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鸿:方寸天地雕万象

2016-09-14 12:09沈黎明
新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郭沫若姓氏印章

沈黎明

2016春节前夕,珠海市举办了一场“珠港澳鉴宝纳福荆鸿篆刻艺术系列展”,展出了我国著名篆刻家荆鸿先生历年来的篆刻精品。展览开幕当天,著名画家、“CCTV央视网区域博览频道书画名家联盟”副理事长魏玉德先生等多位国内书画名家及珠港澳三地爱好收藏艺术的人士与喜欢收藏的企业家共20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说到荆鸿先生,他可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赵阜等大师,50多年刻印8万余方,创作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云洞岩摩崖篆刻”;他是全国第一个举办“个人硬笔书法展”、第一个出版硬笔书法字典的人;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刻章入书最多的篆刻家。

儿时热爱篆刻,郭沫若慧眼识才亲自点拨培养

荆鸿1946年出生在山东烟台,幼时随家移居大连。荆鸿的父亲是书法家,每天与纸墨笔砚为伴儿,畅游在优美的中国文字间,荆鸿从懂事开始耳濡目染,在父亲挥毫泼墨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他尤其喜欢父亲的各种印章,常常拿着把玩,父亲看他喜欢,便给他讲解印章篆刻知识,并买来刻刀,让他学着篆刻。没多久,荆鸿就能在橡皮、石料上刻印,到上小学一年级时,印章已刻的有模有样,深受美术老师喜爱。

不过喜欢归喜欢,但真正将他引上篆刻之路的却是我国大文豪、著名书法家、金石文字研究家郭沫若先生。当时郭沫若第二任妻子安娜住在大连高尔基路一栋日式小楼中,荆鸿家来大连后正巧与她相邻而居,由于荆鸿父亲在书画界小有名气,也是文化人,两家关系处的很好。这一天,郭沫若无意间看到荆鸿刻的印章,他似乎发现了什么宝贝,立刻拿起来仔细观瞧,随即面露惊讶之色,边看边自言自语道:“不错、不错,刻得真不错!”这次偶遇,郭沫若一眼认定荆鸿是可造之材,有意要好好培养他。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郭沫若特别忙,即便来大连,时间也很短。于是为了好好培养荆鸿,他特地从四川将自己的学生,著名诗人、书法家篆刻家蓝菊荪请到大连小住,专门教荆鸿篆刻技艺。因受老师之托,蓝菊荪非常认真,他认为要把印章刻的既有文化意蕴,又出神入化,必须掌握古文化知识,因此他不仅教荆鸿篆刻,还精心挑选了一批从先秦始的古籍经典、诗词歌赋,让荆鸿背诵,并一字一句给他讲解,直到荆鸿背下来,听明白为止。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在蓝菊荪的教授和自己的勤奋学习下,荆鸿的艺术天分很快展露出来。

50岁辞职南下,行万里路刻万方印创惊世之作

郭沫若青睐,蓝菊荪教授,茅盾、巴金、关山月等文学、书画大家交口称赞,让荆鸿的名字在大连书画界不胫而走,很快许多业界人士都知道了这个颇有篆刻潜质的小小少年,从此荆鸿的作品不但经常出现在大连一些书画展上,15岁那年开始他还参加了大连《图书发行》报的编辑工作。或许正是年少时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上个世纪70年代初荆鸿进《辽宁日报社》做了一名副刊编辑。当时爱好文学、诗歌的青年特别多,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大量来稿,荆鸿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能发表的编辑采用,并回信说明理由,予以鼓励;不能发表的则及时与作者沟通,详细说明原因,进行辅导,扶植了很多文学青年,深受大家喜爱。

在做好编辑、记者工作的同时,荆鸿一直没有放弃对篆刻艺术的研究和技艺锤炼,刻印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事。他也以印为媒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不乏朱光潜、秦牧、叶圣陶等各路名家,大家口口相传、互相举荐,荆鸿虽置身东北一隅,刻的印章却遍布大半个中国。1992年荆鸿萌生了将老子的《道德经》用印章这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的想法,历经两年努力,于1994年4月16日,把《道德经》全文创作篆刻成1109枚印章,在全国巡展后轰动整个艺术界,很多同仁称:荆鸿为中国篆刻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然而就在荆鸿事业平稳发展,篆刻技艺声名远播之时,1996年,已50岁的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游走天下,行万里路、刻万方印。

荆鸿是那种话语不多,认准了的事会全力以赴去做的人。很快,他办好辞职手续,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将它改造成可生活、可工作的大篷车,踏上了南下之路。

出发前荆鸿给自己确立了一个课题——“搜集篆刻中国姓氏”。之所以选这样一个课题,源于做编辑、记者时荆鸿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姓氏都很感兴趣,都想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和背后故事,而有些姓氏史料中根本查不到,只存在于民间。离开辽宁后,荆鸿吃住在车里,边走边努力完成着自己的课题,每到一地,他便免费为人刻名章,以此结交朋友,了解姓氏,千方百计搜集鲜有之姓。每当发现少见的姓氏,他都要到当地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去实地印证。很多时候,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惜翻山越岭,淌水过河,冒着跌倒摔伤、虫蛇叮咬的风险,走进地处深山老林中的村寨,寻觅这些奇特姓氏的人家。行至福建时,一天荆鸿听朋友说,他出生的村子里有姓蚁的人家,这个姓荆鸿第一次听说,第二天便在朋友带领下来到这个村子,探访了村中仅有的三户蚁姓人家,这个姓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荆鸿发现后高兴地几乎一夜没合眼。

在福建期间, 荆鸿还完成了一部至今无人企及的石崖篆刻作品。1998年6月荆鸿抵达漳州,参观著名景区云洞岩时发现一块山崖酷似老子的形象,突发奇想:“我何不把篆刻好的1109枚《道德经》全文印章放大刻在这崖壁上,以表达对老子的崇敬!”这个想法一冒出,荆鸿马上与当地有关领导沟通,领导一听兴奋不已:“云洞岩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这里山峦叠翠,奇峰嶙峋,汇集有明、清以来名人书法石刻180多处,如果您能在这里刻上道德经,定可与享誉世界的泉州老君岩媲美!”荆鸿准备好一切,很快开始在33米高、18米宽的崖壁上创作起来,一点点精心设计,一锤锤细心雕凿,经过8个半月努力,终于将1109方印章原样放大镌刻到约500平方米的石崖上。这些印章最小的0.4平方米,最大的达2.4平方米,整个作品结构严谨、恢弘大气,令人叹为观止。巨型摩崖篆刻古今少见,把1109方印章汇聚在一块山崖上堪称惊世之作,国内外许多金石家看后大加赞赏:“这一作品,设计构思之大胆,创作形式之新颖,篆刻规模之巨大,简直是天下一绝”。现在“云洞岩摩崖篆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

定居金石之乡,佳作迭出事业创辉煌

1999年荆鸿开着“大篷车”来到广州。自1996年从辽宁沈阳出发,3年时间里,他从南到北行程上万里,结交朋友上万个,刻了13000多方姓氏印章,完成了自己设定的中国姓氏考察课题。他搜集考证的许多姓氏十分罕见,不仅12生肖都是姓,仄、尸、虫、炕、酱、犬、粪、妖、兽等等也都是姓。后来荆鸿将这些姓氏刻成的印章与刻成的常见姓氏印章汇集在一起,出版了一部《万家印典》。这部书对于中国姓氏研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广州有金石之乡之城,民国艺坛上颇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家简经纶,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都是广州人。来到这里,荆鸿发现,广州懂印、爱印的人很多,金石文化氛围很浓,而且广州人特别热情,于是他驻足这座钟灵毓秀、让自己感到温暖的城市,开始专心研究、弘扬中国篆刻文化。

篆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艺术,自师从郭沫若、蓝菊荪等名家大师后,几十年来,荆鸿先后认真研读了《上海博物馆馆藏印集》、《甲骨文编》等篆刻书籍,还潜心研究了战国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烙马印;各朝代虫鸟篆、吉语印、肖形印、花押、泥封……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近现代大家的篆刻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运用到自己的篆刻艺术中。在广州安顿下来后,荆鸿静心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研究心得和实践体会,最后将甲骨文、金文、图腾与篆刻结合起来,创立了以充满意蕴的形象表现文字、体现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图腾派”篆刻技法。此时荆鸿篆刻的印章,市值已达每个字一万元,于是他拿出部分积蓄在广州成立了刻印社,开始推广“图腾派”篆刻艺术。由于荆鸿在篆刻界早是名家,一时间前来学艺、交流者和各地收藏家络绎不绝,没多久刻印社便做得风生水起,荆鸿的篆刻生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不仅先后建成了“姓氏博物馆”、“图腾博物馆”、“荆鸿艺术馆”,还佳作迭出:

2006年夏,荆鸿根据《易经》卦辞、后人注释,用汉语成语重新为《易经》注解,自编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卦辞,而后刻在石头上。这幅作品对应64卦,刻出64方印章,每枚印章比手掌略大,篆刻手法各异,刻完制成的长卷约20米,铺陈开来,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息扑面而来。最后,广东中山图书馆珍藏了这幅篆刻长卷;

2007年,荆鸿耗时3个多月,将《三字经》全文篆刻成222枚印章,用生动的篆刻艺术赋予这部流传千年的启蒙力作一种神韵,字中溢情,印里蕴义,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时间轰动篆刻界;

2015年,中华文化促进会为荆鸿举办了“中国梦·中国印”荆鸿篆刻艺术全国巡回展,先后走进沈阳、青岛、长沙、广州等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展出了荆鸿精心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印、中国姓氏印、中国冠军印、中国古诗词名句印等约两万方,充分展示了荆鸿的艺术造诣,弘扬了中国篆刻艺术……

如今已经70岁的荆鸿,依然在自己钟爱的篆刻之路上前行,对社会的赞誉坦然以对,他希望把中国文字的根留住,继承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篆刻作品。相信他一定能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郭沫若姓氏印章
姓氏从何而来
我们有印章咯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佚诗一首
自制橡皮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