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春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经验探讨※

2016-09-15 03:09吴秋玲指导教师贾跃进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临床经验中风病元气

吴秋玲 指导教师:贾跃进



李济春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经验探讨※

吴秋玲1指导教师:贾跃进2

李济春;中风急性期;益气化瘀;临床经验探讨

山西中医学院已故名医李济春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医技娴熟,尤其擅长治疗中风病。李济春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在临床实践中辨治疑难病疗效颇佳,尤其是运用补益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效如桴鼓。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历代医家认为其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瘀阻脑脉。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一般认为,急性期虽有本虚,但标实的表现更为突出,临床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急性期主要针对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当以祛邪为先。治疗多采用平肝熄风、清热涤痰、化痰通腑、活血通络等法;而在恢复期以扶助正气为主。李济春教授认为急性期昏迷时存在明显正虚的一面,即使是邪中脏腑的阳闭证,由于风火内盛,必耗散元气,虽然表现为邪实,正气渐虚确实存在,只是被标实所掩盖,如若肝阳暴亢,致络破血溢,则元气必外泄。而元气衰弱,阴阳离决,又肝风痰火炽盛,耗伤正气,渐致元气衰败,转为阴阳离决之脱证。李济春教授认为这实际是元气渐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风急性期,若中风闭证可以向脱证进一步转化,如闭证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伤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出现脱证。

病例举隅

患者,男,59岁。2004年6月28日夜间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无力,继而出现活动障碍,无头痛,未呕吐,1 h后患者思睡,很快入睡,叫醒后继续睡,遂入院就诊。血压200/110 mmHg,头颅CT显示:右侧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40 mL,入院诊断:脑出血(右侧底节区);高血压病Ⅲ级。查体:神清,欠合作,语言流利,双眼球向右侧凝视,左侧同向偏盲,左侧唇沟浅,伸舌左偏,口角右侧歪斜;左侧上肢近端0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左侧巴宾斯基征(+)。左侧感觉减退。大便3 d未行,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弱。处方:生黄芪45 g,当归10 g,赤芍10 g,天麻10 g,杜仲10 g,地龙10 g,炒莱菔子15 g,石决明30 g(先煎),钩藤30 g,红花10 g,桃仁10 g,怀牛膝15 g,甘草10 g。服6剂。药后口面歪斜好转,左下肢能抬离床面,屈腿后能自己伸直,血压155/90 mmHg,继续投上方7剂。药后口唇和面部基本恢复正常,下肢肌力Ⅳ级,上肢肌力稍差,为Ⅲ~Ⅳ级,舌苔白,脉象弦滑,大便仍偏干,加全瓜蒌15 g,枳实10 g。又投7剂,药后大便通畅,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左上下肢基本正常,血压148/88 mmHg,舌苔转薄,脉象细滑。配合针灸、按摩,以上方加太子参又进5剂,遂痊愈出院。

按:患者表现血瘀凝滞,脉道不利,气不行津,津聚为痰,痰瘀互结而致偏瘫、失语。抓住气虚血瘀这一根本矛盾,重用黄芪大补元气、行气化瘀,气行则血行,瘀去则络通,故效如桴鼓。

讨论

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中风发生的主因。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有“凡人年愈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他认为“正气自虚”为中风之特点。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述》中说:“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气虚导致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脉络阻塞,脑失所养而致中风。又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曰火、曰痰,总乎由虚,固为中风之根”。李济春教授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治中风紧紧抓住其病机,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不足则阳气虚少,必从寒化,而寒主收引、凝滞。气虚动力不足,则血行瘀滞,脉络阻塞,脑失气血之滋养,导致神机失用,发生缺血性中风[1,2]。

再者,李济春教授认为中风预后的主要转归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互结,患者多因为气虚血瘀、脉络失养、统摄无力而致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因为气虚、痰瘀互阻脉络,神机失用而致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因气虚故见面色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等症状。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李济春教授治疗中风急性期注重益气护阴,在益气护阴的基础上重视潜降,而对于有腑实便秘者,尤重抓气虚指征;大小便失禁者,亦着重补气活血,注重养阴。

李济春教授认为益气化瘀实际上为双向调节方法,他教导学生,中风病大多始于气虚,或气阴两虚,日久必气虚血瘀,不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临床上治疗均可以益气化瘀为主,临床实践证明益气化瘀可以促进脑部血肿的吸收,从而减轻血肿对周围神经的压迫,进一步减少形成脑水肿的几率,或促进脑血管栓塞的溶解,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3]。

益气化瘀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可以促进血肿吸收,祛瘀生新,实验研究表明,可使血肿消散,并帮助建立侧支循环,恢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脑部供血[2]。

李济春教授认为,中风偏瘫早期,以邪实为主,可以予益气活血之法,并酌加通腑泄热之品,即使在中风早期,虽肝阳暴亢,痰热内闭,其证属实,可根据“急则治标”之法则,急以开闭祛邪,但此时应严密观察邪正盛衰之变化,若一旦出现脱证之征象,应及时佐以益气之品以扶正祛邪。

中风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只要抓住气虚血瘀这一病机特点,恰当地使用益气活血之法,往往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临床经验证明,尽早使用益气法,对于减少中风后遗症,改善语言表达,促进患侧肢体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67,124.

[2] 任顺平.李济春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3):77-79.

[3] 李济春,贾跃进,许树君,等.益气化瘀法在中风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M].陕西中医,1988(9):27.

贾跃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5-10-15)

猜你喜欢
临床经验中风病元气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闵晓俊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害临床经验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