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峰会:彰显全球治理中国力量

2016-09-19 05:43王泠一
新民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峰会

王泠一

单极治理无异于新殖民主义

从联合国的政治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思维来讲,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是平等的;联合国场合的有关投票也基本遵循了一国一票的原则。但在国际经济体系运转及其相关治理中,富国、人口大国和穷国、资源小国之间的话语权,又是不对称的。

无论是区域性(如欧盟的运转、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还是全球性贸易与治理的游戏规则修改,大国、富国及其组建的联盟性集团,都具有相应的“领导权”。冷战时期,就有以意识形态为阵营的大国经济结盟,最有名的就是西方的七国集团(G7)。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度融入其内构成八国集团(G8)。当时经济已经起飞的中国正在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集团化经济阵营的邀请处在“冷静观察”之中。可以说一直到世纪之交,中国对于八国集团始终保持着接触、观察;而且中国在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场合力图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但随后,中国的分量在逐渐加强,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位置;同时,全球性的挑战又层出不穷,但缺乏有效治理手段和共识。二十国集团(G20)就是1999年9月25日由G8财长在华盛顿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值得指出的是:20年前酝酿并在亚太地区大规模扩散的亚洲金融风暴,是世界经济史上第一次以货币过剩(而非产品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这场由美国金融大鳄挑起的金融风暴,不仅给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日本带来了“国家经济层面的创伤”,也直接冲击了西方国家在东亚地区的投资体系和贸易便利。这场金融灾难的时间跨度是1996年9月至1999年底。后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主导的针对单一受援国的治理手段,又被称之为“经济上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让有关国家及社会精英倍感屈辱。当年笔者作为中国的智库代表之一,全过程地参与了观察亚洲金融风暴和IMF的国别治理评估工作。

亚洲金融风暴最危急的时刻正好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后,7月2日,港币就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不正常的大幅度汇率波动,并连续动荡反复到年底,整个东南亚的汇市、股市行情如过山车。后来,笔者遇到那些兴起风浪的西方“大鳄”,他们告知目标就是对冲港币、再接着诱导人民币贬值。但中国政府宏观决策层里有能人,北京集中了各类金融资源应对外来挑战,在核心政策的意志力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币不贬值”;结果是保卫了港币、支援了东盟。“大鳄”被迫撤离,旋即开始冲击韩国。

当时,互联网已经出现,“韩国经济沦陷”的社会生活惨状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和印度(如今的金砖五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强烈要求改革不平等、不公正的治理手段和援助方经济特权现象。而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亚太经济大国,也出现了反思金融“大鳄”过度自由冲击主权国家货币利弊的探讨。毕竟,金融“大鳄”就算暂时获得了暴利,但对该国其他企业主尤其是实业资产者来说,新兴贸易伙伴的倒下实际上等于是杀掉了“下金蛋的鹅”。于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经济伦理学”“商业道德血液说”逐渐在西方国家的商学院里流行;而全球性防范和治理危机层面上,二十国集团(G20)开始浮出水面。

中国纠正国际秩序偏差的底气

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对开放的中国经济是极大的挑战;也是国际金融投机势力首度冲击人民币及港币汇率。历经三年的较量,中国经济以及香港经济都筋骨强劲了。从那时起,中国经济就进入高速增长状态,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接纳了中国的G20,从2008年起召开领导人峰会。随着G20架构日渐成熟,并且为了反映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性,G20成员国的领导人于2009年宣布该组织将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负责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提供积极合理的“处方”。目前,G20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高达85%、贸易额占全球比例则为80%,权重不容小觑。

有经济学家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为全世界提供的贸易繁荣机会,是全球治理的基本底气。接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自信的中国开始热情介入G20的各类业务。而2016年9月初的G20杭州峰会,则是中国话语权的一个里程碑。除了国家实力令西方惊讶的可持续增长,企业和社会的活力也成为前进中的中国力量、中国信心的源泉。

1996年在对外交流时中国经济总量也排名全球第七了,但很难开口谈人均;当年中国人均GDP仅703美元,排名甚至还在亚洲的斯里兰卡和非洲的喀麦隆之后。而如今,习近平主席在杭州公布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8000美元了。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该指标会突破10000美元,也就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0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備不到1000亿美元,公职人员出国谈判一周的零花钱只有30美元;现在的80后同行无法想象当时的“艰苦奋斗”。那时,出国还有国家临时下拨的服装费700元人民币,笔者作为智库人员就曾被告诫一定要西装、领带和革履,那是代表国家形象。如今,中国的出境人口已经突破1亿人次,人们穿着洒脱、自信、从容,消费自由、奔放、热烈,国家形象早已焕然一新!

而高品质的企业活力,同样是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砝码。1999年上海初次和财富论坛交往,进入其500强排序的中国企业只有10家;如今则是110家,从行业上中国企业已经完全替代和超越了当年日本的同行。西方社会更在乎民营企业,如今华为、万达、阿里巴巴等亚洲金融风暴后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大举领先国际技术标准、进入海外资本市场、成为一流商学院的案例。而此番出席峰会的多位西方领导人,也都把会晤马云列为基本工作内容。

软实力上,中国也在不断得分。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几乎是和对外贸易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对中国国家主张和全球治理理念的传播是个重要保障。从微观角度看,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广泛布局;汉语成为对华贸易战略取向国家的大学必修课,媒体的交流开始频繁并逐渐驱除偏见。如德国对中医的歧视由来已久,但这次德国总理默克尔到杭州带来的有关消息是——她出访前光临的最新一家孔子学院是以中医学习为主体课程的,即德国本土青年在汉语已经达到高级水平之后的职业选项。

而关于金融秩序,中国金融界在批判华尔街不负责任地助推2008年开启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近年来逐步提出了绿色金融、不以竞争为目标的本币贬值、注重投入基础设施、防范区域性流动风险、反对任意评估发展中国家信用等级等大国主张。这些主张,在杭州之前的G20场合也得到了尊重和传播。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等中国概念,从杭州峰会开始也正式成为G20的共同意识。

学生挥舞各国旗帜,夹道迎接乘专车抵达的G20峰会领导人。

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中国之所以被联合国和发展中国家称之为“负责任的大国”,关键还在于中国能够及时地为国际社会提供和设计与时俱进的公共产品。在公共产品方面,亚投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最初,西方国家对它的诞生以及功能发挥是有疑虑的。但从英国代表西方的率先加入,到杭州峰会之际加拿大的积极谋进姿态,无不体现了共同繁荣、分享机遇的魅力前景。

行胜于言:G20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从2015年在土耳其举办的上届G20峰会开始,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就在多个国际场合表达了中国愿意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和力量的决心,并且以有力的举措包括国内改革、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诚意,为合作伙伴注入了新的能量和信心。

所谓全球治理,是指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挑战,一些长期性的严峻课题,不是靠单一国家或者是某一国际性组织就能独立解决的,而需国际社会展开全球性的紧密合作来加以应对。不同的国家、区域性组织和国际机构对于全球治理的侧重面不尽相同,如发达国家偏重于知识产权保护、打击跨境犯罪、难民保护与重返家园,甚至是容易妄议他国内政的人权问题。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重视贸易秩序不公平、反腐败国际合作、投资与减贫力度、就业机会的拓展等。按惯例列席G20杭州峰会的IMF和世界银行,则强调避免世界经济平庸化。

除了G20峰会的固有成员,中国利用东道主杭州主场的便利,还邀请了多位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元首与会,为未来尤其是近期的行动和中长期治理愿景形成共识奠定了合作基础。杭州峰会之前,中国外交系统也已经和有关各方展开了充分沟通,体现了中国人喜欢协商的民主作风和政治效率。一开始,全球治理的峰会首选目标就聚焦在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遏制气候变化”的合作上。

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就是全球变暖,这样在海域会出现南、北冰洋的大面积融化,南太平洋诸多岛国会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在陆域会导致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雪山的消融,同时会增加沙漠面积、恶化土地状况和耕地产出、催生生态难民。“遏制气候变化”需要G20成员有更多的担当,因为这20个成员的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85%。而在排放控制方面,美国又是第一责任者。除了仍然是世界工业的超级大国外,美国社会生活的高耗能习惯一直为生态组织所诟病。如美国家庭主妇不习惯让衣、被等洗涤物由阳光照耀自然而干,而普遍喜欢用电动烘干机来快速处理完毕。这样,平均美国家庭一天的耗电量就很惊人,相当于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一周、非洲中西部贫困家庭一个月的消耗量。

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杭州G20峰会场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见证了中美两国率先批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习主席一起出席交存法律文书仪式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就此积极表态:气候变化的威胁是人类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美中两国为推动国际合作、促成《巴黎协定》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美中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排放国,同时批准和接受《巴黎协定》具有历史性意义;美方愿同中方继续密切合作,为建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而习近平对此强调:中美合作可办成许多有利世界的大事;气候方面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資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可以说,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是杭州G20峰会今后的重要遗产。当然,这届峰会的成果甚为丰硕,包括凝聚全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决心、对《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以及打造合作平台促进包容性发展的共同主张。而这一切对于G20的未来和整个世界都是意义非凡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就好比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作者为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峰会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青岛峰会承前启后,硕果累累
走近上合峰会举办地——青岛
第三届“麓山论剑”青年文学峰会
历届峰会回顾
“一带一路”峰会成功有感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为G20峰会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