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北上落脚陕北的历史回眸

2016-09-10 07:22邵予奋
百年潮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国焘纵队支队

邵予奋

中央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1930年8月,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改称中央红军。这支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经过湘江大血战,伤亡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12月18日,中共中央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遵义。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经过艰苦转战,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6月12日中央红军一部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6月18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总兵力达10多万人,部队实力大大增强,又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局势十分有利。但那时红四方面军负责人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头脑膨胀,利令智昏,不把党中央放在眼里,甚至心怀二志,企图夺取中央权力。6月29日,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制订松潘战役计划,准备乘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尚未完全集结、部署就绪的时机,两个方面军协同作战,消灭胡宗南部,控制松潘地区,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但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红军不得不改道经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上。

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并把两个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8月21日,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经过艰苦跋涉,走出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四川省的班佑、巴西、阿西地区,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但是张国焘率左路军先头部队到达阿坝后,即按兵不动,左路军大部队仍在卓克基地区。到9月初,在中央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命令红五军抵墨洼附近,但接着又命令该军全部返回阿坝,并电令陈昌浩准备率领右路军南下。9月8日,张国焘还致电左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驻马尔康地区的部队,要他们命令正在北上的军委纵队移到马尔康待命,如不听则将其扣留。种种迹象表明,张国焘已经下定决心要和中央红军分道扬镳了。

脱险巴西,北上甘南

张国焘剑拔弩张,情势危急。9月8日22时,中央致电张国焘,指出:“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需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的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并详述了向南行动,在敌情、地形、给养、居民等方面均对红军不利,且无战略退路。而北上则有许多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开展抗日的新局面。中央希望左路军立下决心,改道北进。张国焘则继续坚持南下。9月9日,他电令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部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当日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在红三军驻地阿西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先行北上。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同时致电张国焘:“中央现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该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

当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时,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提出是否派部队拦阻。总指挥徐向前说,要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避免了武装冲突,维护了红军团结。

9月10日清晨,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带领红军大学的一个学生团和部分四方面军战士,高举着“反对毛泽东逃跑”的标语,追上来向毛泽东示威。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险峻形势,毛泽东坚定地对示威者说:“想南下的,请便;愿北上的,也请便,决不强迫。”接着,毛泽东简要地向他们解释了南下没有出路的理由。最后,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至于不愿和党中央一起北上的人,可以等一等。“我们可以作为先头部队先走一步。”“我们先走,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欢迎你们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我相信,一年以后,你们会来的。”果然,1936年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正好应验了毛泽东的预言。

9月11日,中共中央率领北上红军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今高吉)。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了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中央仍然坚持过去继续北上的方针,但根据目前的形势,这个方针应该有些具体变化。因一、四方面军分开,张国焘南下,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损失,不能创造川陕甘苏区。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境去,以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我们可以首先在靠近苏联的边境创造一个根据地,来向东发展。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还根据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将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同时,成立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五人团领导红军的工作。

党中央到达俄界后,即致电张国焘,指出:“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方针,再一次指令张总政委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并告诉他:“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团在罗达、俄界集中。”要其立即答复左路军北上具体部署。张国焘再次抗拒中央命令,于12日直接发电给红一、红三军领导人,煽动他们背叛中央,率军南下。红一、红三军领导人及时向中央做了报告,张的阴谋没有得逞。

横越岷山,决策榜罗

9月13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从俄界、罗达地区出发,继续北上。尔后,红一方面军编入左路军的红五、红三十二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党中央选择了一条到达甘东北距离最近但又环境最恶劣的行军路线,即沿达拉河、白龙江向东北前进,出腊子口。这一带是藏民区,沿途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道路崎岖,人烟稀少,食物匮乏,不可久留。9月16日,红一军前锋部队红四团,经过英勇战斗,于17日攻克天险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打开一条通路,使陕甘支队顺利越过岷山。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毛泽东写下了不朽诗篇《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表达了北上红军横越岷山后的喜悦心情。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于9月14日再次致电张国焘及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再一次的要求张总政委立即取消南下的决心及命令,服从中央电令,具体部署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第四、第三十军,再过草地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在理番县卓木碉(足木脚,今马尔康白莎寨)宣布另立“中央”,并非法通过所谓《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议》,“决定”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撤销工作、开除党籍并下令通缉,公然走上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恶道路。

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宕昌县哈达铺,主力随后跟进,并在该地区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一部分国民党报纸(据考证,应为天津《大公报》,另说为《山西日报》或《晋阳报》)上获悉,在陕北尚有相当大的根据地和人数众多的红军。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兴奋不已。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要到陕北去会合刘志丹。同时,按照俄界会议的决定,正式宣布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任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下辖三个纵队:红一军编为第一纵队,林彪兼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下辖五个大队;红三军编为第二纵队,彭德怀兼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大队;军委纵队编为第三纵队,叶剑英兼司令员,邓发任政治委员。全支队共7000余人。

陕甘支队进驻哈达铺后,引起了蒋介石的震惊。他害怕红军东进天水威胁西安,遂将其主力向天水集结,并以一部兵力占领渭河附近的武山、漳县两城,以防红军东进。9月26日,又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指挥陕甘宁青四省国民党军的“剿共”作战。

9月23日,陕甘支队由哈达铺出发,以一部兵力东进闾井镇,佯攻天水,以调动敌人向该地集中,主力乘机以急行军突然折向西北,摆脱敌重兵阻击,通过了敌武山、漳县间的封锁线,在山丹镇和鸳鸯镇之间渡过渭河,于9月26日到达通渭县的榜罗镇。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小学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局势,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靠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意见,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

为了传达贯彻这次会议精神,9月28日清晨,陕甘支队冒着蒙蒙细雨,在榜罗镇的一个打麦场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等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毛泽东在讲话中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意义。接着,简要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现况,分析了陕北可以成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条件,提出要尽量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以便能迅速到陕北的行动方针。他指出,现在只有一个关口要去突破,那就是蒋介石等布置在固原、平凉的一条封锁线。“这将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

进入宁夏,过回民区

9月29日,陕甘支队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与陕北红军会合,落脚陕北”的新方针,由榜罗镇地区出发北进。当日,攻占通渭城。部队在通渭休息3天,以恢复体力,进行进军陕北的政治动员,补充物资。同时,鉴于六盘山区驻有敌骑兵的情况,各部队还进行了打骑兵的训练,战士们都学会了《打骑兵歌》。10月2日,在静宁以西击溃敌人一部,缴获运送物资的汽车10余辆,并将一部分战利品分给当地群众。3日,到达静宁县的界石铺,在此进行了短暂休整和进入回民区的动员教育工作。

5日,各纵队从界石铺出发,过葫芦河,分两路向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公易镇、兴隆镇(时属甘肃省隆德县)一带前进。毛泽东同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一起,随一纵队(右路)行进;周恩来、彭德怀等随二、三纵队(左路)行进。

西吉与海原、固原三县相连,靠近六盘山区,是回族聚居地。在进入回民区以前,红军获悉,当地的国民党官吏极力散布谣言,胡说什么“红军是伊布里斯(魔鬼)”,“共产党来了要‘杀回灭教’、‘共产共妻’”,致使回族群众不明真相,产生恐惧心理,不少青年男女逃往深山野外。针对敌人的反动宣传,为了做好回民地区的工作,赢得回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革军委及时颁发了《回民地区守则》,各级领导对部队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对严格遵守回民风俗习惯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进入回民区后,全体红军指战员就开始不动大荤。

10月5日傍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宿营于兴隆镇单家集(时属甘肃省静宁县)。部队进村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回族群众不但不害怕,不躲避,反而像欢迎熟客一样热情招呼红军。他们听说红军来了,都高兴地走出家门,在街道上摆上桌子,桌子上放满了油香、水果等食品,热烈地欢迎红军。有几位戴着白帽子、留着白胡须的老人,恭恭敬敬地给红军领导人敬茶水,感动得在场的中央领导热泪盈眶。

经过打听,原来一个多月以前,红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曾经经过这里。他们在兴隆镇休整3天,给红军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禁止打回族中的土豪,注意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回族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认真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回民地区的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粉碎了敌人的造谣污蔑,密切了红军和回民的关系,扩大了红军在回族人民中的政治影响。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夸赞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进村伊始,毛泽东就和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领导同志去单南清真大寺(全称是“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拜访阿訇。阿訇姓马,人称“高山马阿訇”,是一位留着白胡须的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当他得知毛泽东一行是红军的领导人时,心情非常激动,连道“色俩目!”(阿拉伯语,穆斯林相见问好的话语),表示欢迎和敬意。

毛泽东给他讲了共产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文经典,主张民族平等等政策主张。并和他们共诉军民情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阿訇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招呼当地群众给红军腾房子,粮食也照市价卖给红军,并盛情邀请毛泽东等人在清真寺吃饭。毛泽东道谢说:“不打搅了!”便同其他领导人一起走出了清真寺。

当晚,毛泽东住在清真寺北侧村民张春德家里。一纵队宿营于兴隆镇和单家集。二、三纵队在公易镇的上村、新合庄、撒家湾、西冶等村镇宿营。

红旗漫卷,翻越六盘

自从红军跨过雪山草地,进入陇东以来,蒋介石大为震惊。为了阻止长征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急忙调兵遣将,将他的嫡系胡宗南部队以及西北军、东北军布防在西(安)兰(州)公路和平(凉)固(原)公路沿线,企图凭借六盘山天险,布下层层封锁网,阻拦红军前进。陕甘支队从界石铺向隆德、固原进军以来,敌三十七军毛炳文部一直在后面尾追,企图拦截。红军离开界石铺的当天,毛部即已追到该地;6日,逼近公易镇。敌机也在空中侦察轰炸,情况十分危急。就在毛泽东等离开单家集的当天上午,敌机轰炸了这个村庄,投下7枚炸弹,毛泽东住过的房子和清真寺险遭毁坏,清真寺北厢房至今还留着20多处弹痕。

因敌情紧急,6日拂晓,陕甘支队分别从驻地出发,向六盘山开进。一纵队从新店子、什子路、杨家磨、黄河湾等地,于当晚到达固原县张易堡一带宿营。毛泽东夜宿张易堡附近一小村庄毛家宅子(一说为坑坑店)。二、三纵队分两路行进。二纵队因向导带错路,天亮时才越过葫芦河,经兴隆镇、北堡子、红城子,在什子路赶上右路一纵队,当晚宿营张易堡;三纵队经将台堡等地,行程70华里,宿营于马莲川。

7日晨,陕甘支队离开张易堡等地,一面阻击尾追之敌,一面沿王套、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急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一纵队向东南绕隆德县境,沿小水沟(一说为后莲花沟)上六盘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约200米的山坳过山。早晨八九点钟,已经登上了山巅。

行军路上,大家一边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说古论今,一边观看附近的山色风光。只见此山虽然海拔不算太高,但险峻中又不乏挺秀之气。时值深秋,树木落叶,花草凋零,和红军家乡的山色大不相同。这时天已寒冷,而红军身上还穿着破烂的单衣,清晨山风呼啸,寒气袭人,冻得人浑身打战。

此时,敌三十七军二十四师李英部紧追不舍,东北军骑兵第七师门炳岳部踞守六盘山东麓,妄图前后夹击,消灭红军。

在越过一道山梁之后,毛泽东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着远方,高兴地对张闻天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又说:“你们看,现在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景色多好啊!”说着,他注目凝神,沉浸在久久的深思之中。

后来,大家才弄明白,这是毛泽东在戎马倥偬之中,饱览六盘风光,展望革命前景,触景抒怀,以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伟大的革命诗人的浪漫情怀在进行构思,吟诗作词呢!

果然,毛泽东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以后,于1935年12月的一天,在瓦窑堡住地,用铅笔修改了这首在长征路上吟哦成诵的词,挥笔写出了《长征谣》。这首词于1942年6月1日在《淮海报》上发表。1946年8月,又改写为《清平乐·六盘山》,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1961年9月,应宁夏同志的请求,毛泽东欣然命笔,将这首脍炙人口、饮誉中外的壮丽辞章书赠宁夏人民。

捕捉战机,歼灭敌骑

10月7日上午11时左右,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来到六盘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青石嘴(属固原县)附近。

前卫部队行进到青石嘴西约1公里的一个小山洼时,抓到了敌人的一个便衣侦察。经审问,得知敌骑兵一部以及20多辆马车,刚刚进入青石嘴休息。前卫部队立即派人向一纵队首长报告。纵队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很快走到山头上,拿起望远镜观察了敌情,看到敌人正在休息,战马被拴在树上,村里还冒着炊烟,敌人根本没有料到红军已经来到青石嘴。随后,毛泽东也来到这个山头,听了情况汇报,观察了敌情,当即捕捉战机,对一纵队领导说:“立即把各大队的领导干部召集来,消灭这股敌人。”

通讯员策马通知各大队领导。紧接着,一大队大队长杨得志、政委萧华,五大队大队长张振山、政委赖传珠,四大队大队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先后飞马来到小山头上。毛泽东亲自部署战斗:由四大队担任正面攻击,一大队、五大队从两侧迂回兜击。

各大队首长挥鞭策马,赶回部队,立即组织战斗。四大队以飞快的速度悄悄翻过隘口,正面接近青石嘴;一大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北面迂回到青石嘴后面;五大队迂回到南边,截断平固公路,形成了一个钳形包围态势,敌骑兵第七师的两个连便成了瓮中之鳖。

一声枪响,三个大队分路出击,一起压向敌人。这时敌人正在吃饭,顿时慌了手脚,人喊马嘶,乱作一团。有的来不及上马,就被击毙;有的刚跨上马,就被打落马下。残敌无法招架,纷纷举手投降。这一仗共歼灭敌骑兵100多人,缴获战马100多匹,还有10多辆马车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后来,陕甘支队用这批战马武装了侦察连,从此,红一方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青石嘴战斗结束后,固原守敌令一个骑兵团赶来增援,与红军担任后卫的十三大队陈赓、邓飞部相遇,陈、邓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打了一场英勇顽强的遭遇战,歼敌近200名,俘获战马百余匹,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前进。

当晚,一纵队宿营于今彭阳县家河、小岔沟、挂马沟一带。毛泽东住在小岔沟张友仁家的窑洞里。

8日晨,陕甘支队兵分两路,继续东进。一纵队从挂马沟出发,到白杨城(今彭阳县城),遭敌机轰炸。红军躲在农田里用糜谷捆子作掩护,减少了伤亡。接着又在西峰镇与赶来堵截红军的邓宝珊部交锋,歼敌一个团,击溃一个团。当晚,宿营长城塬。毛泽东夜宿乔渠村农民乔生魁家。二、三纵队从任山河出发,在古城附近击溃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马鸿宾部)的两个步兵营,缴获全部辎重,俘虏20余人,夜宿堡子崾岘、草庙一带。

挺进陕北,到达吴起

10月9日晨,红军继续东进,两路纵队于孟家塬会合后,打了刘家堡子土豪刘杰,获取了不少羊只和粮食。然后东出今宁夏彭阳县境,当日到达甘肃镇原县大庄院、陈家湾一带。

这时,国民党第三十七军二十四师主力及骑兵团尾随陕甘支队,追至白杨城,距红军只有一天的路程。据此,党中央指示各部队遇敌时不要与之纠缠,迅速通过固原、镇原间的大道,向陕北前进。为了甩掉尾追之敌,陕甘支队连续几天以急行军速度兼程前进。14日到达环县河连湾、洪德城一带。一纵队向河连湾守敌发起攻击,歼敌100多人。15日,陕甘支队右路(一纵队)到达环县、耿湾,左路(二、三纵队)到达陕甘边界的兴隆山。

13日,彭德怀率左路到达环县县城以西之虎家湾宿营时,于当晚8时致电毛泽东:“目前,我们向陕北前进会合二十六军是唯一正确的行动方针,因此应经耿家湾、木瓜城向靖边、横山方向前进,决不宜向正北再走,过多迂回给敌先我占领木瓜城、环县、靖边,隔断支队与二十六军会合。”

16日,陕甘支队左右两路离开驻地,沿彭德怀建议的路线,出甘肃环县之耿家湾,到达陕西定边县木瓜城进入陕北境内,终于甩掉了跟踪追击的敌人。陕甘支队于18日进至铁边城,支队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准备进入西北苏区的“训令”,先行北上的中央红军浩浩荡荡地向吴起镇挺进。

吴起镇位于陕北洛河河畔,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集镇,时属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镇上已经建立了党支部和苏维埃政权。10月19日,天气晴朗,艳阳高照。陕甘支队离开宁夏后,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给这个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偏僻小镇增添了无限生机。当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赫然入目时,小镇立刻沸腾了。北上红军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长征结束地,不少人激动得热泪横流,欢呼跳跃,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第二天,外出躲避的群众听说来了中央红军,全部返回村里。村党支部和苏维埃政权与红军接上了关系,便开始为红军筹集粮食、蔬菜和鞋袜。人民群众也热情地把红军让进家中住宿。党中央决定在此休息七天,以整顿部队,总结长征,研究新的行动方针。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正式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北的决定,指出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

11月初,陕甘支队在甘泉县下寺湾同红十五军团会师。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日,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从此,红一方面军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开始了开创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新局面的伟大斗争。(编辑 叶 松)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巡视员,宁夏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

猜你喜欢
张国焘纵队支队
敌军工作与昆张支队敌后坚持之道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深入扶贫点进行健康义诊活动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八路军第1纵队始末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
党中央在长征中同张国焘错误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