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新教育交流与合作

2016-09-10 07:22张力玮朱婷婷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终身学习中国

张力玮 朱婷婷

摘 要:罗家良,新加坡驻华大使,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在外交领域有多年的工作经历。1995年,他加入新加坡公共行政服务体系;1997-2012年,先后任新加坡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公署一等秘书、参赞(政务),驻美国大使馆副馆长,外交部中东司司长,新加坡驻台北商务办事处代表, 外交部副常任秘书等职。2012年3月12日,出任新加坡驻华特命全权大使。2015年,他获得新加坡陈庆炎总统颁授的公共服务(金)勋章。在访谈中,罗大使表示,新加坡和中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两国公共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能够帮助双方认清世界发展趋势;新加坡是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教育2030”议程对于新加坡意义重大,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构建终身学习机制是新加坡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教育合作;信息化;双语教育;终身学习

一、新中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形式多样、成果丰硕

《世界教育信息》:非常荣幸能够采访您。请您简要谈谈中国和新加坡目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民间交流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础,国家之间的合作必须以民为本。第二,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制度,第二语言是母语,对新加坡的华人而言这是华语,与中国人多交流可以提升新加坡人的汉语水平。第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无论是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还是对于新加坡自身的发展都有益处。

新加坡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尤其是在干部培训方面,已经持续多年的合作,目前有超过5万名中国干部到过新加坡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课程。这种合作是双向的,新加坡也有越来越多的官员被派到中国学习。二是教育工作者层面,包括校长、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三是学生层面,新加坡的小学生特别喜欢到中国游学,两国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生互访。四是科研层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新加坡企业对中国的产品和市场都非常感兴趣,也想加深研发合作。在中新“深层次合作试验场”——苏州工业园内,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设立研究所,建立孵化器。新加坡跟中国之间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合作项目——天津生态城也已建成,国家动漫园落户于此,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与浙江大学也开展了很多创意合作;许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他们对东南亚的市场比较感兴趣,而新加坡恰好是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借助教育领域的产学合作与信息化,促进公民个体潜能的发挥

《世界教育信息》:根据2016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有15门学科跻身全球前十名。您认为促使这两所大学排名靠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罗家良:结合新加坡大学近几年的进展,可以归功于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面“吸地气”,与企业联系密切,深入了解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未来技能,确保大学生为市场、企业所需。二是注重科研创新,并向重要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三是注重国际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

新加坡唯一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可惜生育率不高。我们向来的政策是竭尽所能让每一个新加坡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我们也采取英才制度,为所有人创造发展机会。政府和企业在聘任职员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因素就是个人能力。这是新加坡50 年独立以来的特点。 新加坡很多成功人士的背景都很朴素,却通过个人努力和制度的栽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们致力于让全国人民都抱有通过努力奋斗就有机会获取成功的希望。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新加坡致力于打造“智慧国”,请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近几年开展了“智慧国”计划,配套措施既有硬件建设也有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潮比较密集的地方创造无线网络,在居民住宅铺设高速光纤缆,这些硬件设施的成本比较高,所以由政府投资。

在软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实施。一是政府层面,政府在行使职能、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更好地利用网络科技以减少人力。比如,新加坡的警署会通过无人警岗更高效地提供服务,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二是社会层面,在金融、生产、销售等领域鼓励企业创新、电子化。比如,商场电子支付。中小企业可能面临难以创新或创新成本太高的问题,这时候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或者打造基本的平台,供中小企业使用。三是个人层面,在有了基础设施之后,要引导民众运用。学校教育可以教学生使用这些平台,甚至可以教他们创造平台。新加坡的一些学校就开设了教授学生制作APP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指令开发APP。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进而带动全民创新。此外,社区服务可以帮助年长人士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来享用新的服务。

三、语言政策对于新加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新加坡在双语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请向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罗家良: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在独立之前,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因为是自由港,吸纳了许多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地的移民。独立之后,面对各种族之间的沟通问题,政府实行双语制度。一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所以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英语教育制度。二是促进民族融合,为了遵循文化传统,保留母语。但是,在新加坡的华裔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他们的母语各不相同。新加坡最终选择了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华语, 也就是普通话。

伴随着普通话而来的是选择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的问题。最初,新加坡推行简体字。李光耀先生预测,中国迟早会对外开放,而且开放之后会迅速崛起,新加坡有必要与中国接轨,因此新加坡政府选择了简体字。当时,在中国大陆以外的许多地方都使用繁体字,包括台湾、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如今,使用简体字的新加坡人民可以看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

在掌握了语言和文字之后,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新加坡人民的英文说得不比西方人流利,普通话说得不比中国人流利,但是,掌握双语和双文化的新加坡人民可以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这就是新加坡在语言方面的思考与政策。

目前,新加坡还会继续鼓励双语制度,不断地创造平台促进新加坡人民进行语言学习。此外,我们不把语言学习限于以上两种,也鼓励民众学习马来语等。

《世界教育信息》:新加坡的学校为语言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推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有反对的声音?

罗家良: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出现过反对的声音。对于英语,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但是现在民众基本上都能领悟到这是很好的政策。在双语政策下,新加坡民众能够比较方便地阅读英文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自如地与西方人沟通与合作。同样的,当初也有反对学习华语的声音,但现在,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国民也会说几句华语。

推行双语教育的关键是让民众了解到学习这些语言的益处,毕竟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四、“未来技能”计划助力新加坡民众实现终身学习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该框架旨在为各国落实“教育2030”议程提供指导方针。“教育2030”议程对于新加坡来说意味着什么?您能否向我们分享一下新加坡在增强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方面的经验?

罗家良:我认为,教育的包容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名孩子尽可能发挥自身潜力。新加坡中小学的学费基本上是免费的,政府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如果有家庭负担不起,政府会通过相关政策协助学生读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目前,约有99%的年轻人获得中学教育,约30%的年轻人获得大专教育。

同时,新加坡既会考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学习的机会,还会照顾学业成绩不强的学生的技能发展,行行出状元,不一定考得高分才能当状元。我们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包容性给予了学生公平的发展机会。

促进民众终身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最近,新加坡推出了“未来技能”计划,政府为25岁以上的国民提供约250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帮助他们就读学习课程。目前,新加坡有100多家社区联络所(服务中心),社区联络所会开展很多课程,民众可以在此学习,还可以到大专学府、技能学府、艺术学府学习。对于想要在某些领域增加自身技能的民众,他们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获得约2.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更加深入地投入某项技能的学习。此外,新加坡设立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奖金,还有针对雇主的退税、减税和补贴机制,鼓励雇主资助员工参加培训。在员工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帮助其掌握未来技能,增加自身价值。

五、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 不断深化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在您看来,新加坡教育界会更关注其中的哪些活动?您对于交流年的各项活动有何期待?

罗家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将于8月在贵阳举行,新加坡非常重视此次活动,国家领导有望出席。新加坡有几所艺术学院会参加活动,与中国及东盟各国进行深入交流;还有一些交流性质的活动,新加坡中学生也非常期待参加。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深化对周边国家的认识。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驻华大使,您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在两国教育交流方面,您有哪些目标?

罗家良: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工作重点之一。我们会继续深化两国教育合作交流,比如在干部培训合作中,在中国的转型背景之下调整合作模式与内容,逐渐将议题转向社会治理层面;扩大参与培训干部群体,不仅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干部群体,还要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干部群体。此外,继续加深教育工作者、学生、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

目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考虑职能转变问题。新加坡也经历过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职能培训工作,期待日后两国可以在这方面增加交流、互相借鉴。

编辑 李广平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终身学习中国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澳大利亚沉浸式双语教育与我国双语教育区别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