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水文化概览

2016-09-12 08:01济源水利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7期
关键词:济源

□张 青 □卢 娟(济源水利局)

济源水文化概览

□张青□卢娟(济源水利局)

济源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其以大气、秀气、灵气名播远近。但同时这里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6000 a前,这里就有人繁衍生息。这里地处暖温带,属季风气候,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再加上山丘区面积广大,自然条件较差,水利成为制约人们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是济水的发源地,境内有济水、湨河,蟒河、沁河诸多河流,很早时候,我们的先民依托这些水源,兴水利,除水害,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治山治水的斗争,可以说,济源的发展历史也伴随着一部治水的历史。

一、历史上的济水

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历史上的济水,作为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古时曾与江、河、淮并称“四渎”而闻名天下,而今,长江、黄河、淮河依旧奔腾,唯有浩淼的济水,却因河道被黄河侵吞而成涓涓细流。

济水在中国最早的地理志、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说大禹治水时:“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太乙池里的水穴地伏流百里,到达平原后又涌出为泉。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和珍珠泉的是济水东源。

济水有个独特之处,就是穿越黄河而不浊,继续东流入海。这好象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据专家考证,直接注入黄河而不浊是不科学的,但从地质结构考虑,这也是有可能的。最可信的解释,应该是古时黄河在南、济水为北,确曾各自独流入海,但后来黄河改道,穿济而过,把济水截为两段,造成“济水穿黄”的局面,史书记载语焉不详,讹传至今。济水流域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据《定陶县志》载,定陶春秋时称曹国,因“得济水之利,富甲天下”,种植农桑,发展制陶,经济十分发达。越国贵族范蠡游历到此,见物产丰富,大有商机,就定居经商,富甲一方,称陶朱公,成为商人的世祖神;历史上还有黄帝,孔、孟、孙、墨诸子,管仲,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贾思勰……英才辈出,都在这一带生息和活动。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济水的历史看,济水流域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济水从济源出发,穿过黄河从荥阳流出,经原阳、开封进入山东大地,流径菏泽、定陶、东阿、济南等地,在东营入海。由于长期淤塞变迁和水名变化,济水故道脉络也不太清晰,但济源、济宁、济南、济阳一路过去,大体上就是济水故道。1952年底,毛泽东沿津浦路南下视察,行至济南,问济南市委书记谷牧“济南因何而得名?”谷牧答:“因为在济水之南。”主席又问:“济水现在为什么不见了?”谷牧一时答不上来。主席说:“济水故道被黄河夺取了,你回去可查查书。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到哪个地方工作,就要了解那里的情况,包括现在的和历史的。”这个故事说明,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古济水仍被世人乃至伟人所关注。

济水作为一条大河虽已消失,但源头还在,现在济源市的济河灌区,就是利用济水的水源,灌溉玉泉办事处西水屯、南水屯、罡头等13个村733.33 hm2亩耕地。

二、济渎庙

以天地为至尊、尊山川为神灵的惟神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周代就开始祭祀四渎,济水位列四渎之首,自然是重要的水神,历代祭祀活动不断,到隋代兴建济渎庙,对济水祭祀活动逐步升级。皇帝对济水神不断加封,先列为“公”,后又列为“王”,祭祀还列入国家章典。唐玄宗时封济水神为“清源公”,每年祭祀,祭祀活动上至钦差大臣,下至县尹县丞都要参加,十分隆重;宋代和元代,对济水都有加封,宋徽宗加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每次加封,都提高了济渎庙祭祀的规格。朱元璋下诏统一“四海”“四渎”封号,康熙和乾隆还分别为济渎庙亲书赐匾“允济灵源”、“流善普惠”……济渎庙现存一枚玉简,刻录投龙简记,就是记录宋神宗登基时诏告济水神的一次盛大祭祀活动的。

济渎庙经过历代保护、整修,成为四渎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水神庙。江渎、河渎、淮渎水神庙不是被毁,就是后来复修的,都不成规模。济渎庙隋代创建,唐、宋、元、明都有大规模扩建,明时建筑多达400余间,现存建筑30多座,180余间,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济渎庙西行二里许,有龙潭池,是济水的西源。池中有泉水冒出,源源不断,人们认为与海相通,称为老海眼。旁边有延庆寺,北宋时,济源县令陈省华在此居住,经常带领子女读书习武,成就了“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状元”的辉煌,陈家权倾朝野,名极一时。这里环境优雅,静谧宜人,如遇皓月当空,飞临龙潭,天光水色,清旷悠远,自成人间胜景。“龙潭夜月”曾是济源九景之一。三、济水文化

济水在古代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因济水形成独特的济水文化成为济源市乃至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水流经荒古,哺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济源境内的栗树沟仰韶文化遗址、苗店龙山文化遗址、原城夏文化遗址等,都在济水流域,记载着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到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地图上,我们看到济水流域分布有仰韶、龙山、大汶口等大量文化遗址。可以说,正是济水,哺育了古老的龙山文化,为华夏文明奉献了早期的一滴乳汁。

济水厚德载物,灌溉大量土地,哺育两岸人民;又临近京畿,风光优美,吸引文人墨客观光游览,歌咏众多。从《诗经》到白居易、苏轼、李颀、文彦博、王铎等大家,歌咏济水名作迭出。《诗经·邶风》中《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有弥济盈,有唯雉鸣”,描述的是一位姑娘在济水之畔歌唱爱情。唐诗人李颀在《与诸公游济渎泛舟》中用“浅深露沙石,频藻生虚空”、“青山傍舟楫,白鹭惊丝桐”这样优美的诗句描写济水秀美景色。再现济水源头济渎池和龙潭独特的自然、人文美景的,清代邑人何达善的律诗《济渎晨曦》和济源治水名臣、工部尚书卫哲治的七律《龙潭夜月》可为代表。

济水是四渎中唯一有利无害的河流,以“流清、泽广、德厚”备受推崇,上自封建帝王,下至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以不同语言由衷赞颂它泽被万物的功绩和高洁的品格。济水带来灌溉和舟楫之利自不必说,被人格化的品质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视济水为诸侯,能“荡涤垢浊”,“为德甚美”。唐大诗人白居易在《题济水》中称赞济水有肯与黄河并流的胸怀,有不改其清的本色,“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把济水人格化为一条其它河流难以企及的具有高尚美德的河流。四渎皆独流入海,济水虽然细微,有些地段还潜伏地下,但最终还是流入大海,因而济水之德就显得更为尊贵。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积淀深厚的济水文化是济水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古枋口与五龙分水

一条沁河从太行山区蜿蜒而下,从济源东部穿行而过。早在秦代,人们就在沁河出山口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当时以枋木为闸,称枋口。这项水利工程与秦代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创建于同一时期,是很古老的。从枋口开始,经历代修葺、扩建、完善、疏浚,到清代已形成“五龙分水”之势,建国后继续优化、完善,成为今天的广利灌区,灌溉面积3.67万hm2,仍在发挥着作用。

自秦代开始,这里就揭开了水利建设的序幕,2000多年间,历代的人们不懈创造,共同描绘出一副多彩的水利画卷。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朝廷敕令河内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年),河南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改木门为石门,先后投入役工4万余人,历时两年,可灌济、沁等县千顷良田;隋开皇十年(590年),怀州刺史卢贲修建利民渠与温润渠;唐太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大规模开浚古枋口堰,灌济、沁、温、武田五千顷,并由济水两源开千仓渠,灌田61顷;元中统二年(1261年),怀孟路广济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广济渠,经济源、河内、河阳、温县、武陟463村,灌溉田地3000余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济源知县涂应选与县民李三统创修大小兴利渠。此后到清代,称利丰、广济、永利、大兴利、小兴利五条渠为五龙口。建国后,将利丰、广济、永利三渠合并建成一条广利灌区总干渠。

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五龙口崖壁上还有“袁公祠”和“三公祠”“等石窟,”“袁公祠”是纪念明代河内知府袁应泰的;“三公祠”为清嘉庆八年为纪念济源三任知县史纪言、石应嵩和涂应选凿修永利渠有功而修建的。至今这些石像仍在沁河边,记录着他们兴修水利的功绩。

五龙口水利工程,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水文化遗产。首先表现在艰苦创业的精神,当时的人们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凿山开洞,修渠引水。广惠渠从创建到完善历时239 a,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完成;广济洞开凿时,在潮湿黑洞中,有人掉了手指,有人皮肤开裂,有人感染疾病……但他们斗志不减,甘愿历尽艰辛。其次是群众的智慧创造。渠首位置选择在河床稳定、水量丰沛的河湾凹岸,凿洞引水,既能保证水量,又能控制水量;开凿山洞时,采用“量山探水法”、“穿地寻龙法”、“机法”等施工技术,解决了凿洞穿渠中有关高程测量、凿洞定位、搬移巨石等关键性技术问题。第三是管理方法,长期实行轮灌制,各渠采用照夫分水,各支堰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分,自下而上进行轮灌,形成制度,长期尊循,使古老灌区生命力长盛不衰。

2000 a过去,沁水依然流淌。现在,古枋口上方焦枝铁路大桥、济晋高速大桥凌空跨越。只有崖壁上古老的水利工程,面对呼啸发展的时代,默默诉说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

(责任编辑:宋大春)

2016-06-08

猜你喜欢
济源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下)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中)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上)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化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用全媒体视角烹好民生服务“大餐”——以济源日报社为例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