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奥斯维辛的“艺术”

2016-09-10 07:22谷立立
检察风云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难友莱维奥斯维辛

谷立立

谈到普里莫·莱维,我们谈到了什么?没错,他是化学家,是作家,也是犹太人。1943年,年仅24岁的莱维因为参加游击队被捕,其后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直到二战结束。在此期间,他亲眼见证了法西斯的暴行,也旁证了集中营的独特生态。回忆录《这是不是个人》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有关这一时段的真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莱维对纳粹、对难友的态度。

在提到集中营生活时,莱维常常使用“幸运”一词。事实上,他的确很“幸运”。1944年,与莱维同时被押送奥斯维辛的共有650人,一路上不断有人被处决,5天后到达目的地还剩下100来人。等到二战结束,仅有3人活着走出集中营,莱维就是其中之一。从踏入奥斯维辛的那一刻起,莱维和他的难友们就被剥夺了正常人生的全部:姓名、自由、生命,变成了没有身份、没有名字的机器,可以被任意驱赶,也可以被践踏——留给他的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174517。这是他的代号,奥斯维辛就这样以最耻辱的方式永久地烙在了他的皮肤上。

在《这是不是个人》中,莱维一笔一画地记录下集中营生活的日常,这种日常有别于寻常人生的安稳平静。在他看来,集中营里有成千上万个故事,实质上乃是同一个故事,同样痛苦,同样残酷又动人,并且充满“惊人的可悲的必然性”。在莱维的描述里,奥斯维辛是一个极端灰暗的所在:每条街道、每座建筑,连同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果可以称之为“人”的话),都没有具体的名称,统统被冠以数字、字母,或是“野蛮又恐怖”的字眼。不仅如此,集中营里寸草不生,钢铁、水泥、泥浆组成一片阴森森的世界,其间隐隐留有死者的斑斑血迹,不啻是对美的最大亵渎。

环境的阴暗同样影响着其中的人。长期以来,以集中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惯于呈现同一种形象: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子,耷拉着脑袋,弓着双肩,眼睛里没有思想只有绝望。不错,这是奥斯维辛的典型形象。这里的一切无不贯穿着纳粹“疯狂严酷”的“治人艺术”:采用“无休止的节奏所施行的催眠术”,先扼杀一切有益的思想,再毁灭其肉体,让活生生的人从此死了心、无所想、无所欲,“只是机械地行走着”。事实证明,这种没有面孔的面孔永远只指向沉没,他们等不到最终的解放,很少能生存三个月以上,很快就像小河流入大海一样,被送入毒气室和焚化炉。

很明显,这是纳粹一手造就的奴隶,莱维称之为“机器”。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告诉我们,在“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两种命运之外,奥斯维辛还存在第三条路径,即是沉沦。什么是沉沦?简言之,就是放弃人性、成为畜生、成为魔鬼。在莱维的阐释里,这是一种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沉沦者不像莱维身边人(包括莱维自己)一样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反倒是聪明又健康,手脚洗得干干净净,待人谦恭有礼,始终维持着应有的“体面”。同时,为了能够在极端环境里生存下去,为了获得物质上的优待和德国人的看重,这些聪明人不惜大耍手段,背叛难友,盘剥新人,勾结党卫队,对上百般献媚,对下凶残成性。

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赞誉莱维的写作是“见证的艺术”,但这种“艺术”首先建立在他标志性的冷漠之上。通常認为,大屠杀的幸存者应当对法西斯暴行抱有刻骨的仇恨,恨意越深,流露出的情绪越激昂。不过,在谈论奥斯维辛时,莱维反倒很冷静。比如上面提到的沉沦者。虽然他坚持认为他们并不比奴隶更高贵,但纵观全书竟无片言只字的谴责。显然,他清楚地知道,等级森严的集中营本质上就是人类社会的翻版。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同样适用于奥斯维辛:有人勇于出头,有人默默忍受,当然就有人自甘沉沦了——这是奥斯维辛的生存模式,也和奥斯维辛一样灰暗。

因此,他不作评判,不加议论,只是冷冷视之。因为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些聪明人都和奥斯维辛一起,见证并代言了这段最灰暗的历史。众所周知,人与兽类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思考,且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即“人性”。莱维坚信,只有信念才能救犹太人于危难,只有人性才是战胜暴行和死亡的武器。这是他一生创作的核心。无论是《这是不是个人》,还是《元素周期表》,甚至是遗作《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他的每一本书都围绕奥斯维辛展开,不懈地见证奥斯维辛的杀人“艺术”。用他的话说就是“带着刻在肉体上的印记,把这里的丑闻传递给世界,告诉人们,在奥斯维辛,人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足以把人糟践成这样”。今天,事不关己的我们可以将之看成某种形式上的东西。但对于莱维,有了形式就有了一切。因为在所有形式背后,永远闪现着人之为人的根本:正常生活、挺直腰板、有尊严、有自我,堂堂正正地活在阳光之下。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难友莱维奥斯维辛
今夜,奥斯维辛没有星星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基于莱维飞行蜉蝣优化算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
探访奥斯维辛集中营
“还有你”
“还有你”
创意“入侵”
奥斯维辛集中营警世: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个难兄弟
70年历史铭记 奥斯维辛呼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