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领导艺术

2016-09-10 07:22曾珩
当代党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歪风刺秦荆轲

曾珩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其微言大义、无所不包,被誉为“万经之王”。今天重读《道德经》,我们仍能从中悟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智慧。

在领导艺术上,《道德经》给出了“善为士者,不武”的建议,意思是善于充当将帅的人,是不必诉诸武力来管人的。至于具体操作方法,《道德经》从识人、管人、用人三个角度给出了秘诀。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识人的可靠法宝

发现人才,是管人用人的重要前提。历史上有许多“识人”的经典论述,比如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孙子的“智、信、仁、勇、严”,诸葛孔明的“识人七法”,曾国藩的《冰鉴》等。而《道德经》留下的一大识人法宝则是“常无欲以观其妙”。这里的“无欲”,不妨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要在下属“无欲”之时观之。例如,一些党员干部中“形式主義”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在于这些人心中,或因个人愿望未达而欲求不满,或因工作业绩平平而愧疚难安,进而生出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歪风”,在这样的“歪风”中是看不到真正的本质的。二是,领导者要以“无欲”之心观之。怎么才能让下属“无欲”?领导在“察其言,观其行”时,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倾向,不能先行定下标准,不能苛求一时显绩,而是要 “静”看,更要“净”看,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抓住本质。

“太上,不知有之”是管人的最高境界

老子把领导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中国几千年的官场生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被下属“侮之”“畏之”者自然不算好领导,能做到“亲而誉之”者却也如凤毛麟角。即便如此,老子还是看不上。最好的领导是什么样?那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细细想来,感觉不到存在,却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么高明的领导艺术!好比一所学校,哪怕校长不在,只要制定了完善的规矩,铃声一响,整个学校就能正常运转。这样的校长,远比天天训话、表决心的校长要好。“不知有之”,是以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作支撑的。当下,我们党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战略高度,强调用“法”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深合“太上,不知有之”之妙意。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是用人的精妙功夫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人才,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故事随时都在上演。关于用人,古人也有很多论述,最常见的如“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大抵都是原则性的要求。老子教给我们的功夫要更实在一些,“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左契”,就是古代的借据存根。借据在我手里,但我并不向你索取偿还,这对“借方”来说是很大的制约。我国古代有个荆轲刺秦的故事,流传甚广。刺秦之前,燕太子丹奉荆为上卿,“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其所欲,以顺适其意。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刺秦王,于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依我看来,荆轲之豪气远逊太子丹之谋略。当然,“左契”不仅可以是人情,也可以是某种过错、人生的挫折、工作中的失误等。在这种情况下,好的领导往往不会动辄呵斥下属、惩罚下属,反而非常善于安慰下属、鼓励下属,这种“心里的契约”一旦形成之后,就更不需要以“左契”而“责于人”。因为,心甘情愿的积极主动,远比迫于权威的消极被动更能创造出成绩。

(摘编自《领导之友》)

猜你喜欢
歪风刺秦荆轲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档案管理严把“三道闸门” 刹住干部档案造假歪风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文言实词小课堂
图 说
这个刺客不太“冷”
荆轲之死
荆轲刺秦:士为不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