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质感

2016-09-14 08:29冯应馨
中华环境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森质感生活

冯应馨

文化

生活的质感

冯应馨

生活就像织布纺纱,一日一夜的劳作休息都在完善着它的材质、机理、疏密以及花纹的样式。每一个人都是织布者,每一个人也都在把关并欣赏着自己那块布的质感。

《小森食光》不能算作是一部精彩的影片,故事、情节、节奏都没有什么值得圈点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各大好评榜的地位。

正如片名所透漏的信息,它更多的被人们算作是一部美食电影。《夏》、《秋》、《冬》、《春》四部曲中,各自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去介绍6、7道家庭料理。清新扑鼻的女厨娘加上唯美的画面,让那些深藏在日本乡间的粗茶淡饭也变得精致可人。口味究竟如何,看客们只能靠着厨娘脸上陶醉的表情各自去想象,而影片着实感动到观众的是主人公对生活的认真。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骑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我去那儿,来回要花上一天时间。”

每一部的开头都会配合着四季的美景,在主人公市子的独白中重复一次对小森的描述。市子从小和妈妈一起生活在这个偏远的世外桃源。成年后,妈妈不告而别,留下她独自生活。市子也曾在都市闯荡,但因难以融入其中而躲避回家。

生活中,一个无依无靠的“弃子”,在处处碰壁不得志后,该是怎样的穷困潦倒?可执拗的市子却把自己的小日子打理得别有一味。

在小森,市子真真实实地做着农民,春种秋收、劈柴烧火全都独立完成。而在单调劳累的农忙之后,她总会不失时机地奖励自己一道时令佳肴:闷湿的夏天,借着驱除湿气的炉子的余温,烘烤出带着焦香的面包,劳作之后蘸着自酿的果酱品尝,是满满的惬意;丰收的秋天里,一盘看似简单的炒青菜,却在一棵一棵细心地抽掉菜背的老筋后,有了更胜一筹的鲜美和清脆。

能将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变得精致诱人的,是乡人们充满智慧的心灵。正像影片为小森的春天做的注解:为来年的冬天储备食物。遗世独立的乡村被四季悄然地转换着颜色,丰富着内容。人们精巧地借用着阳光雨露的馈赠,为自己或家人变换着一日三餐的花样,也表达着自己对平淡生活的热爱。

在小森,生活就像织布纺纱,一日一夜的劳作休息都在完善着它的材质、机理、疏密以及花纹的样式。每一个人都是织布者,每一个人也都在把关并欣赏着自己那块布的质感。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市子在小森的独自生活已经飘过了五年的时光。挫败而归的她终究不甘心隐蔽在此,选择离开。“待在这里是对小森的不尊重。”在她的内心中,留在家乡不是无奈的将就,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影片最后,坦然回到小森的,是一个同样可以被都市滋润的神采奕奕的市子。

虽然不同于乡村的自给自足,但都市里的人们同样在把关着各自生活的质感。

小到一日三餐的食材烹制,衣服鞋帽的布料穿搭,大到职业规划与人生定位,生活在每个人的选择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与厚度。

餐桌上庞大的肉类需求促成了集约化的畜禽养殖方式,为了保证快速稳定的出栏率,多数的畜禽在各种抗生素和激素中被催生出来。当人们开始担忧嘴边几十天的速成肉的口感与安全时,溜达鸡、散养猪的配套产品便在各大超市出现热销。需求的变化对于日益畸变养殖行业产生了合理化的纠偏。

家家户户都要安装的玻璃窗,其生产环节却因积重难返的空气污染顽疾而倍受诟病;但一块安在欧洲普通家庭微波炉上的玻璃板,因其环境表现直接决定着产业链下游几重商家的订单数量,生产方在建厂之初便安置了全套的污染处理装置,运行多年,从未出现环境问题。欧洲民众对于一块小小玻璃的高品质定义,一定程度上保障着中国厂区的环境和相关民众的健康。

家具中的甲醛等污染物的残留虽然让多数人闻之色变,但人们除了花更多的银子买回心里安慰外也是束手无策。而当一些国际大型商超也开始意识到消费者的担忧后,在采购商品引入品牌时,采用完善的环境评价标准,淘汰掉了大批的不合格商品。下游的消费习惯,在倒逼着上游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去规范各自的行为。

环保和绿色化的问题,终究也是一个关乎生活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鼓励和倡导自然必不可少,但每一个人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同样具有着不可限量多方效益。当人们开始方方面面地把关自己生活的质感时,也在无意间身体力行地维护着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小森质感生活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巨人小森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掉进老鼠洞之后
生活感悟
炒股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打造上乘质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