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经贸合作的动力分析

2016-09-18 12:34张雨婷
福州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闽台两地福建省

黄 成 张雨婷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闽台经贸合作的动力分析

黄 成 张雨婷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中国——东盟一体化建设的日趋成熟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闽台经贸合作迎来历史新机遇。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两岸的理性选择、区位优势、经济互补和政策力量等四个要素,福建省必须结合当前历史新时期新机遇,未雨绸缪,掌握主动权。

闽台经贸合作;投资;动力

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一)闽台经济合作的历史沿革

闽台经贸合作是在两岸的经贸交流大背景下逐步开始的。1979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并发出“三通四流”的倡议[1],标志着两岸有规模的贸易正式开启,也标志着闽台经贸合作的正式起步。从1979年至今,两岸经贸合作已经走过35年,根据其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头十年,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贸易属于试探性阶段,且仅限于民间的小规模贸易;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岸经贸迎来第一次快速发展期;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两岸经贸交流因为政治关系原因而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2002年以后,两岸经贸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而随着2001年两岸先后加入WTO,2004海西经济区战略的提出,2008年两岸三通的全面启动,2009年《国务院扶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2010年两岸先后通过并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闽台贸易与投资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期,两岸的经贸合作也一路向好。

(二)闽台经济合作的成就综述

1.闽台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闽台贸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长于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闽台之间的贸易与投资紧密相连,发展概况见表1。1987年,闽台贸易总额为784.5万美元,到2013年,这一数据达到69.91亿美元,是1987年的8991倍。1987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8个,台资合同金额3978万美元,到2013年,这两项数据达到5317个和58.62亿美元,分别是1987年的92倍和147倍。可见,闽台经贸合作在投资和贸易两方面取得的成果显著,并且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闽台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纵观30年来台商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台商对福建投资从原来的传统产业起步逐渐多元化,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3]投资初期主要以食品、制鞋、塑胶、纺织、造纸、轻工、基本金属等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20世纪90年代后,投资则以消费性电子产品、化工、运输工具、建材水泥、玻璃、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进入21世纪,投资则以汽车、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近几年来,台商投资范围继续扩大,涉及信息、生物制药、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艺术、娱乐以及休闲服务等行业。可以说目前台商投资领域几乎覆盖了各个部门和行业。

3.闽台经贸合作结构不断优化。随着闽台两地区域经济专门化分工与合作的规模及领域的不断扩大,两地间经济合作与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呈现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金密集型特别是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升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食品饮料业与塑胶制品业为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占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10%,居第一、二位,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电器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与前面两者旗鼓相当,20世纪90年代末,食品饮料业与塑胶制品业下降为5%左右,而电子电器业则迅速增至40%以上,现在几乎占了台商投资的半壁江山。

综上所述,闽台经贸合作35年以来,在合作规模、领域、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促进两地各自的经济在总量上的发展,也推进两地经济结构的优化。此外,也带动了两地文化、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交流,甚至为两岸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闽台经贸合作的动力分析

(一)合作双赢是理性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双方的密切合作。福建方面,闽台经贸合作使福建省的工业化进程提速,产业结构得到转型升级。1978年福建省三大产业结构占比为36:42.5:21.5,到2013年调整为8.9:52:39.1,其中第一产业比例迅速缩减,主导产业转变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石化等,大力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进程,使福建省由传统的农业阶段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台湾资本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输入而形成的,可以说台资的进入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在加大加快台资进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政策指导下,这些引进的资本和企业也为福建省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台湾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可直接创造0.57万的就业机会,按台商累计实际投资福建103.54亿美元计,约为福建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4]台湾方面,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一直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有关研究发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对台湾的GDP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30%,而其中闽台贸易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在整个闽台经贸合作过程中,大陆对台资的产业向外转移起到了巨大作用,因而保持了这些台资产业的竞争力。大陆市场的需求延长了台资产业生命周期,使之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陆的第一波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正好承接了台湾已经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到90年代,大陆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化浪潮又很好地承接了台资的第二次转移,进入21世纪,大陆又承接了以电子信息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产业转移。

可以说,闽台经贸合作既促进福建省的本土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发展,也为台湾出口战略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合作双赢”是闽台两地的理性选择,是闽台经贸合作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互补是基础

自改革开放开始之初,闽台两地的综合经济实力就一直差距较大,如表2所示,从经济整体实力和结构上看,福建一直处于追赶台湾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两地的经济差距形成了两地经贸合作的互补基础。

首先,从经济总量上看,1978年福建省GDP(地区生产总值)为38.59亿美元,是同期台湾GDP的14.14%,到2013年,福建省GDP是同期台湾的74.87%,可见,福建省一直处于追赶台湾的地位。在人均GDP方面,1978年福建省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58.72美元,是同期台湾人均GDP的9.9%,不及台湾的十分之一,到2013年,福建省人均GDP已经接近于台湾的一半,可以说两地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正在不断缩小。

其次,从发展速度来看,改革开放35年福建省GDP年均年增长13.76%,但台湾长率只在3%左右,并且2001年还出现1.1%的负增长,远不及福建省的增长速度。加速发展的福建经济趋势与台湾略微减速的发展态势形成明显区别,原本差距较大的闽台经济发展形势正在逐步缩小,这将为闽台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有利的经济保障。

最后,对闽台两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见图一,从1978年到2013年,福建产业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比重急剧下降,相较而言台湾的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福建的明显。在第二产业方面,福建从90年代开始工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台湾却在下降,并且两地第二产业比重在1992年前后出现交叉,所处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导致了闽台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在第三产业方面,福建的比重则明显低于台湾,并且自1990年后两地的这一比重差距呈扩大趋势。整体上看,闽台两地在产业结构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上两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从2013年的数据也可以看到,福建第一产业高于台湾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台湾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台湾29.22个百分点。说明闽台两地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产业对接的潜力巨大。

以上几点说明福建省经济水平大致相当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从历年的合作成果来看,两地都成为了闽台经济合作的受益者。在未来,闽台两地在经济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随着福建省经济实力逐渐靠近台湾,闽台两地将更多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合作应该是闽台两地的主要方向。

(三)区位优势是合作的牵引力

福建作为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省份,与台湾具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援等“五缘”优势,成为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先行区。早在1975年福建省就颁发了《关于接待台湾渔民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台湾与福建省武平县往来的试行管理办法》,是大陆最早发布对台经济政策的省份之一。自两岸开放贸易以来,中央有关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也首先以福建作为先行区进行试点,比如2004年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海西经济区战略,2008年两岸实行全面三通,2009年颁布《国务院扶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11年国务院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等。

回顾闽台经贸合作的历程可以发现,区位优势是两地经贸合作的重要牵引力。[5]首先在地理因素方面,内地距台湾最近的地区有厦门和福州,具体分别为厦门距嘉义120海里,距高雄165海里,福州距基隆149海里;第二,在人文关系因素方面,台湾人的祖籍地主要就在于海峡西岸,闽南语和客家话两种语系的人口是构成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75%的台湾人讲闽南话,13%讲客家话。因此闽台之间人民由血缘、亲缘、商缘关系等联结着。这些都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强大的凝聚力作用,使福建作为开展经贸合作的首选,成为闽台经贸合作的牵引力。

(四)政策推动是导向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两岸的军事对峙,福建作为军事前线,闽台经贸合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两岸经贸合作正式开启。前文已分析,这时期两岸的经贸合作又可以分为1979-1987年、1987-1995年、1996-2002年、2002年至今四个阶段,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出现三个转折点,分布在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和2002年前后。

结合闽台两地历年进出口贸易额变化趋势图(图二)分析,1987年以前,闽台两地进出口额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两岸长期以来的经济政治隔绝所导致,其中改革开放以前的政策阻碍了两地的经贸合作,而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则起到了开启两地经贸合作之门的作用。1987年以后,两地经贸合作逐渐加速。1989年至1992年,大陆先后批准在福州和厦门设立了四个国家级的台商投资区,同期台湾当局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放宽了对两岸交流的交流与合作的限制,如1990年公布的《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1992年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一系列许可办法,这一时期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闽台经贸快速发展,闽台进出口额出现了一个小幅微增,并一直保持到90年代中期。到1995年,闽台经贸总额达到23.65亿美元,台商投资项目累计1518项,累计投资金额达5.51亿美元,分别是1987年的301倍、26倍、13.85倍。1996年至2002年,台湾民进党上台期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闽台间经贸合作的增长势头也戛然而止,进出口贸易额甚至在1999年和2002年出现两次下降。在这一阶段,闽台贸易总额仅增加了一倍,累计投资额也仅增加了不到五倍,可见这一时期两岸的关系政策严重地阻碍了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2002年后,台湾地区国民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逐渐复苏,进入了一个经济蜜月期。特别是在大陆方面,2004年海西经济区战略的提出,2008年闽台海运直航、直接通邮和空运直航的正式启动,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2011年国务院关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区域层面指导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使两岸经贸合作驶入快车道。需要指出的是,在图二中2009年至2010年出现一个“V”型变化,这是由于福建省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闽台经贸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一小段的减幅。但是2011年之后两岸的经贸合作又恢复了增长趋势,因此这一时期属于特殊时期,整体上仍然归为第四阶段。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整个闽台经贸合作历史的四个阶段中,两岸的关系政策一直占据着导向性的地位,是推动或者阻碍闽台各项事业合作的主导力量。并且这四个转折点也正好对应着两岸政策关系的变化,由此可见,两岸政策关系已经成为了两岸经贸合作的主导性力量,闽台经贸合作的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层面的影响。

三、新时期闽台经贸合作的新选择

闽台经贸合作已经走过35个年头,互惠双赢一直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提和目标,在新的时期,应该针对当前闽台经贸合作已经出现的或者即将出现问题进行充分思考,未雨绸缪,掌握主动权。就国内层面而言,第一,在经济基础上,两岸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传统的合作方式和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第二,在区位优势上,虽然福建省有着其他省份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也需要考虑;第三,在政策关系上,由于台湾面临“换届选举”,过去良好的政治关系也将受到考验。就国际层面而言,由于闽台经贸合作地处国际重要战略区域,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局势,特别是西太平洋各国关系的影响,所以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一)国内层面深化合作

1.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期,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合作。自闽台经贸合作开始,两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贸易总额、投资累计金额和累计件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台湾对福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闽台产业分工格局单向性特征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方面对大陆投资时所选择的分工结构所致。目前,在闽台资企业的加工或者半加工原材料还有很大的比重来自于台湾,并且在采购、设计、研发等运营方面还是被台湾方面控制,同时这些部分又是利润较大部分,这就直接增加了闽台合作中对台进口所占比例。再加上台湾经济实力远在福建之上,在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必然会导致福建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6]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闽台经贸合作的分工结构问题,使台资和本地经济更好的融合,逐步本土化。由于台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电子、汽车、石化、机械等产业,所以福建应该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以这些产业中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从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关联度的企业着手,调整他们的分工结构,使之更加本土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地贸易逆差的问题。

2.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开辟合作新局面。近年来,台商赴福建投资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多,而且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精密仪器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最为显著的为电子电器业,其受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而其他行业所投资金均未超过10%,更不用说传统制造业,其所占投资比重正在逐年降低。新兴行业特别是涉及到高新技术的产业则更少,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闽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台湾当局政府的阻挠。首先,台湾当局总是以台湾本身的经济利益为基础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具备强烈的利己性。其次,台湾当局将两岸技术的合作看作是零和游戏而不是双赢,为了保护岛内的一些高附加值,具备高新尖端技术的产业,实行了严格的技术保护政策。台湾当局的这些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经济和技术的深化合作。

但是两岸的科技创新交流也不是没有突破口的。目前,台湾在很多方面的技术研究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台湾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末端,对于基础性研究比较缺乏。而福建则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存在比较优势,所以,福建同台湾之间的技术交流,首先可以将基础研究和末端研究相结合,各自发挥优势,进行互补,成果共享。其次在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应该从高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均匀摊开,多层次、多领域加强交流和合作。例如定期举办两岸高校科研成果交流会,两岸企业科研成果论坛等。

3.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创建良好合作平台。闽台经贸合作的兴与败很大程度上受两岸政策关系影响,其中两岸关系主要受台湾方面“执政党”对大陆政策影响。根据两岸关系历史,国民党上台,两岸政治关系走近,有利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民进党上台,两岸会走疏,不利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在2014年11月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了二十年来最惨痛的选举失败。而在2016年1月举行的台湾“大选”中,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得票率为56.12%,多于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得票(31.04%),民进党正式上台。这就向福建省甚至中央政府提出要求,提前做好准备,维护两岸政治关系,将其引向有利于两岸深化合作的方向。

4.加快金融服务建设,打造海西金融中心地位。前文已经分析,闽台两地的产业结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及台湾,处于追赶的态势,第三产业方面,到2013年两地的比重分别占各自总量的39.10%和68.32%,福建只相当于台湾的5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两岸金融服务业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所致。以台资在福建的投资比重占全国百分比为例分析,福建省作为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和其他几个区域相比较,吸引的台商投资不是最多的。图三表示的是部分年份台湾对大陆各地区投资的比重分布。图中蓝色柱状图表示的是福建省吸引台资累计件数和累计金额,相较于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反而处于下风,而其他几个区域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所在地,正是全国经济最活跃,

金融发展最快的地方,同时也是各自经济区域的中心。短期内,福建省想在经济总量或者竞争力上超越以上省份或者区域比较困难,但是可以从提升经济活跃度方面入手,提高金融服务品质,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吸引台资进入。[7]

近年来,福建省金融服务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金融和贸易服务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应紧抓自贸区契机,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实行改革措施,打造海西金融中心地位,服务于中国东南经济增长新的一极。

(二)国际层面创造条件

近些年由于福建自身因素,福建对台优势正处于不断弱化之中。前文已经分析,台商投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迁移,台商投资热也有向西转移的趋势,这就进一步减少了福建对于台商投资的吸引力。[8]福建要想重新吸引台资进入,扭转福建被弱化的局势,就必须充分利用时局创造的新机遇。

1.紧抓东亚一体化机遇,创造良好的外贸条件。近年来,由于美国插手东亚事务,以及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强力竞争等原因,东亚一体化进程受到了重重阻碍。但是随着日本回归亚洲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东亚经济一体化有望加快进程。[9]中国作为贯通亚洲东、南、西、北、中的地区,正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区域经济起着核心作用,中国大陆与港、澳、台构成的大中华区经济圈也与日、韩一起已经成为东亚的经济核心。所以,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间存在的市场拉动和投资推动因素必将继续拉动东亚经济的整体增长。在面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时机,福建作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省份,地处东亚经济带中心,又与台湾相邻,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势,紧抓东亚一体化机遇,创造良好的外贸条件,推动福建经济外向型发展,由此来增强与台湾之间的紧密联系。

2.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优势。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积极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在中央“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发挥重大作用。其中,泉州、福州、漳州和厦门都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应该分别依据各自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明确各自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和地位,合理分工,共谋发展。同时各地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本地的改革开放事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1] 肖蕾,黄茂兴.改革开放30年闽台区域经济互补与合作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2] 闫安.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研究(1979-2005)[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3] 郑双阳,黄圣.港台资本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台湾农业探索,2011(3).

[4] 单玉丽.闽台经贸互动效应与未来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5] 石正方.闽台经贸交流回顾与展望——基于区位优势变迁视角的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8(3).

[6] 邓世专.亚洲工厂的特征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3.

[7] 黎秋.精简高效创新提升——第九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综述[J].两岸关系,2013(10).

[8] 林自新,陈新.台商投资福建的影响因素及今后发展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

[9] 陈武.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讲话[J].东南亚纵横,2014(1).

责任编辑:林善炜

F727

A

1674-1072(2016)04-038-06

2016-07-20

黄成(1990-),男,湖北潜江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张雨婷(1991-),女,福建闽侯县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闽台两地福建省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本刊“闽台文化研究”入选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