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进程中的中国流动人口

2016-09-10 07:22
中华儿女 2016年16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对城市治安管理、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流动已然成为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愈发频繁。劳动力,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之一,流向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心,流向了他们向往的“掘金”之地。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一个常态现象。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对城市治安管理、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流动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中国的人口流动背后的原因是怎样的?又具有哪些特点?

何为流动人口?

提及流动人口,大众脑海中会闪现出诸如迁移人口、农民工兄弟、旅行者等群体。但不同学科的对于“流动人口”的理解和定义都各有侧重。

人口地理学中的“流动人口”非常强调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化。根据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中提到,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人口与生活资料分布上的不均衡,因此,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位置移动是调节该平衡的重要杠杆之一。

除了地理空间上的流动,社会学还强调了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地位的变迁,并称之为“社会流动”。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汇编资料,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集团”,引起自身社会地位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的个体和群体都应该划归流动人口的范畴。

当然,世界银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一则研究报告中关于流动人口的界定则较为狭窄。报告中仅把在某一地域作短暂逗留的人口,比如旅游者作为流动人口,不涵盖迁移人口和暂住人口。报告认为,这种狭义的流动人口与流入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和交通)容量有一定关系,但对于住宅需求量的影响则远远不如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对其影响显著。

在我国,根据陈岱孙《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由于以户籍管理为表征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流动人口专指那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不改变自身户籍状况并且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寄居或临时外出的人口。因此,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由暂住人口和差旅过往人口组成,不包括迁移,即在地理空间上改变常住户口所在地的长久性移动。

由于差旅过往人群对于城市住宅需求量、公共设施使用等影响并不是很显著,接下来的篇章,我们主要聚焦在以“农民工”或“外来务工人员”身份来到新的城市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暂住人口。

追求更好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的繁荣赋予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外来务工者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了他们并不熟悉的繁华都市。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流入(截至2014年底,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仍居全国首位)。

90年代后,长三角地区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增强,与珠三角、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尽管广东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但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已明显弱化。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这意味着人口流入重心已经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同时,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高效发展可见成效显著。

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从1.34亿人增加到2.61亿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0.81%上升到19.07%。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外出务工经商是主要原因。其次,拆迁搬家、婚姻嫁娶等家庭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根据统计,截至2010年,务工经商和家庭因素占整个人口迁移流动原因的73.42%。

毋容置疑,经济因素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城镇收入水平高和人均GDP高的地区,更容易成为流入劳动力集中的地区。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度“千村调查”项目的数据来看,农村适龄劳动力中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的比例为35.1%,留在家中从事自营农业活动的比例为33.49%。但调研样本中外出务工适龄者的年平均收入比留在家中的务农适龄者高约31000元。这项调查进一步表明,在年龄、教育水平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外出务工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接受调研的农民工中有88.41%的人表示,经济因素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因。

2015年11月11日,《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发布。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含预测期在城镇落户的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城城之间流动人口约7000万人。“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

携家人共融经济圈

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逐年的流动迁徙构成了近几十年的人口流动图景。

在过去30年间,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个群体已不再完全是90年代以前的“打工妹”、“打工仔”,已婚流动者比例不断上升。在向高速发展经济带移动的过程中,流动人口逐渐由过去的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转变为“全家出动”。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中显示,流动儿童和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其中,近九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约占60%。越来越多流动家庭也开始携带老人流动。2014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8%。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上升,4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9.7%上升到2014年的1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7.6%上升到2014年的12.1%。

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日趋增强,在城市定居已经不是新鲜事。2014年,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3年及以上的占55%,居住5年及以上的占37%。随着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的增长,流动人口打算今后在本地长期居住的意愿增强。半数以上流动人口有今后在现居住地长期居留的意愿,打算在现居住地继续居住5年及以上的占56%。另外,现阶段起,流动人口生育第二个孩子也可以在现居住地登记。

相关学者预测,中国人口流动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会继续上涨,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由于青年人的持续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而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也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还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前途和提高个人技能。除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外,城市中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是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条件。

(来源:吴晓《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央广网《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雷光和、傅崇辉等《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流动的画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