在严重问题的集中反映,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陈云的高度重视。12月16日,陈云亲赴浙江视察了浙江钢铁厂,看了一整天,做了详细的调查,对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多少人伤亡,原因是什么,问得很仔细。

12月22日至26日,陈云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各省(市)负责同志和有关单位领导100多人参加了会议。陈云在会上分析了造成包括浙江钢铁厂事故在内多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方面问题的六条措施。杭州现场会议后,12月27日至31日,陈云又率领与会人员在上海出席了工程质量补救办法的现场会,参观了上海对基本建设工程质量采取的补救办法。12月31日,陈云回到北京后,将他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上的发言和总结讲话的记录送给邓小平,并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会议的情况,信中提出“目前的基建情况是只图数量不顾质量,多快好省而不讲好,片面的不适当的节约,把不应该破除的规章制度也破除了,只搞群众运动一面而放松了业务上的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基建任务很大很急,但基建的工人(新的)和设备都与任务不相称”。

1959年1月6日,陈云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报告了目前全国基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意见。1月8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和各部门批转了陈云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上的两个讲话纪要,并指出:“两个文件很重要,解决了目前基本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望各地区党委、各部门党组讨论后转发到所属基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中型厂矿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党组织,依照执行。”同时,中央责成各地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立即组织力量,对1958年进行的各项工程,首先是重大工程,在1月内,全面地进行一次检查,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对于质量不好有危险性的建筑物,制定合理的补救方案,有计划地予以补救,切勿疏忽。

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后,全国各地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进行了普遍的检查,对质量差的工程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基本建设现场会议对浙江工业基本建设的整顿有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浙江钢铁厂的发展,奠定了浙江钢铁工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陈云亲临浙江钢铁厂视察和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扭转了浙钢基建方面的混乱状况。杭州会议后,浙钢党委积极贯彻陈云重要讲话精神,从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认真汲取这次事故的深刻教训。1959年初,浙钢开展了一次以质量为中心的“查进度、查质量、查安全”的“三查”运动,对新建厂房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采取加固和补救措施,消除了不少工程项目上存在的质量问题,防止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现场会议精神,陈云关于工程质量的谆谆教诲,在浙钢的建设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50多年来,浙江钢铁厂始终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作为基本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1966年,浙江钢铁厂改名杭州钢铁厂,1994年更名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组建杭钢集团。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杭州钢铁集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有职工1.69万人,总资产290.72亿元,全资及控股子公司41家。

支持浙江建设大型氮肥厂,

召开中央化肥小组座谈会

浙江省的化肥工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少量的化肥在浙江销售。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政府大力推广施用化肥,农民对化肥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1957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倡各省都要办个化肥厂。有一次,陈云在杭州时和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谈到日本比我们台风灾害多、土地少,但是产量高,其主要原因是化肥的使用量大,每亩平均有70斤,指出浙江应该在化肥工业上找出路。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认识到浙江建设大型化肥厂的重要性。于是,江华在一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毛泽东问道: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所提出的指标,你们浙江有没有问题?江华回答:化肥有问题。毛主席讲:那么你们就办一个化肥厂,要搞就搞大点。此后,毛泽东还委托陈云直接领导此事。

为此,陈云在1960年10月19日至12月7日先后到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地考察。到浙江后,陈云认为:800吨和2000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没有过关,中型规模的较好,大的可以说过关了,从而提出了发展大型氮肥厂的意见。同时,陈云针对大型氮肥厂的设备问题指出:“设备要定专厂制造,以保质量。标准件、锅炉钢板要安排生产。特殊材料要组织进口一些。”

根据陈云的意见,中共中央决定把加速发展氮肥工业列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于1960年10月成立了中央化肥小组,由陈云具体负责领导。

1961年4月4日至10日,陈云在杭州召开中央化肥小组座谈会,参加者有化工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上海市生产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座谈会,每天开半天,一共开了六次,讨论了组织特殊材料进口、氮肥设备指定专厂制造、氮肥设备成套供应、氮肥厂今后建设规模四个问题。陈云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大型氮肥厂的规模问题。事后他总结认为“杭州会议讨论到化肥厂的规模,拟定每个厂年产合成氨五万吨,约合化肥二十万吨”。

会后,陈云起草了给中共中央《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杭州座谈会的情况,详细论述了关于氮肥厂的规模和氮肥的品种、关于氮肥厂建设的部署和需要采取的措施。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化肥工业的两个重大的方针性问题:一是氮肥厂的规模,是搞小型的还是搞大型的。1959年曾经设想要在各地区大量地普遍地建设小型氮肥厂。但是实践证明,小氮肥厂技术不过关,生产不稳定,事故比较多,物资消耗很大。相反,年产2.5万吨或五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厂,不论建设和生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我国现有的六个大型氮肥厂,生产一直很正常,而且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同时,这类大厂的主要设备和配套设备,除个别外,国内已经能够制造。根据以上分析,报告认为:“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这三年内,氮肥厂的规模应该搞大型的,建设的部署应该是集中力量,每年建成年产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二是建设大型氮肥厂,是齐头并进还是集中力量分批进行。1958年以来,全国各地开始新建十几个大氮肥厂,但是由于项目多,材料和设备供应不足,四年里连一个也没有建成。鉴于这个教训,报告认为,今后三年内,应该以每年新建四至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大厂为宜。这些大氮肥厂在布点上,也不能齐头并进,应该首先在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和粮食高产区布点,然后分期分批在其他地区布点。

8月11日,中共中央将这个报告批转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并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化工部党组,并作出批示。此后,我国化肥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陈云的直接主持下,我国自行设计、建成了包括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上海吴泾化工厂等在内的一批五万吨合成氨的氮肥厂。到1965年共建成15套装置,年产合成氨130万吨。

此前,中共浙江省委曾根据浙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决定成立浙江化工一厂、将正在筹建的浙江电化厂更名为浙江化工二厂,同时设想在条件具备时再筹建一个年产一万吨化肥的浙江化工三厂。最后,中共浙江省委根据毛泽东、陈云的指示精神,为了高效、节省和方便管理上述项目,决定将三个厂合并筹建,建设一个大型的化工联合企业。1958年3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合成氮肥厂和石灰氮肥厂等组成联合企业,厂址设在衢县的方案。11月3日,中共浙江省委发出《关于新建厂矿定名的通知》,正式将浙江化学工业公司改称为衢州化工厂。1961年4月,中央化肥小组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下发后,衢州化工厂的建设加快了步伐。1962年11月18日,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建成投产,年产合成氨2.5万吨。1966年改进工艺后生产能力提高到10万吨。

对浙江工业化起步的影响

1.对中共浙江省委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强调安全生产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此后浙江省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召开后,中共浙江省委在随后的总结中指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本领很不够,工作中还有不少缺点。我们必须重视这些性质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工伤事故,必须引起全党足够的警惕,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1959年4月1日至5月20日,浙江省和各地(市)委分别召开了共有三万多人参加的工业五级干部会议,总结经验,落实“整顿、巩固、提高”的任务。会议强调根据浙江的工业基础的资源条件,在工业建设上求大、求全、求新,在短期内建立一套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必然脱离浙江实际,削弱手工业生产和小商品生产,会影响人民生活和市场供应,不利于地方工业的发展。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会议调整了工业布局,缩短战线,保证重点。5月3日,浙江省委批转省冶金工业厅党组《关于钢铁工业整顿方案的报告》中指出,钢铁工业必须进一步整顿。省委决定,钢铁企业由1958年的900多个点压缩到12个点,炼焦企业由原来的89个点压缩到16个点。通过整顿,1959年上半年,浙江工业产值计划的完成情况,比上年同期明显增长。1959年5月11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指出:在基本建设中要保证重点项目,生产和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按照陈云的指示和中央精神,5月,浙江又对大小基建项目进行排队,除将确有建设条件和需要的70个项目列入计划外,其他均予推迟建设。这些措施,都对此后浙江省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对浙江化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61年4月,中央化肥小组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下发后,浙江化肥工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1961年至1965年浙江省化肥使用总量达到37.6万吨,是1956年至1960年化肥使用总量的近三倍,是1951年至1955年化肥使用总量的近六倍。由于化肥工业的发展,使粮食总产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6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12.45万吨,比1961年增长了54.8%。在陈云的建议下建成投产的衢州化工厂自成立以后一直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化工企业,1984年8月更名为衢州化学工业公司,1993年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组建巨化集团公司。曾经的衢州化工厂现在已经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最大的化工基地,多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编辑 王 兵)

(作者是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钢铁厂陈云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关于钢铁厂含锌尘泥综合利用的探讨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钢铁厂除尘灰矿相组成及压球性能试验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地基强夯处理技术在钢铁厂的应用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