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研究

2016-09-18 05:53蔡亮亮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松辽盆地安达砂体

蔡亮亮

(1.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石油与钻掘工程·

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研究

蔡亮亮*1,2

(1.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是三肇凹陷紧邻的重要自生自储式成藏凹陷。由于受到多重成藏要素影响,对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油气勘探的步伐。通过对沉积、储层、砂体、构造及断裂等要素的精细分析研究,认为安达地区在四方台时期构造定型,成为独立的生烃中心,向斜成熟烃源岩的发育范围控制该区油气成藏范围,局部的超压进一步控制源灶内扶余油层油柱高度;同时储层整体上的非均质性较强,次生孔隙作用直接影响油气的富集程度。在综合认识基础上,形成了安达地区自身特有的断—压双控的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储层;油气富集;成藏模式

安达地区位于大庆市东南,在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的北部,西接大庆长垣、东临明水阶地,北为黑鱼泡凹陷。作为滨北地区与三肇凹陷的过渡带,主要目的层为扶余油层。通过对安达凹陷自身石油地质条件及成藏规律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安达凹陷自身的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潜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明确对周边地区小型凹陷致密油的勘探部署思想,为后期周边地区致密油储量的整体认识和提升储量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1 储层发育特征

1.1储层沉积及平面发育特征

安达地区主要受到南北2个方向的物源控制,扶Ⅰ组水系来源于北部,形成多条南北延伸的主砂体带,相对应研究区扶余油层砂体厚度多呈条带状展布,水下分支河道发育,砂体最大厚度19.99m,最小厚度1.1m,平均厚度7.5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达11井—达5井—达30井—达深2井区一线,该线砂体厚度大,整体砂体厚度大于12m,在达11井区厚度最大,为15.4m;东整体砂体厚度大于10m,在宋16井区砂体厚度最大,为17.47m。

1.2储层质量综合评价

从长垣以东三肇周边地区的储层特征来看,由于靠近不同方向的物源区,使得这些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缺少河道砂体的存在,关键因素在于储层的质量。此次研究主要采用砂体厚度、砂地比、沉积相态、储层非均质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和粒度中值等7项常用地质参数,按照对于油气成藏影响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按照一定的标准,参照加权平均的方法(式1),计算出不同井点的储层综合质量(表1),根据最终确定的等级标准(表2),综合评价周边地区储层综合质量。

式中:RQI——储层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Mi——储层单项参数质量分数;

Sc——储层单项参数权重系数;

i——储层参数个数;

j——储层权重系数个数。

2 断裂发育特征

安达地区的断裂主要为多期次的张性正断裂,反转断裂在本区不发育,受盆地演化的期次性影响,可将安达地区的断裂在垂向上划分为3大类4小类(表3)。

3 油水分布及油气富集规律

3.1安达向斜成熟烃源岩的发育范围控制该区油气成藏范围

安达向斜区青一段暗色泥岩厚度均大于50m,向斜中偏西部较厚,达23、达25等井区可达70m以上,向四周逐渐减薄。青一段暗色泥岩TOC>3%的占80%,平均值为2.9%,氯仿沥青“A”主要分布在0.5%~0.8%之间,平均为0.6%。根据黄第藩(1996)陆相烃源岩的评价标准来看,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于好等级源岩。目前勘探发现的油气显示均位于成熟烃源岩的范围内,向斜东翼高部位的未成熟区未见油气显示,表明安达向斜成熟烃源岩的发育范围直接控制了油气成藏的范围。

表1 三肇凹陷周边地区储层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划分表

表2 储层质量综合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表3 安达地区断裂特征统计表

3.2沟通源岩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断裂密集带内油气聚集成藏

安达向斜断裂主要为多期次的张性正断裂,通过利用泥岩涂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表明安达向斜地区的断裂基本上都侧向封闭,由于断裂的垂向断距一般为30~50m,使得含油气性最好的FI1油层组直接与上覆的青一段泥岩相对接,形成很好的侧向封闭;而下伏的其它各油层组也都基本上属于较好的侧向封闭状态。

通过细致分析断裂特征认为,安达向斜断裂带平面上可以识别3种组合特征,即混合式密集带,剖面上表现为复杂式地堑断层组合特征,平面上位于安达向斜翼部;平行式密集地堑带,剖面上表现为复杂式地堑断层组合特征,平面上位于安达向斜核部;平行式地堑带,剖面上表现为“V”“Y”字型断层组合特征,平面上主要位于安达向斜东翼。目前包括安达西工区在内的30口探井中,断裂密集带内12口,工业4口,低产4口;断裂密集带外18口,仅工业3口。这些成功井都是分布在断裂带内部相对高的断块上,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断裂侧向限制油气运移,遮挡油气成藏的作用。由此分析,成熟烃源岩范围内,断裂密集带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3.3储层条件不构成成藏决定性要素,次生作用局部改善富集程度

从安达向斜的沉积及储层特征可以看出,平面上该区域的储层发育相对不均一,非均质性表现较强。从主力含油层FI的砂体特征统计来看,不论是砂体的最大厚度、砂地比、孔渗条件还是分选条件,均以FI3的条件最好,其单层砂体最大厚度为2.4m,最大可达10.4m,砂地比达到20%,最大值达到66%,物性条件明显好于上覆地层,从各探井的录井显示情况来看,下部油层组的油气显示很弱,在FI3油层组基本上没有油气显示,表明油气在纵向上从未向下达到过该层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油气动力限制了油气充注的纵向深度。同时,从砂体厚度等平面图上也可以看到,砂体的厚度与含油气性关联性并不明显,说明在平面上,砂体对于油气的平面分布不起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在整体上并不影响油气的富集规模。

4 油气成藏模式

如前所述,安达地区属于自生自储的含油气系统,其油气分布主要受到断裂和超压的联合控制,为了进一步明确安达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方式,指导油气勘探方向,综合研究认识,建立了安达地区特有的断裂控边—超压控深的断压双控成藏模式(图1)。

分析已有的勘探成果表明,目前的油气显示完全分布在超压和有利断裂带的叠置区域,大都是油气在烃源岩成熟排烃后,沿有效断裂带向下运聚至有利砂层组,但由于排烃动力有限,这种油气的充注倒灌仅仅局限在邻近的上部地层内,并且由于断层大都以侧向封闭状态为主,油气不论是在供烃量还是在输导通道上,都没有创造油气侧向运聚的条件,因此,油气以倒灌方式充注进入扶余上部油层组后,就近在断裂带周边的高断块富集成藏。

5 结论

通过对安达地区储层、沉积、构造、断裂和油气显示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安达地区在四方台时期构造定型,成为独立的生烃中心,向斜成熟烃源岩的发育范围控制该区油气成藏范围,沟通源岩断裂控制油气垂向运移,断裂密集带内油气聚集成藏,而局部的超压进一步控制源灶内扶余油层油柱高度;储层整体上的非均质性较强,次生孔隙作用直接影响油气的富集程度。在综合认识基础上,形成了安达地区自身特有的断—压双控的成藏模式。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应该重点放在超压范围内、断裂相对宽缓且埋深不宜过大的西侧斜坡地带。

[1]杨玉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2):11-12.

[2]刘国志,王海涛,张峰,赵辉,陈国勋,杨军.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格架[J].石油实验地质,2009(6):76-78.

[3]胡见义,徐树宝.非构造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69-70.

[4]易士威.断陷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5,26(1):38-41.

[5]冯有良,邱以钢.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3,24(1):49-57.

[6]李思田,潘元林,陆永潮,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5):592-598.

[7]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260-265.

[8]王英民,金武弟,刘书会.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199-203.

[9]关德师,李建忠.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3,24(3):25-27.

[10]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19-222.

[11]陈冬霞,庞雄奇,翁庆萍,等.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28-232.

[12]姜振学,陈冬霞,邱桂强,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透镜状砂体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44-47.

[13]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25-130.

TE34

A

1004-5716(2016)07-0018-04

2016-03-07

2016-03-18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专项“三肇凹陷周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研究”(Q/DYYKY1.2-2-2013)。

蔡亮亮(1986-),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工程师,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石油地质勘探。

猜你喜欢
松辽盆地安达砂体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永远的钢铁『安达』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
安达的圣山
复杂地表单井、组合井优劣分析
南图尔盖盆地SA区块河道砂体演化及定量刻画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
东亚地区松辽盆地和美洲大陆北美西部海道的晚白垩纪气候变化记录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油田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识别及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