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炳晨一生围着“二人转”

2016-09-16 07:41庄嘉翰
文存阅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人转吉林省音乐

庄嘉翰

那炳晨一生围着“二人转”

庄嘉翰

在吉林省二人转界有句流传已久的说法:“王肯的词儿,那炳晨的曲儿,高茹的嘴儿,马力的腿儿。”这四个人,各占一绝:王肯作词,那炳晨作曲,高茹演唱,马力的舞蹈。那炳晨老师不仅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二人转的第一线,而且还精心整理编著了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字的《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来龙去脉》一书。从编著时间看,那炳晨老师编著此书历时三个春秋,其实这本书饱含了那炳晨老师从事二人转艺术六十年的心血。

那炳晨是正宗的满族老姓那木都鲁氏,黑龙江省宁安人。他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先后在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文化局音乐工作组、吉林省戏曲学校、吉林省吉剧团和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工作。2007年,受聘于吉林艺术学院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半个多世纪以来,那炳晨潜心研究、收集、整理和编创二人转音乐。他编著了《二人转音乐》、《东北民歌》等多部理论工具书,为《包公赔情》、《县长下乡到咱家》等大量二人转编曲、配曲,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处处有亲人》。近年来他还为中华传统文化儿童读物《百家姓》、《三字经》等读物谱曲,以供传唱。他曾荣获长白山文艺成就奖、二人转终身艺术成就奖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炳晨老师是吉剧创始人之一,二人转音乐的开拓者,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关东曲艺界的泰斗和常青树。

土洋巧融合:闯出新艺路

说起来很有意思,那炳晨老师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开拓二人转与吉剧音乐创作,是土到不能再土的草根艺术;但谁能想得到,那炳晨老师的艺术之路,竟然是由被人们称为“洋人”音乐教师用外国音乐和乐器进行开蒙的。

1930年5月,那炳晨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教员,在家庭的熏陶及教育之下,他少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小学毕业后,那炳晨只身来到了当时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新京),投奔了正在“建国大学”读书的哥哥和在女师大求学的姐姐。在哥哥和姐姐的引荐下,小那炳晨成为了当时誉满全球的低音鼓演奏者菲律宾籍的山透斯的门生,并跟着这个“老外”学钢琴。之后,他又跟着一位叫岩田的日本人学习小提琴。

1948年12月,也就是那炳晨十八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东北大学。1950年,那炳晨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到长春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也算圆了自己的音乐梦。

当时的那炳晨只是一名音乐演奏者,而不是音乐的创作者。可他内心非常渴望当一名音乐创作者,梦想着用全世界通用的七个音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借以表述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

为此,他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做些创作前的准备。而机会也正是给留给像那炳晨这样有准备之人。

1955年,伴随着城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国家号召文化系统挖掘民族遗产、向民间文化学习。当时在长春市文化局戏剧科当科员的那炳晨,被组织上派到二人转老艺人程喜发的身边学习民间艺术。

那年,那炳晨二十五岁,程喜发七十一岁。

年龄差距很大暂且不说,关键是那炳晨和程老之间的艺术基础和专长有着很大的“鸿沟”:那炳晨的专长是西洋乐器;而程喜发是唱蹦蹦跳的打底儿。这样,他们俩不仅仅从年龄上有“代沟”,在学科上也有分野。但那炳晨想,只要有诚心就能学到自己所要学的东西,那炳晨的虔诚和热忱感动了这位名冠东三省的二人转丑角、艺名为“程傻子”的老艺人,他向那炳晨敞开了心扉,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积累倾囊而出。

在和程喜发老师五十多个日日夜夜的相处中,那炳晨恭敬地向这位老艺人执弟子礼,他们成了心贴心的忘年交。那炳晨从程老师身上学到了为人从艺的良好品质。当时,他跟随老艺人程喜发记录、整理二人转,1957年出版了《东北民歌》(第1集),收录东北民歌七十首,这次的整理使二人转的词曲首次有了书面记载。书中仔细分析了东北三省二人转的各种流派的艺术特点,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艺术精髓,从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中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记录了四千余张曲谱卡片。在那之前,二人转虽然号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但驳杂凌乱,毫无系统可言。经过整理,程喜发与那炳晨找到了二人转音乐中“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来源和出处,既定名,又统调,给“九腔十八调”一一“验明正身”、“落实户口”,二人转腔调从此变得“眉清目秀”,枝干分明。

那炳晨仔细分析东三省二人转艺术各种流派的艺术特点,也从各自不同的唱腔特点中细细体味着各种艺术精髓和艺术精神。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炳晨整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记录了四千余张曲谱卡片、上千条“艺诀”。

1956年,组织上又派那炳晨担任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公方代表。那炳晨不但欣然受命,他还乐呵呵地放下了小提琴操起了民族乐器——二胡。此时的那炳晨犹如一匹骏马,纵横驰骋在二人转艺术那广袤的舞台上。

而那炳晨的勤奋创作,在东北刮起了一股二人转的旋风,人们经常在广播中听到他的作品。

勇敢担当:开创新剧种

那炳晨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他要在二人转这个艺术王国里圆了自己的艺术之梦,要在二人转这个艺术天地里体现自己的全部人生价值。

就在他放下洋乐器,痴迷关东泥土艺术二人转的时候,那炳晨又迎来了新的艺术春天。

1959年,吉林省提出以二人转为母体创作吉剧的口号,那炳晨又成为了吉剧的创始人之一。那一年,那炳晨被抽调到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前身),从事新剧种创编工作。当时,吉剧团成立时,省里就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创建方针。于是,那炳晨和他的同事们在吉剧音乐中融合了满族音乐元素,表演上也充分运用扇子、手绢、长绸等东北特色道具,舞美设计也凸显了白山松水的特点,使吉剧艺术的风格体系更加完善。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那炳晨和张先程、刘忠、刘芳等四人创编完成了实验剧团的第一个实验剧目,也就是第一个吉剧《蓝河怨》。在音乐创作中,那炳晨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吉剧应以二人转为母体”进行唱腔设计。在创编了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之后,他又陆续又完成了《桃李梅》、《三放参姑娘》、《赔情》和《雨夜送粮》等剧目的编曲工作。这些作品的音乐奠定了吉剧独特的风格和神韵,至今仍被年轻一代吉剧工作者视为经典。之后,那炳晨老师还先后创作了大小吉剧《小鹰展翅》、《常春指路》、《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

1972年1月,那炳晨在北京接到了坐唱《祖国处处有亲人》的音乐创作任务,当时他的周期性支气管炎正在发作,可对戏入迷的那炳晨一拿起剧本就放不下了,他很快就被剧本中流淌出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于是,他抱病工作,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创作完成了《祖国处处有亲人》的谱曲工作。这个坐唱一时风靡全国,给当时沉闷的舞台吹来了一股新鲜的风。只是,坐唱这种独有的形式在此后没有其他更好的作品出现,以致《祖国处处有亲人》成了坐唱的绝响。二人转向来讲究舞台效果,“会扭会浪”是基本功夫,但坐唱形式反其道而行之,演员们坐在台上,虽然缺少了肢体动作,却突出了演唱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从某种意义上,这不啻是对二人转形式的一种创新。《祖国处处有亲人》的诞生,也无可争辩地奠定了他在东北二人转音乐创作领域的领先位置;无可争辩地向人们展示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造诣。

由那炳晨谱曲的坐唱《祖国处处有亲人》剧照

对二人转和从二人转脱胎而来的吉剧,那炳晨老师认为,它们都是农民的艺术,农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都是在二人转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反过来说,农民的生活方式及所思所想,又成为二人转和吉剧创作的源泉。

那炳晨的学生常问他,二人转和吉剧有什么特点?那炳晨回答说,千特点万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观点!他说,任何艺术,可以说都是生于民间,死于庙堂,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产生不是源自一时一地,而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在生活中,经过年深月久的积累才生发出来的,所谓“俗”,才体现了二人转的生命力。

吉剧是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有着地道的民间艺术气息和东北黑土地文化基础以及独特的关东色彩。吉剧五十多年植根关东黑土地,根深叶茂,从火爆到沉寂,再到崛起,经历了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即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也孕育着生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吉剧再不是从前“时代远、色彩淡、感情旧、节奏慢”的传统戏曲,已经成为融入现代理念的新剧种。

那炳晨老师对事业的热爱也是出了名的。1992年,那炳晨突患脑出血,以至于一度连字都写不好。当时,他正负责编写《吉林省戏曲志》,尽管身体出现了这样严重的状况,那炳晨依然坚持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字写不好,他就像小学生刚学写字那样,一笔一划艰难地写着,每写成一个都极为吃力。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苦口婆心地劝他好好休养,等病情好转康复后再说,可是那炳晨执意坚持抱病工作。而且每天都是夜以继日常常是挑灯夜战。就这样,他以惊人毅力,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著作,为吉林省乃至中国剧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就在那炳晨患病的那几年,他还坚持到各地为基层曲作者讲学。老伴哪里放心得下啊,没有办法就一直跟随在那炳晨的左右,对他进行悉心照顾。他笑着说,老伴给他当了三年的“助教”,直到1995年那炳晨老师身体的完全康复。这个“义务助教”才算卸任。

甘为人梯:黑土育新苗

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董玮曾动情地说:“那老师是我们的伯乐,是那老师把我引到二人转的道路上的。”事实上,像董玮这样在那炳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成为优秀艺术人才的学生,还有很多。用“弟子三千”来形容那炳晨的育人成就是最为恰当的。

1972年,董玮还是梨树文工团的一名演员。当时,她第一次到省里参加汇演,唱的就是那炳晨的作品《小鹰展翅》。此时,独具慧眼的那炳晨注意到董玮是个好苗子,后来一有机会就将她推荐到省级剧团。1976年,董玮要到四平演出,她连夜来找那炳晨写曲子,尽管那炳晨很忙,但他二话没说,连夜进行创作。第二天,让董玮拿到曲子。同时,只要是董玮演出,那炳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及时指出表演中的优缺点,使其不断成长进步。

那炳晨和二人转演员阎学晶

现任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主席的韩子平,更是称那炳晨为授业“恩师”,言语间透着无限的感恩之情。韩子平从1972年第一次唱那炳晨的《祖国处处有亲人》到后来的《哑女出嫁》,在全国大赛上屡获大奖。韩子平曾经不止一次动情地说:“没有那老师的栽培推荐,就没有我的今天”。

还有曾经参与电视剧《刘老根》、《农家十二月》、《圣水湖畔》等电视剧音乐创作的著名作曲家杨柏森,曾荣获吉林省“十大转星”称号的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郑淑云等许多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在那炳晨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仅他培养出的国家一级教授、研究员就有五十多名。

在精心培育艺术人才的同时,那炳晨老师还致力于二人转音乐创作的理论研究,从事二人转音乐创作多年,他创作出版了《二人转音乐》《二人转唱腔》《曲艺音乐讲座》《东北二人转音乐》等多部著作,2012年5月,吉林出版集团为那炳晨老师出版了《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来龙去脉》。这是一本集大成的书,正如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在序言中所述:“《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来龙去脉》资料翔实,体系完备,论述明晰,应用灵便,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二人转音乐工具书。”

那炳晨的辛勤劳作得到了业界承认和社会公认,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乡音悦耳,腔曲通心》为题向国内外听众介绍那炳晨,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播放展示他为二人转呕心沥血作贡献的电视片《生命的旋律》,1992年那炳晨被国务院批准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006年,他被吉林省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采访那炳晨老师时,他曾感慨地对笔者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感到庆幸。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来,二人转和吉剧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二人转吉林省音乐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移动支付大战:从“二人转”到“三国杀”
新金球奖欲打破梅西C罗“二人转”
音乐
我和姥姥的“二人转”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