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16-09-14 09:27王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省域评价体系

王丽

内容摘要: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流通产业作为连接消费和生产的枢纽产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通过对产业竞争力和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理论分析,继而研究了影响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选取了基础竞争力指标、效率竞争力、密度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六个一级指标及更为具体的二级指标,构建了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结合东西部22个省区的流通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流通产业 竞争力 评价体系 省域

自20世纪末以来,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就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其对加快省域流通业的发展、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快有序竞争、统一开放经济市场秩序有着独特的作用。构建省域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其目的是对各省区的流通产业发展作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规律,并通过比较分析,为各省区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一)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指的是某一区域内的某一产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效果以及最终产业所得效益。在分析产业竞争力时,比较优势势必会被提及,若是区域根据比较优势来对产业的技术路径和发展策略进行选择,在同其他区域之间进行的竞争中,就会更容易占据竞争优势,同时,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也会更高。否则,该区域内的这一产业就需要对其产业结构和发展策略进行调整,以改变产业萎缩的局面。作为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单一产业的竞争力,在区域和国家竞争力体系的最终形成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研究产业竞争力,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或保持产业竞争力。

在对流通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了解产业竞争力的范畴。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层次竞争力,另外,还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层面竞争力以及以地区和国家为竞争主体的宏观层面竞争力。产业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求,按一定的分工原则来划分国民经济,劳动或产品管理或生产部门,是一个企业集合。通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该国或地区中存在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并通过对有优势的产业进行有限发展,来进一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获得竞争利益。

(二)流通产业竞争力

流通产业竞争力主要划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在宏观层次中,产业竞争力指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国家的流通体系或流通产业是否具有优势,流通体制、流通产业能否更有效地解决生产和营销之间的矛盾,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否更强,具体表现在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商品定价权和网络控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的流通竞争力,以及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怎样在费用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或是在一定的经济利益下,尽可能节约流通成本,使行业在市场有竞争优势。

尽管属于第三产业,但是和其他的一般的服务产业相比,流通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关键原因在于流通业是作为实现消费和生产二者之间链接的纽带,它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其他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因此,流通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流通企业和行业利润,竞争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在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更应当有所体现,真正体现流通对于消费和生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基础因素

基本的要素是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宏观外部条件。影响省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是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三个方面。

首先,在城镇率方面,一般来说,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城镇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的原有空间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就会不断向原有范围四周扩散,以扩大现有空间。空间的不断扩大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本区域,使得区域内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整体上提高了区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居民消费需求持续提升,将需要更多的流通企业的加入,而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不仅满足了消费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区域内流通产业的竞争,而竞争反过来整体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水平、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流通产业相关基础设施主要指流通产业的经营设施以及主要的经营场所设施。

最后,从经济实力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不但是影响到省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省域之间的产业竞争力也会起到关键影响。省域的整体的经济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该区域消费者的整体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水平状况。省内的居民消费需求越大,对于流通产业的需求也就越高。

(二)制度和劳动力因素

制度因素也影响了产业竞争力,这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政策和行为、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以及有关法规法律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继而影响到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抑制或拖累经济的增长,由于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对人类选择的行为产生影响继而使得制度发生变化、改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收入的分配状况,对创新也存在着潜在的可能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能提高行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着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的调整以及整个产业的衰落或是兴盛。

劳动力因素方面,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上,人力资本的贡献要远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虽然劳动力要素在概念上较人力资本更宽泛,但是所谓重要的产业投入要素之一,劳动力要素对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区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资源现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制高点之一。劳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劳动力数量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数量同区域流通产业之间的结合程度,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能够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能够作为消费者构成消费市场的关键条件。劳动力质量的概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指劳动力本身的技术和科学素养、身体素质、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等。劳动力的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劳动力思想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会直接影响着区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

(三)产业和企业因素

产业因素主要通过产业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首先,可以从产业规模看出当前的产业总规模,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会体现在行业在其他行业的主导地位以及对行业市场容量的占领中。流通产业是三次产业中的关键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其地位必须要在其产业的效益上才能体现,而流通产业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的,只有规模足够大,这样才能利用流通产业的效用,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产业效率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资源配置既定的情况下,相同单位的劳动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效益。此外,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的创新也影响着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

产业的竞争力大小最终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力来表现出来的,所以,企业竞争力也是对产业竞争力有着深远影响的因素之一。任何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因素都会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由于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及流通产业的特点,企业的效率和创新都很重要。企业要创新,就要进行制度创新,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对于流通企业来说,制度创新,就是指股份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产权的优化。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保障,而流通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创新和对原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建设

(一)指标选择

1.基础竞争力指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省域范围内的流通相关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总体的经济状况。该指标是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指标,整体反映了省域内的流通业发展所在的外部环境,这一指标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标反映的是省域的经济基础,包括人均GDP、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以及反映流通相关基础设施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货物的周转量、每万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铁路里程等。另一方面,公司的数量和营业额,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数量,也都属于基础性竞争力指标范畴,这三个指标所反映的主要是省域内的流通企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状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要交易信息的获取对于流通企业以及整个产甚至是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2.效率竞争力指标。效率竞争力指标反映的是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效率,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省域流通产业的整体状况,以及运行效率。流通效率会影响到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产业的运作效率,对于其他与流通产业有关的产业,也会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对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流通产业的效率竞争力指标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资本效率指标,例如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实现的流通产业增加值;二是网点的效率指标,比如单个商品的平均市场交易额、单个企业的平均销售商品额度;三是人员的效率指标,包括万人流通从业人员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四是流通企业的效率指标,包括流通企业的营业税金率、主营业务成本及利润、资产回报率等。

3.密度竞争力指标。这里的密度竞争力指标反映的是省域流通产业相关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均占有量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省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提供流通服务的便捷性。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一是资本的密度,例如每万平方公里的固定资产额以及万人的固定资产额,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流通产业的整体资本投资的密度,这两个指标的数值越高,那么该省域内的流通资产的投资的密度也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该省对流通产业发展机遇的重视程度;二是人员的密度,比如万人中从事流通产业的人数;三是市场的密度,比如万人的商品交易数额以及每平方公里内商品交易的运营面积覆盖等,其计算的公式分别为,万人的商品交易数额=商品的交易数量/该地区的人口数量,每平方公里内商品交易的运营面积覆盖=商品交易的营业面积/地区内的总人数。

4.结构竞争力指标。结构竞争力指标反映的是省域流通产业内部的要素结构及状况,结构越是合理,那么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就越容易得到提高。结构竞争力可以通过三个具体的指标来体现:一是市场的结构,比如新型的流通业态的销售额所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超过限额的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二是人员的结构,比如从事流通产业的人员在第三产业工作人员中的比重、流通产业中的技术专业性人才在该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等。目前我国的流通产业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一特点使得从事流通产业的人数越多,产业的发展规模就越大,也更有助于该区域流通业的发展。但是其人数的数量还要同当下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如果当下的流通产业还处在落后阶段,不能够将所有的流通从业人员全部吸收,那么过多地劳动力反而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地区要以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来对产业的发展进行有组织、有步骤的引导,以更有效地推动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所有制结构的指标,比如流通产业中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

5.创新竞争力指标。创新竞争力指标所反映的主要是流通企业和流通产业的创新状况,这一指标是反映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创新能力的竞争是现代化的流通产业的主要竞争形式,这也是资产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流通业的创新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流通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覆盖率等;其次是流通方式上的创新,例如物流的配送水平以及连锁化经营的水平,其中,连锁化经营水平的计算方式表述为:连锁化经营的水平=(连锁企业中餐饮企业的营业额+连锁零售总的商品营业额)/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最后是企业在制度上的创新能力,例如企业中的股份制企业在所有企业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省域内流通企业在制度上的创新能力。

6.发展竞争力指标。流通产业的发展竞争力所反映的是省域内产业发展的潜在能力。这一指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流通产业的潜在发展指标,例如产业固定投资的增长率水平以及产业在增加值上的增长率;其次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在发展指标,比如省域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水平。此外,从事于流通产业的人员的增长率、产业利润的总额增长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增长水平,都是发展竞争力指标中的下属指标之一。

(二)体系构建

本文依据可比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原则,将所有流通业竞争力评价行管指标分为两个层级,包括基础性指标、效率指标、创新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密度指标以及发展性指标六个一级指标。同时,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具体细分为6-14个二级指标,以对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作更加系统、准确的评价,如表1所示。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熵值法,以东西部22个省(区、市)为例,对各省域的流通竞争力进行分析,以保证上文中建设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熵值法通过对各指标的观测值中包含的信息量多少来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如果某一指标的观测值具有很强的变异性,那么熵的值就会越小,意味着这一指标中包含着大量的可用信息,指标所占的权重越高;如果指标的变异性很低,那么熵的值就越大,此时该指标中包含的信息量少,所占的权重低。所以,可以根据各指标的熵值大小来对各指标的变异性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熵值法的基本步骤,分为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数据平移、计算评价对象特征比重、计算各指标熵值、及差异性系数、最终确定权数和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该方法就各省流通业的基础竞争力、效率竞争力、密度、结构、创新、发展及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得分和排名。

根据各指标权重,可得到各省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排名(见表2),其中,排名在前列的分别为上海、江苏、天津和北京,上海、江苏的产业竞争力远高于其他省区;排名较后的有青海、甘肃、贵州、云南。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省域的流通业竞争力元高于西部省区,排名在前11的省区中有8个来自东部,位居排名榜最后五位的都是西部的省区。上海的流通总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省区,具体表现在流通创新,结构、密度和基础竞争力四个一层指标。此外,上海的效率竞争力得分也较高,排在第四,但尽管如此,其流通发展的竞争力却不强,在所有研究的研究省区中处于较低地位。

结论

构建省域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能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规律,并通过比较分析,为各省区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影响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选取了基础竞争力指标、效率竞争力、密度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六个一级指标,构建省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东西部省(区、市)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李闽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J]综合竞争力,2010(3)

3.李闽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指标与预测模型适应性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0(2)

4.湖南省统计局.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湖南省统计局.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王永培,宣烨.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兼论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7.高雪,刘家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张连刚.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9.徐春红.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及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省域评价体系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