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016-09-18 04:37常佩雨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16年8期
关键词:阳城洞庭湖孟浩然

常佩雨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中年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ju,毒疮)卒。孟浩然曾游历东南各地,诗歌与王维齐名,二人并称“王孟”。其诗歌意境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传世。

这首诗内容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诗歌前四句,描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的洞庭湖水量充足、与岸齐平,湖面浩瀚无边,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清”,指天空。“混太清”,与天混同。开头两句交代眼前场景,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浩瀚无边。作者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湖水、天空浑然一体,景象开阔,水天相接。

“气蒸云夢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大湖名,在现在湖北、湖南两省的交界处,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撼”,摇动;“岳阳城”,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第三、四句继续写洞庭湖的广阔,作者的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摇撼着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面的广阔,下句用形象、立体的波浪来反映湖水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湖面宽阔而充满活力,让人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一作《汉江临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将湖面、天空、云梦水汽、岳阳城连在一起的,是作者辽阔、博大的胸怀。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描写作者想要对朋友说的心里话。“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要渡过湖面,却没有舟楫,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安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人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安定。“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看见那执竿垂钓的人,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作者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张丞相,即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有人据此说,孟浩然借望洞庭湖有感,写作此诗赠张九龄。表现出诗人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这首诗委婉含蓄,艺术特色鲜明。第一,诗歌把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融情于中。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齐平,一眼看去,只见湖天相映,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极具美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浩瀚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汽蒸腾,波涛涌起,仿佛能撼动岳阳城。前四句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后四句在写景基础上,抒发作者内心的丰富感受,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第二,作者善于选择词语,刻画精工,表现力强。首句写波澜壮阔,“平”字显出八月水涨,波与岸平,湖水比平常壮阔得多;次句一个“涵”字,写水天相接,似乎天空也被湖水包容其中,浑然一体;第三句中的“蒸”字,写云梦大泽水汽蒸腾,使描写的画面极富动感;第四句写水势之大,用一个“撼”字,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平”“涵”“蒸”“撼”这些词语,精心挑选,极富动感。

第三,诗歌气势雄伟,形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广阔豪迈的胸襟,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古人称孟浩然诗歌“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壮逸之气”是就其外在表现而言。应指孟浩然诗除清淡幽远的风格外,另有雄浑壮阔的面目。这首诗的前四句笔力雄健,充满着俯视一切的气势,所写洞庭湖景色,浩渺无际,水天一色,具有磅礴的气势和撼天动地的力度。可以与杜甫诗作相媲美,体现出了诗歌领域的盛唐气象。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孟浩然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包括《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在内的孟浩然诗歌,在开掘自然美、创造意境、丰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得到了后人的喜爱。

猜你喜欢
阳城洞庭湖孟浩然
天下为家
矮奴
春晓
山西阳城焙面娃娃发展现状及其商业价值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春晓
阳城的善政
美丽的洞庭湖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