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江苏师范大学的实践

2016-09-19 03:19王友建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值班级体系

王友建,赵 阳

(江苏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徐州 221116)



□ 学生管理

高校班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江苏师范大学的实践

王友建,赵阳

(江苏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基层班级评价体系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本研究基于学年制背景下通过考评指标、观测指标的“点”与材料评价、现场展示的“面”的结合,优化评价范式。同时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简化评比难度,规范数据采集,优化实施策略。

高校班级;评价;定量;数据校正;策略

班级是高校学生组织最基本的形态之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教育组织和社会组织双重特性的基本单位,也是高等学校传递、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学年制背景下运用何种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基层班级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特色创新、班级业绩等诸方面的成果,从而推动基层班级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基层班级评价的实践中,不同学科背景的班级之间因为学科差异对班级评价的科学性易产生干扰,这也成为各高校评价基层班级的难题之一,在评价策略的选择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权衡,信息化对评价模式的冲击,都为基层班级评价策略的建构提出了新的选择。基于此,构建一个综合不同学科背景差异同时又科学有效的基层班级评价体系及评估策略便逐渐成为各高校不断探究的课题。

一、高校基层班级考评现状

对班级评价的模式探讨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但基于操作的便捷性,依旧有很多高校把定性模式作为评价的常规做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模式,都需要综合权衡评价模式的激励、引领与评价功能,只有立足于这三点的评价模式才是具有实效的评价模式。

(一)定性评价模式

传统的基层班级评价体系多以定性评价作为建构基础,在策略上以模糊评价为主。评价时往往以申报材料、班级现场展示的效果作为重要依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操作便捷,效果鲜明,也淡化了学科背景对班级的干扰,缺点是评价结果受制于材料质量及汇报人选的综合素质,未能充分考量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使得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受到的质疑也较多。

(二)定量评价模式

随着近年来定量评价方法逐渐介入高校评价体制,不少高校开始尝试将定量评价的模型与班级评价进行结合,探讨对基层班级评价的新方法。定量评价优点是数据相对客观,评价观测点全面,回避了评价时主观因素的干扰。考评计量化是科学公正性的重要保障,计量化办法的欠缺或简化将导致新的不公正性。此外定量评价过于重视量化的数据,忽视了一些非量化数据的呈现,比如班级的班风、班级凝聚力等重要指标的考察。

二、高校基层班级评价体系的构建

班级作为集体,学习和成长的目标是其持续追求的组织目标,而教育法律、学校制度、班级条例和心理契约构成了班级的组织规范。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然要遵循班级本身的组织目标和规范,同时要考量体系是否具备操作性,因而研究者在构建时从评价本身的目的出发凝练了构建原则,从班级建设的内容出发设计评价框架,从观测点的权重出发进行赋值。

(一)构建原则

班级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通过评价推动基层班级的建设,激发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增加教育引导的效能。因而,在构建班级评价体系时应优先考虑指标体系的导向功能,即指标体系应涵盖班风、学风、学生、班干、荣誉、特色等诸多观测点,从而通过评价去引领班级建设。此外还应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即既不受制于定性评价的模糊化,也不陷入定量评价的绝对化,尝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而优化评价范式。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还应遵循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班级之间的共同点,基于共同点构建指标体系,同时也应把班级建设的特色纳入进来,此外亦需充分考虑如何权衡由于学科背景造成的数据差别。

(二)框架设计

基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打破传统的从班级建设内容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尝试从评价方法的角度构建评价体系,体系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力图还原班级建设的全貌。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角度,最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结果,从而达到可比性。总框架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考评指标20%,观测指标30%,材料评价10%,现场展示40%,如果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区分,考评指标与观测指标是定量的体现,而材料评阅与现场展示更多的定性的评价。考评指标占20%。参照分项制定的分值表对参评班级的学业拓展、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社会工作、荣誉称号、社会实践、文体竞赛/综合素质型竞赛、发表文学/艺术/新闻作品等9个考评指标的情况核算分值;观测指标占30%。参照日常数据对班级平均学分绩点、年度不及格人次、四级/专业四级通过率、宿舍卫生达标率、课堂出勤情况等5个观测点核算分值;材料评价占10%。评审小组根据各班级上报的参评视频及文字材料核算分数;现场展示占40%。各班级利用5分钟时间充分展示班级特色与亮点(不限形式)。现场展示由专家评委及辅导员评委、学生评委共同评分。

(三)分值设计

考评指标各分项所占比例。学业拓展1%;学科竞赛/学术活动3%;学术论文2%;出版著作0.5%;社会工作3%;荣誉称号3%;社会实践2%;文体竞赛/综合素质型竞赛2%;发表文学/艺术/新闻作品2%。

观测指标各分项所占比例。平均学分绩点6%;年度不及格人次6%;四级/专业四级通过率各占6%;宿舍卫生达标率6%;课堂出勤情6%。

材料评价分值。材料评价总分值10%。

现场展示分值比例。专家评委分数占30%;辅导员评委与学生评委分数占10%。

三、 高校基层班级评价数据校正

(一)观测指标差异的校正

普通高校在评价班级时最大的困境来之于专业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干扰,尤其在观测指标的表征上尤为明显,譬如文科的四六级通过率往往高于理工科、艺体专业;理工科专业的年度不及格人次往往高于其他专业;文科专业的学分绩点往往优于其他专业。这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差异需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校正,否则在同一平台下进行赋值必然会使结果有失公允。

笔者在具体实操中采用了分组实施的方式进行比较,即将文、理(工)、艺(体)分组排列,对于一些专业差异表征指标进行区分赋值。譬如观测指标中的平均学分绩点、年度不及格人次、四级/专业四级通过率几个指标分组排序,按照上中下三个档次,分别赋值6、4、2分,使得比较在同一层次中进行,增强结果的客观性。

(二)考评指标差异的校正

不同班级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往往会在9个考评指标上呈现多样性。有些班级由于几个班级成员的特长,会急剧拉升某项考评指标的分值,有时候某一项的分值可能会与其他班级产生几何级的分差,这对最终结果影响巨大。基于这种事实,笔者在考量时对9个观测点采用了封顶的办法进行抗干扰,在分值设计中将9个考评指标进行了比例封顶,尽量规避由于某一考评指标的突出表现对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影响。但在实操中也发现,有些班级标志性成果的往往会集中在某一两个观测点上,而且这个观测点的分值与其他班级有呈现多倍的分差,完全的封顶式的做法又会影响公正性,故而在修正数据时设计了加分策略,即规定任一项指标得分超过该项指标平均分四倍的班级另加1分作为奖励分,如有两项及以上超过平均分四倍的学院最高加1.5分,这种封顶与加分策略结合的办法既保障了整体的公平,又维护了个体的权益。

表1 基层班级评价体系测量与统计分项表

(三)班级人数差异的校正

班级评价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对班级绩效的评价,而绩效的呈现要通过班级群体的业绩这个表征呈现。群体的业绩又与班级人数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纯业绩评价中班级人数的影响巨大。在基层班级的实例中,由于专业、招生等诸多原因,班级人数差异巨大。从一些班级的10人左右到一些文科班级的60余人不等,这种先天的数量区分,自然会造成呈现业绩分值的客观差异。因此在实操中,对业绩评价部分(考评指标)笔者采用了设定标准班的做法,即以50人为考量基准,将业绩评价部分的分值核定后,将分值除以班级人数,再乘以50人标准班级人数,计算出的分数作为考评指标总分,从而保证结果的科学性。

四、 高校基层班级评价体系的实施

(一)全员参与,以评促建

评价结果绝不是高校开展班级评价目的,设置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为了保障评价的公信力,推动评价的参与度。如何有效的提升班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达成全员参与是高校班级评价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制定实施策略时,需要在制度与办法上引导班级参与。笔者在实操中,将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与各基层班级对接,参与学院的选拔评价全过程,要求各学院所有班级全员参与,参与度不够的学院不能上报评价结果。这种方式可以规避一些班级由于基础分差距较大而不愿意参与评价的问题,通过全员参与,让班级参与到分值计算,现场展示等环节,激发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技术搭台,量化考核

评价体系呈现结果的量化较传统的定性评价的方式而言极大地增加了评价的复杂程度,对于一个动辄几百个基层班级的高校,数据采集的难度非常大,传统的采集及运算方法会增加出现错误结果的几率。研究者在实操中,基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搭建了班级评价子模块,将需要采集的四大框架,17个采集点的数据进行了集成,基层班级只需要登录系统,逐一提交考评指标、观测指标的数据信息,并通过系统提交支撑材料的文档,即可以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各学院组织评价小组逐一对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复核,并组织人员完成对材料评价、现场展示等环节的量化,最终由系统完成结果的汇总。信息化平台除了完成评价功能外,还可以达成班级展示的目的。各班级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下载观看其他班级的支撑材料,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规范数据,科学评价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化的微型社会,是学生知识化、社会化、自我教育的基础资源,班级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就成为一个重要诉求。笔者构建的评价体系能有效跳出拘泥于评价内容面面俱到的泥潭,通过考评指标、观测指标的“点”与材料评价、现场展示的“面”的结合,优化评价范式。同时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简化评比难度,规范数据采集,进一步增强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搭建标准班级的发展模型,为优化班级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1]靳拥军,等.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与体系重构.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2]杨尔飞,等. 高校班级建设考评制度探析.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

[3]蒋关军,等. 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

[4]曾令华,等. 大数据时代班级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5,(7)

(责任编辑:陈勇)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Evalu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Youjian, Zhao Yang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Class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odel through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and observation indexes with materials evaluation and live presentations.

college class; evaluation; quantitative; data correction; strategy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11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SZ2036)

王友建(1977-),男,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赵阳(1982-),女,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管理科科长。

G641

A

1674-5337(2016)04-0046-04

猜你喜欢
分值班级体系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体育考核新方案出炉 项目分值变化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班级被扣分后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