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重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三个维度

2016-09-10 07:22邱率城
当代党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精神资源

邱率城

在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中,重庆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而随着城市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们对软实力认知的深化与丰富,社会各方开始日益关注文化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那么,重庆该如何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相符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呢?

抓住着力点: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独特性质。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亦是在要素支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今天,提高要素质量、提升要素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市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为滞后、乏力;二是民间文化资本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文化市场活跃度较低;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合力、同质化竞争明显。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国有文化企业在整合人力、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以及把握社会文化主流导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扶持其做大做强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若忽视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便极易带来负面效应——文化产业垄断。这种垄断会抑制竞争、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应该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等方式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撬动民间文化资本流向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产品需求量的日趋增加,各类文化产品供应基础性设施投资不断增加、建设周期不断延长。光靠政府投资去完成,不仅会造成财政压力吃紧,往往还会因为垄断性过大、竞争性较弱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所以,只要是民间资本愿意进入、也能够进入的领域,就应该尽可能地让民间资本去做,政府主要扮演好监管者和引导员的角色。

做好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非对称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当前,重庆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有中山文化产业园、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两江新区影视城等文化产业园区。但这些产业园的资源整合能力、品牌号召力、比较优势等还不尽如人意。因此,要以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重要抓手,孵化、培育、发展具有聚集效应与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集群。

找准突破口:塑造鲜明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市民各种价值追求的总和,它是一座城市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健康向上的城市精神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鲜明的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城市精神塑造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表现在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吸引力和辐射力上。较强的城市认同感能强化市民意识、提升市民自觉性,从而凝聚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较强的城市吸引力能够将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向该城市聚集,从而整合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较强的城市辐射力则能扩大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美誉度,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市地位。

重庆是一座具有鲜明城市精神的城市,其城市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但由于创新性不高、创造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重庆的城市精神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还有很大空间。因而,重庆在城市精神塑造的过程中,可从三个角度着力。

坚持自下而上、广泛动员、萃取精华的原则高度凝练城市精神。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城市精神概括模式,充分发挥市民智慧、尊重市民意愿,自下而上地凝練重庆城市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认同感、认可度。

多形式诠释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具象化的途径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或者口号的层面,更应该通过举办独具城市特色内涵的活动和城市标志性赛事,征集传唱城市主题歌曲,修建集中体现城市精神的雕塑等等方式来诠释城市精神。

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城市精神。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通常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特征。健康向上的城市精神不能仅依靠市民的自发思维选择和行为选择来形成,还应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且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精神。同时,还要警惕集体无意识对良好城市精神品质塑造的冲击。

把握支撑点:挖掘和打造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通过文化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建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对象、环境、条件、智能与创意的文化要素的综合。根据具体呈现形态,文化资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符号化的、具体的文化要素;二是精神性的、非物态的文化内涵;三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源又称作“文化智能资源”,是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

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础。就重庆市而言,文化资源包括了建筑风貌、自然景观、特色饮食、历史遗址等具体的文化要素,也包含了地方语言、抗战精神、著名品牌商标等精神性的、非物质的文化内涵,还包括了民间民俗工艺、传统技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科技专利核心技术等文化技能和创新型文化能力。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打造不仅是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还是对重庆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力推动。从某种角度来看,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与塑造城市精神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为补充、互为动力的关系。

重庆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打造,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转变观念,转变以往唯经济价值论、重眼前效益的落后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资源的挖掘需充分考虑其综合效益、长远效益。其次,注重规划,从重庆市的文化资源禀赋、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出发,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包括价值、程度、可行性的科学论证和时间、空间、资金、人才投入的近远期规划。最后,突出重点,突出对旅游、历史、科技等重点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例如,坚持“大旅游经济”发展思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聚集效应,重点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加强保护、充分开发、合理利用重庆市优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王牌;加大对科技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精神资源
虎虎生威见精神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资源回收
拿出精神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