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分文理能走多远

2016-09-10 07:22王卉周序
中国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套路

王卉 周序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周博士您好,前段时间“不分文理高考”引发热议,我们学校也要求教师们关注高考改革。您了解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吗?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我略知一二。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改革的初衷是通过发挥高考“指挥棒”的调节作用,打破文理割裂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老师:也就是说,文理分科导致许多文科生不了解基本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不具备起码的人文素养,而“不分文理高考”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

周博士:是这个意思。不过,听您的语气,您似乎不赞成这种做法。

王老师:我的确存有疑惑。小学六年没有文理分科,初中三年也没有文理分科,高中是到了高二才开始文理分科,难道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文理分科,就导致了学生“偏科”,甚至是“片面发展”了吗?而且,我们真的应该要求学生“文理均衡发展”吗?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自己喜欢的领域,有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有所侧重地学习和发展,不是很好吗?

周博士:学生如果是在具备基本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发展,这无可厚非;但正如您所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理科生不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问题。

王老师: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这真的是由于高中“文理分科”导致的吗?为什么一年多的“文理分科”会抹杀之前十余年的“文理综合”的教育

结果?

周博士:那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王老师:我觉得是考试命题技术导致的。因为现在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在转圈,怎么考就怎么教。但是,现在的高考题目质量确实有待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都会引发一番争议的高考作文题目。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拿高分,就让学生反复练习“分类型,记结语,套解题模式”的路子,导致很多学生按照“公式”、照搬“套路”来答题。当命题质量不高,技术、技巧可以代替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得分的时候,学生们缺乏一些基本素养的局面就已经不可避免了。这与是否文理分科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周博士:这的确是个问题。我在以前的研究中也发现,有的语文教师经常教学生按照答题套路做阅读理解题,有的数学教师甚至能够让学生在不知“导数”为何物的情况下正确地解出与“导数”有关的试题。

王老师:所以我觉得,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或科学素质,这个初衷是好的,但试图通过不分文理高考来达到这一结果,很难

实现。

周博士:您的意思是,应该将关注的重心放到考试题目质量的提升上?

王老师:是的。其实一线教师也不希望天天教学生解题技巧、答题套路,但因为有效,有时候也不得不教。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有一套真正考察学生能力的试卷,而不是通过模板、套路就可以得高分的试卷。我觉得,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多研究具体的命题思路、技术之类的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理论文章,动辄新课程理念、新高考模式,要不然就是民主教育思想、活动中心方案,却极少有考试卷子应该怎么出、题目语言怎么设计之类具体、微观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其实才是与一线教师、学生关系最紧密、最实在的内容。如果没有命题技术研究的配合,仅是推行不分文理高考,恐怕很难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

周博士:您说的很有道理。目前的教育研究,尤其是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宏观的居多,微观的太少;理念性的研究很常见,技术性的研究则较为罕见,许多学者甚至不屑于做此类研究。或许我应该让我的同仁们多了解一下一线教师的想法。

王老师:那太好了。如果能够有更多这方面的指导,一线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定会更加顺利,不分文理高考也能走得更远、更坦然。谢谢您!

周博士:不客气。

(作者单位:1.厦门英才学校 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套路
文理生的battle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眼下有套路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