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罗马战神

2016-09-14 18:58
现代兵器 2016年9期
关键词:火炮底盘车载

20世纪以来,随着战争逐渐进入机械化时代,世界各国军方都对如何提高素有“战争之神”称号的炮兵的机动作战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以轮式卡车为底盘的车载火炮,就是诸多努力的成果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在车载火炮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意大利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和力量。尽管在两次大战中意大利军队在陆地上一直表现不佳,但从军事技术角度而言,那些当年发端于亚平宁半岛的车轮上的罗马战神,仍是不应被忽略和遗忘的。

早期发展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在机动车辆上安装火炮,这样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空。意大利很早就意识到了飞机作为一种武器在战争中的价值和潜力。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中,意大利率先用飞机实施了侦察和轰炸等作战行动。实战的经验使意大利人进一步认识了飞机的军事价值,也促使他们认真考虑防空问题。基于本国拥有较为完备的汽车工业,意大利在1913年6月就开始尝试对汽车底盘进行改进,以便安装防空火炮,构成机动防空武器系统。到1915年5月参战时,意大利人已试验性地将德制克虏伯75毫米27倍径炮安装到了卡车底盘上,这是意大利车载火炮的发端。

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阵营后,自然无法再从德国获得火炮。好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炮兵工厂很快成功地生产出了克虏伯炮的意大利版本Mod.1906-1915型,并将其安装到意塔拉汽车公司生产的X型重型卡车上,于当年9月开始装备部队。车载火炮在意大利又被称为自动火炮(autocannone)或火炮/卡车组合体,75毫米车载炮的全称是 autocannone da 75/27 C.K.(C.K.是兵工厂负责引进生产克虏伯火炮的一个名为克虏伯委员会的机构的缩写)。75毫米炮本身重1.03吨,炮口初速510米/秒,弹丸重6.3千克,直射射程6100米,射高4650米。一战期间,意大利共生产了165门该型车载防空火炮,并用它组建了27个机动防空炮兵连(每个连装备4~5门,剩余的作为储备物资)。

除了车载防空炮,一战期间意大利还研制装备了车载野战火炮。1915年初,在意大利尚未参战时,著名的安萨尔多公司向意大利陆军提供了47门102毫米35倍径火炮。这些火炮原本是用作海军驱逐舰主炮的,归入陆军后,其中的20门被安装到了SPA 9000C型卡车的底盘上,还加装了大型防盾。这些车载野战炮的出现,正契合了意大利陆军对机动野战火炮系统的迫切需求,成为了意大利装备的第一种车载野战火炮。整个一战期间,该型车载野战炮共生产了100余门,装备了16个炮兵连。在对奥匈军队的战斗中,这些车载野战炮凭借着良好的机动性能,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不过在战争结束后,这些火炮又从车上拆了下来,交还给了意大利海军。

一战期间,意大利陆军还装备了一种多用途车载火炮。该型炮是由安萨尔多公司针对102毫米车载野战炮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缺点,于1916年自行投资研制的。该公司将M1913型施奈德105毫米29倍径炮安装到了SPA 9000C 卡车的底盘上,意大利战争部长未经最高统帅部批准就决定采用该炮。1916年8月,该炮开始交付使用。原计划装备105个炮兵连,但实际上只装备了3个连,而且这些连队到1919年3月就全部解散了。

1917年,意大利陆军中又出现一种新的车载防空炮,其底盘采用蓝西亚1Z卡车,配备克虏伯M1906型75毫米27倍径野战炮。由于其主要用途是防空,因此代号为75/27 A.V.,A.V.是防空的缩写。该型车载炮原计划生产50门,装备12个炮连,但实际只生产了25门,装备了6个炮连。该型炮于1918年夏开始交付使用,但实战表现并不如人意。因此,75毫米炮很快就被拆了下来,换上了维克斯40毫米39倍径速射炮,但这一改变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于是,意大利陆军炮兵局决定对蓝西亚1Z的底盘稍加改进,安装1门在著名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基础上研制的M1911型75毫米野战炮。该型炮在测试中表现不错,随即投入生产,到1918年末共装备了6个炮连。

除了意大利陆军外,意大利海军在一战期间也装备了两个76/30 R.M.车载炮兵连(共8门炮)。海军的车载炮采用本国生产的阿姆斯特朗M1915型76毫米30倍径舰炮,安装在菲亚特18B.L.R 4×2卡车底盘上,炮口朝向后方。火炮发射4.28千克弹丸,炮口初速550米/秒,射速6~8发/分,最大仰角65°,最大射程9千米,射高5.5千米。这两个炮连主要用于海军基地的防御,不过有一个连在战争末期一度划归陆军指挥。

二战中的意大利车载火炮

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装备的车载火炮就其来源而言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战遗留下来并经过改进的老式装备、一战后自行研制生产的新装备以及二战中战地改装而成的装备。这些车载火炮的运用十分广泛,从东非、北非到巴尔干、西西里,乃至意大利本土,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75/27 C.K. 车载炮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陆军决定在部队中继续保留75/27 C.K. 车载炮,并且在1927年还追加订购了56门该型炮,用以组建14个炮兵连。不过,这批炮换装了专门为搭载火炮而开发的新式卡车底盘塞瑞诺50 C.M.A.。与此同时,其他尚在服役的老式车载炮所用的意塔拉X也被塞瑞诺卡车底盘所取代。

1935—1936年,有16门75/27 C.K.车载炮被部署到东非。稍后,又有5个该型车载炮连被派往西班牙参战。由于火炮已老旧过时,因此这些车载炮的实战表现很一般。但因为一时没有合适的装备来替换,意大利人也只能继续将它们留在军中。二战爆发前夕,意军中该型车载炮的装备数量在166门左右。事实上,在二战中,意大利陆军中数量最多的车载炮也还是75/27 C.K.,主要装备于军属机动防空炮群。其编制通常有炮连和炮群两种:1个标准的75/27 C.K车载炮连装备有4门车载火炮。实际情况下有些连只装备有3门,有些连则多达6门。3个炮连编成1个拥有12门车载炮的炮群。炮连番号以阿拉伯数字命名,而炮群番号采用罗马数字。

尽管更换了卡车底盘,但75/27 C.K.仍有着不少缺点。在战前意军的文件中,就指出该型车载炮尺寸大、重心高、公路行驶速度较慢、越野行驶性能不佳,在松软的地面上容易淤陷;其火炮身管较短、炮口初速低、射击仰角不足。为提高其战斗性能,意大利人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不过主要集中在观瞄和指挥控制方面。

1940年11月,意军在利比亚共部署有第Ⅵ、Ⅺ、ⅩⅩ三个75/27 C.K.炮群,每个炮群下辖3个炮连。其中一个炮群在1941年初英军的攻势中,随所隶属的装甲旅全军覆没。到1941年中,意军中尚有11个75/27 C.K.炮群,其中2个部署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有一些车载炮已不再拥有驾驶员,改作固定防空炮。一些在北非战场上被英军缴获的75/27 C.K.后来又被德军缴获,德国人除将其用于防空外,也用于反坦克作战。令人费解的是,意大利人却从来没有这么做过。

76/30 R.M. 车载炮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海军在原有两个76/30 R.M.车载炮连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第3个车载炮连,该连装备有6门车载炮。二战爆发后,这14门车载炮都接受了改进,换装了新式卡车底盘,并被全部编入一个法西斯色彩浓厚的军事组织——民兵海防炮兵(仍隶属于意大利海军)。这些车载炮最初换装的是蓝西亚Ro卡车,到1942年又改装了菲亚特634N卡车。3个炮连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第13连和第14连各装备5门炮,第16连装备4门。

在这些车载炮部队中,14连的一个炮班被配属给了意陆军第60“塞卜拉泰”步兵师,16连则配属给了第16“皮斯托亚”步兵师,直至该师在突尼西亚向盟军投降。到1943年3月底,意军“半人马座”装甲师内仍装备有7门76/30 R.M.车载炮。

90/53车载炮 法国战役期间,德军曾将88毫米高炮安装在半履带车上,执行机动反坦克作战任务。受此启发,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也开始研究将自己的M39/41型90毫米53倍径高炮与机动车辆相结合。安萨尔多的90毫米高炮最初是作为海军舰炮研制的,后来相继发展出高炮和反坦克炮等改型,是意大利陆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最优秀的炮兵武器,堪与著名的德制88炮相媲美。该炮于1939年投入生产,采用单肉身管,炮口初速840米/秒,射速15~20发/分,发射10.33千克弹高爆弹时射程达17465米;俯仰射界-2°~+85°,最大有效射高12000米;发射穿甲弹时,在457米的距离上,对倾角30°和垂直装甲板的击穿厚度分别为112毫米和140毫米。在1830米距离上,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80毫米和106毫米。

1941年1月,安萨尔多将1门90/53高炮安装在阿尔法·罗密欧重型卡车底盘上,并向战争部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后者对其设计概念的认可。不过,官方要求安萨尔多将车辆底盘更换成意军广泛使用、性能可靠的蓝西亚3Ro。由于两种卡车底盘差异很大,安萨尔多的工程师们不得不进行重新设计。据称,新的设计还参考了苏联1940年红场阅兵时展示的YaG-10 6×4卡车和M1931型76.2毫米50倍径高炮结合而成的车载火炮系统。

1941年1月20日,在新设计尚未完成时,意大利陆军参谋长就以书面形式提出,陆军至少需要两种样式的机动型90/53炮,以便在远距离上与敌方坦克交战。军方的意见是将90/53炮安装在标准的军用卡车底盘,或是6×6全地形卡车上,作为履带式90毫米自行火炮的后续发展型号。安萨尔多公司将90毫米炮同时安装到了蓝西亚3Ro和布雷达6×6全地型车上,不过前者的研制在公司内有优先权,因此到2月6日就完成了原型,4天后开始射击测试。3月10日,意陆军下达了首批30门采用蓝西亚底盘的90毫米车载炮的订单。但军方对究竟采用哪种底盘似乎并没有拿定主意。4月1日,蓝西亚底盘车载炮的订购数量被削减到10门。

一个月后,军方对采用布雷达52全地形卡车底盘的车载炮下达了70门的订单。但到了9月份,对布雷达底盘的订购量下降到50门,而蓝西亚底盘则又上升到30门。与此同时,军方也订购了64辆弹药运输车、16辆指挥车和16辆支援车。同年12月2日,军方又追加订购了40门布雷达底盘车载炮(这也是最后一份订单),同时将弹药运输车和支援车的订购数量分别上升至96辆和24辆,指挥车的数量则下降到12辆。

90/53车载炮以2个炮连编成1个炮群,炮群的番号以字母D开头,序列采用罗马数字。1个典型的90/53车载炮连装备4门车载炮、1辆侦察车、6辆重型卡车(其中4辆用于装载弹药,每辆可装载210发炮弹)、3辆2.5吨SPA38R轻型卡车、3辆1吨SPA CL39(在北非地区作战的部队则换装为3辆轻型沙漠卡车)、2辆轻型供电车、1辆中型火力引导车。此外,还配备有6辆摩托车、2挺机枪和2部电台。全连编制人员包括4名军官、7名军士、105名士兵和31名驾驶员。

所有30门采用蓝西亚底盘的90毫米车载炮在1941年全部交付完毕,同年完成交付的还有20门采用布雷达底盘的车载炮。所有90门布雷达底盘车载炮于1943年5月全部交付完毕。这些炮可以装备12个炮群(24个炮连),并且每个炮群还有2门备用炮。不过,只有4个炮群被配属给陆军的师属炮团,还有一个炮群配属于防空炮群。因此,事实上有超过一半的90毫米车载炮(全部采用布雷达52底盘)没有参加过作战行动。

首批组建的4个90毫米车载炮群于1942年初投入作战,其中DⅠ群配属“白羊座”装甲师,DⅡ群配属“半人马座”装甲师,DⅢ群配属“利托里奥”装甲师。虽然90毫米炮性能不俗,但这些车载炮的实战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其外形过于高大,在战场上非常显眼。蓝西亚卡车本身就以身形高大而著称,在意军中素有“公路之王”和“巨人”之名,安装90毫米炮后全车高度更是达到了3.05米,这对战场隐蔽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后续的一些90毫米车载炮改用了布雷达52型6×4卡车底盘,其发动机功率由蓝西亚卡车的93马力提升到115马力,机动性能有所改善,但外形过于高大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反而更趋恶化了。参加了西西里战役的DⅤ炮群装备的就是这种底盘。

针对90毫米车载炮的不足,意大利人曾开发过一种特殊的布雷达102型6×6底盘,其外形低矮,采用箱式装甲车体,火炮安装高度大幅度降低,车内可携带30发炮弹,还装有2挺布雷达M38型8毫米机枪。但这种底盘只制造了1辆原型车。意大利人还曾设想将90毫米炮安装到布雷达M61型半履带底盘上,但该设想未能走出设计阶段。

战地改装车载炮

除了专门生产的车载火炮外,意军还充分利用手中的国产卡车,通过战地简易改装,使其成为车载火炮平台。1940年末,根据意军最高司令部的指示,驻利比亚的意大利陆军炮兵维修保障部门就组织生产了100个用于20毫米机炮和150个用于47毫米反坦克炮的车载基座,以便将这些武器安装到车辆上去。47毫米炮的车载平台是蓝西亚 3 Ro 卡车,20毫米机炮则安装到了SPA 38R卡车上。此外,保障部门在1940年底还向部队提供了可安装65毫米炮和20毫米苏罗通反坦克枪的车载基座。在北非战场上,这种就地改装而成的车载火炮装备了大约20个炮兵连,其中口径较大的车载火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型号。

102/35车载炮 1941年初,意大利海军将2门原来部署在托布鲁克充当岸防炮的102毫米35倍径炮拆了下来,运到的黎波里,将其安装到菲亚特634N卡车上。同年8月,又将第3门102毫米炮装到卡车上。这3门车载炮组成了海军的第1机动炮连,其采用的102毫米炮重5吨,发射16千克弹丸,炮口初速755米/秒,最大射程12000米。除车载炮外,该连还编有2~3辆菲亚特666N弹药运输车、1辆装备有布雷达13.2毫米重机枪的火力引导车、1辆菲亚特626供水车以及厨房车和救护车各1辆。全连有军官和军士各3名,士兵62名。

稍后,意海军又组建了拥有4门车载炮的第6机动炮连。这两个炮连都归属第10民兵海防炮兵团,10月下旬参加了在昔兰尼迦附近的战斗。

10月26日,第1机动炮连被配属给意陆军“白羊座”装甲师,承担防空任务。11月19日,在比尔戈壁地区的战斗中,该连会同6连B排实施反坦克作战,在战斗中共击毁英军坦克15辆。但到12月初,这两个机动炮连都在英军的攻势下损失殆尽。

斯柯达100毫米车载炮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从奥地利获得了作为战争赔偿的一大批斯柯达100毫米17倍径榴弹炮,到1940年6月意大利参战时尚库存有175门之多。该型火炮发射13.65千克弹丸,炮口初速407米/秒,俯仰射界 -7.3°~+48°,最大射程9280米。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人将这些火炮利用起来,安装到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蓝西亚3Ro NM卡车上,并削低了卡车驾驶舱的高度,以使火炮具备360°水平射界,每辆车备弹量100发。1941年9月底,首门该型车载炮进行了射击测试。很快,意军就组建了第1个四门制炮连,这也是意军在战地组建的最后一类车载炮部队。这个连在对英军坦克的作战中表现不错,但没过一个星期,就在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一次误击中全军覆没,同时报销的还有半个连的莫利斯CS8 65毫米车载炮。不过,意军随后又组建了3个车载炮连,并在次年将3个连统编为一个炮群,共装备12门100毫米车载炮。1942年5月,这支车载炮部队被编入意军第136“法西斯青年”步兵师,并参加了在埃及和突尼西亚的战斗。

维克斯-特尔尼75/27 M1911车载炮 该型车载炮所使用的75毫米火炮,是由设立在意大利港口城市拉斯佩奇亚的维克斯-特尔尼公司于1911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野战炮。维克斯-特尔尼公司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和意大利特尔尼钢铁公司于1905年合资创办,即今日奥托-梅莱拉公司的前身。M1911型75毫米野战炮是由法国工程师设计的,在技术上与著名的法制M1897型75毫米野战炮颇有渊源。该型火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后坐机构处于固定的水平状态,同时不妨碍身管的俯仰动作。火炮全重1076千克,采用27倍径身管,发射6.35千克弹丸,射速5~6发/分,炮口初速502米/秒,最大射程10240米。发射穿甲弹时,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板。

二战中,意大利人将维克斯-特尔尼75毫米炮与菲亚特/SPA TL37“利比亚”4×4 越野车相结合,构成一型车载炮。TL37在外观上的一大特征是拥有大尺寸的轮胎,这对其在沙漠中越野行驶很有帮助。该车既被用作车载炮底盘,也被用作弹药运输车。作为车载炮底盘时,车上可搭载炮长、驾驶员和两名炮手。作为弹药车时,车上可搭载32发炮弹和两名乘员。

该型车载炮的装备数量不大,意军只用其组建了第XVI炮群,下辖第7、8、9三个炮连。这支部队在北非地区一直战斗到1942年5月。

改装缴获车辆 1941年春,意军手里开始有了缴获的英军车辆,很快就有至少28辆莫利斯CS8型4×2卡车被安装上了意制65毫米炮。莫利斯CS8车重不足2吨,但装备60马力发动机,行驶速度较快,而且底盘距地面较高,越野性能不错,因此颇受德意方面的欣赏。经过改装的莫利斯卡车,其货舱段会被加长,侧面加装铰链板。另外,还有差不多数量的加拿大产雪弗莱C15和福特F15 4×2卡车成为了20毫米机炮的搭载平台。到8月份,24辆被缴获的轻型沙漠越野车也被安装上了65毫米火炮,承担起反坦克作战的任务。上述利用缴获车辆改装而成的车载火炮在实际使用中表现不错,因此到9月份意军决定对另外71辆缴获车辆也进行改装。不过,缴获车辆往往缺乏零备件,对维护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缴获的英军车辆上拆卸有用的部件。

安装在缴获的盟军车辆上的65毫米火炮,是意大利都灵陆军兵工厂在一战前研制成功的山地榴弹炮,具有坚固可靠、重量轻、易拆解运输的特点。该炮重560千克,发射4.36千克高爆弹时炮口初速345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战斗射速6~8发/分。

靠着对缴获车辆的战地改装,意军组建起了16个65毫米或更大口径的车载炮连。在北非战场上,这类车载炮的装备数量甚至超过了意大利自行生产的90毫米车载炮。首批组建的炮连,每连装备4辆安装了65毫米炮的莫利斯CS8卡车,每辆车上备弹36发。另外还有2辆弹药运输车,每辆车上可载弹250发,通常反坦克弹药和高爆弹各半。1942年6月,意大利陆军对65毫米车载炮部队的编制和名称进行了调整,炮连改称轻型摩托化炮兵连,全连编有12门65毫米车载炮,4辆装备20毫米机炮的卡车,以及包括13辆摩托车在内的40余辆支援车辆。全连编制人员包括13名军官、7名军士、137名炮手和56名驾驶员。

另外一些炮连则装备有3辆莫利斯和2辆福特F15,车载武器采用布雷达20毫米机炮,专门司职防空。这种车载炮上也会备有穿甲弹,其和对空弹的比例大致为1:3。

意军车载炮部队中还有一类被称为“飞行炮连”的部队,其装备的车辆都是从英军手中缴获的。这类炮连通常被用来对付英军的沙漠远程突击队,一般编有4辆装备有65毫米火炮的莫利斯CS8卡车。

轻型沙漠越野车及车载火炮

意大利在二战中还曾将多型中小口径火炮安装到轻型沙漠越野车辆上,发展出数种轻型突击作战车辆。这类装备从本身的构型来说也属于车载火炮,但作战使命和前述的车载炮大不相同,主要用于远程侦察、渗透、突击等特种作战。

意大利第一种沙漠轻型卡车是由SPA和维博蒂公司在AB40轮式装甲车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该型车的设计方案于1942年7月完成,同年8月28日就向意军“阿尔迪蒂”团交付了第一辆生产型车(“阿尔迪蒂”团是一支特种突击作战部队,类似于英军的沙漠远程突击队)。这种轻型沙漠卡车在意军中被称为 camionetta M.42(camionetta在意大利语中指安装有武器的轻型车辆),车身呈船形,空车重4.5吨,发动机后置,功率10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可达84千米/时。最初M.42上只装备了布雷达8毫米机枪,不过很快一些车上就配备了苏罗通20毫米反坦克枪,并采用高平两用枪架。在北非战场上,一些M.42还装备了布雷达M35型20毫米机炮,或是47毫米反坦克炮。1943年生产的第二批次M.42中,有部分车辆在针对欧洲战场环境进行改进时,也采用了上述两种武器。

M35型20毫米机炮于1935年进入意军服役,是二战中意军标准的轻型高炮之一。该炮可发射高爆弹和穿甲弹,是一种多用途武器,采用12发弹夹供弹,其射速达200~220发/分,炮口初速为830~850米/秒,俯仰射界-10°~+80°,最大射高2500米,最大射程5500米,发射穿甲弹时可在4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毫米装甲板,在914米的距离上穿甲厚度为14.5毫米,可以有效地对付英军的轮式装甲车。这种武器除了装备轻型沙漠越野车外,也大量安装在SPA Dovunque 35、 SPA 38R和菲亚特626等卡车底盘上,作为机动高炮。在北非的意大利陆军师通常都编有2个装备这种机动高炮的防空连。

4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由布雷达生产的,但该炮并不是意大利自行研制的产品,而是奥地利伯乐公司于1935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意大利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并进行了大批量生产。由于其产量远超过原产国,因此时常被人误认为是意大利独立研制的火炮。该炮重277千克,采用32倍径身管,俯仰射界-10°~+64°,发射1.44千克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630米/秒,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43毫米厚装甲板;而发射2.37千克高爆弹时初速为25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

实战中,这些轻型沙漠战车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甚至获得了对手的赞赏。英国人对意大利的布雷达M35型20毫米机炮尤其欣赏,认为其火力远胜于自己的刘易斯和布伦机枪,而和博福斯40毫米机炮相比,结构又简单得多。英军的沙漠远程突击队就装备了不少该型机炮。1941年在利比亚作战的澳大利亚第3轻高炮团也将布雷达机炮安装到了自己的雪弗兰2吨卡车上。而对缴获的47毫米反坦克炮,英军充分利用其较轻便、易拆解的特点,翻修改装了一百余门,大部分装备于空降部队。

另一种意军广泛使用的沙漠轻型战斗车辆是在菲亚特AS 37型4×4“撒哈拉”卡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这种小型的沙漠战车最初是在战地改装而成的,改装的内容包括拆除驾驶舱顶棚,加装可以安装武器的支架等,装备的武器和M.42沙漠车大致相同。后来,意大利官方批准专门生产该型车,并赋予其AS 43的编号。不过,专门生产的AS 43产量不大,而且在意大利投降后基本都被德军没收,装上意制或德制20毫米机炮,变身成为德国空军的防空战车。

结语

二战期间,除意大利外,德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也曾研制装备过车载火炮。意大利的盟友德国更倾向于将较大口径的火炮安装到半履带式底盘上,因此其卡车底盘的车载火炮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小口径防空火炮,如将Flak 30/38型20毫米机炮安装到Kfz 15和Kfz 70轻型卡车上,以及在梅赛德斯L4500A 4×4卡车上安装Flak36 型37毫米机炮等。英国在战时装备了多种型号的车载火炮,并且在北非战场投入了实战。但和意大利的车载火炮相比,英国的同类型装备显得很粗糙,基本上都是在战地通过简易手段改装而成,没有为车载设计专门的基座。如安装在奥斯丁或贝福德3吨卡车上的6磅反坦克炮,其水平射界非常有限,必须依靠车辆的转向来进行瞄准,这显然大大影响了作战效能。总体而言,英军的车载火炮在战斗的灵活性方面明显逊色于意大利的同类装备。

车载火炮本质上属于自行火炮。这种通常以军用卡车为机动底盘的炮兵装备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造价低、公路行驶速度快,但和履带式自行火炮相比,越野行驶性能差,基本上没有装甲防护。在和强劲的对手展开高烈度的全面战争时,这些缺陷有时就是非常致命的。加之受限于二战时期火炮和轮式车辆的技术水平,当时的车载火炮威力有限,无法取代牵引式的大口径野战火炮。上述因素使得车载火炮在二战中显得默默无闻。而意大利的这类装备,还受到了意大利陆军糟糕的战场表现影响,愈发不为人所注意。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人在车载火炮方面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显示出了他们对炮兵机动作战独到的思考和探索。虽然取得成果比较有限,但并不应当被忘却。尤其在今日,当大口径车载火炮的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当年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车轮上的罗马战神”背后所包蕴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后人去汲取和借鉴。

(编辑/弓鸣)

猜你喜欢
火炮底盘车载
适合它的车载安全工具 你才会无忧驾驶!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美国底盘车互用合作体
冒着炮火拍大片
漫谈底盘防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