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词汇差异看汉语词汇发展与词义演变

2016-09-21 13:53张可婧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张可婧

摘 要: 本文考察描述了部分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旨在了解汉语词汇与词义在历时发展演变的过程、方式、结果,以及影响这个结果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及语言内部因素。

关键词: 台湾国语 大陆普通话 词汇差异 汉语词汇发展 词义演变

汉语具有众多的方言分支和多姿多彩的方言词汇,港澳台等地所运用的汉语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方言不太一样。按照学者田小琳的意见,港式中文、台湾国语等这之中和大陆普通话有差异的词汇应归为现代汉语社区词语,社区是社会区域的简称。社区词语“是由于各社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因素、心理状态不同而形成的”①,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汉语在各个社会区域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各大华人社区)发生的变异,实际上都在共时的平面上展现出汉语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所以仔细考察描述社区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各种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词汇与词义在历时发展演变的过程、方式、结果。

一、两岸差异词汇综述

台湾国语是指台湾地区统一使用的官方语言和社会通用语,它是在一九四五年前后的北平话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陆普通话亦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二者实际上都同根同种,同属于汉民族共同语。然而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长期与大陆隔绝,两地在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教育上,以及方言人口的组成和比例上都出现极大的差距。社会的分化就此体现为语言的变异。多年以后,台湾国语出现许多和大陆普通话不一致的地方②。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词汇可分为特有词汇与非特有词汇。

台湾社区词语中存在大量反映当地政治、民俗文化特色的词汇,它们不论是形和义都是台湾特有的,大陆没有这些词汇反映的概念、指称的事物,并且普通话词汇中没有这样的词形。这部分词汇可以称作台湾的特有词汇。这些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当地政治、历史文化特色的,并且大部分是新造词。比如 “弃保效应”、“眷村” 、“荣民”等。同样,大陆普通话也具有特有词汇,比如“人大” 、“中南海”等。特有词汇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这里从略。

台湾社区词语中的其他词汇——非特有词汇占大多数,它们分别在词形和词义上都和大陆普通话词汇有着某种联系。根据它们形义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同义异形词和同形异义词两种。

二、 从两岸同义异形词看汉语词汇发展

同义异形词,即对于同一事物、概念,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分别有不同的名称。这实际上是汉语词汇在不同社区环境下发展过程、方式不同引起的,我们分别从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进行考察。

1.新词的产生

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新观念、新现象,两岸都会创造新词予以标记,但因为所运用的方式途径不同,所以产生了一系列同义异形词。

(1)两岸都利用汉语原有的语素和构词法构造新词。但由于所选择的语素义近却不完全一致,构造出的新词在词形上具有差异。比如以下几对词语(横线左方为大陆普通话词语,右方为台湾社区词语,下同):

摄像机——摄影机;集成电路——积体电路;联络簿——联系本

以上的“像”与“影”、“集成”与“积体” 、“联络”与“联系” 、“本”与“簿”各对之中都存在同义关系。除此之外由于造词时反映事物对象的重点关注不一致,虽然构词语素意义不相干,但会造成词语内部形式出现差异的同义词,如:高压锅——快锅;猕猴桃——奇异果;圆珠笔——原子笔

“高压锅”反映锅的原理,“快锅”反映锅煮饭快的特点。

(2)两岸面对外来词的态度不同、选择不同,造成了一些同义异形词③。台湾国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具有比普通话强的包容力。许多概念台湾国语都用外来形式词表达,而普通话用意译词表达。比如“杯葛”,是英文boycott的音译;又如“霸凌”,是英文bullying的音译兼顾意译;除此之外,台湾因为曾经遭受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所以其国语中还充斥大量日语借词。包括借形词,如“艺能”、“通学生” 、“夜勤” 、“义肢” 、“始业式”,大陆则用自身汉语词表达,分别为“艺术” 、“走读生” 、“夜班” 、“假肢” 、“开学典礼”;还包括日源音译词,“欧吉桑” 、“撒西米” 、“卡哇伊”,普通话可用“大叔” 、“生鱼片” 、“可爱”相对应。

不过也有台湾用意译词而普通话用音译词的情况,只是比较少,比如大陆说的“摩托车”,台湾用“机车”表达。

更多的情况是两岸都用音译词,但由于翻译的差异,造成词形上的不同。这一类词外国人名最多,如:奥巴马——欧巴马;乔布斯——贾伯斯。

(3)汉语的词、词组、句子都能缩略为词汇单位,缩略后产生新的词形,而词义与原形等义④。汉语缩略产生的新词在各个社区内大量存在,它们由于是否选择缩略、缩略的方式不同等都会造成一批同义异形词。

台湾使用缩略语而大陆不使用的例子就有不少,比如在以下几个例句中:

A.民航局指出,该局刻正针对航空站委外经营可行性进行评估。

B.并不是说这些指标不正确或不适用,而是对执政者而言,应有更及时、更符合“庶民经济”的参据。

“刻正”、“参据”分别是“刻下正在”、“参考数据”的缩略,普通话中均无这样的缩略形式。

大陆使用缩略语而台湾不使用的如“调研”、“考评” 、“待业”等。

两岸都使用缩略语,但由于缩略方式的不一致而产生差异的例子也不少,如 “彩色电视”,大陆简称“彩电”,台湾则称“彩视”。

2.旧词的消亡

词汇的发展的另一方面就表现为旧词的消亡。由于两岸在文言词、历史词消亡的数量、速度上的不一致,因此产生不少新旧词差异。总体看来,台湾国语保存的旧词较普通话为多。

比如台湾中央政府组织,由于国民党在台湾岛内仍沿用大陆民国时期的组织形式,于是在大陆已属于历史词的一部分词汇成为台湾的社区词汇,如“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另外,许多汉语书面用词在大陆建国以前还能见到,建国后就被新词所取代。两岸淘汰旧词的速率不一致导致出现许多同义异形词的现象。比如:台湾报纸杂志上仍在大量使用“吃味”表示“吃醋”;用“国文”表示中国语言文字学,而大陆已改用“语文”代替。

三、 从两岸同形异义词看汉语词义演变

这里的同形异义词指的是广义上的,即是同一词形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在理性意义上具有差异,也可能是色彩意义上的。

1.我们先从语义演变的途径上看,两岸的许多同形异义词都具有一个共同义项,它们围绕这个基本义通过不同的途径引申出各自特有义项。我们这样的引申途径有两种:比喻和借代。

通过比喻途径增加的词义往往比起原有意义更抽象。同一个词语有的由于在大陆引申增加了比喻义而在台湾却依然保持原有意义,从而造成同形异义词。比如“口径”一词,本来在大陆和台湾都指器物的圆口直径、规格、性能等,后来在大陆常用于比喻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这个意义逐渐固定成为“口径”的新词义,但在台湾却没有这个比喻义。同样,也有一些词语在台湾通过比喻引申出新的词义,在大陆却维持原样。比如原属于体操术语的“劈腿”,在台湾有了“一个人感情出轨、脚踏两条船”的比喻义。

通过借代产生新义的方式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一般都带有比较强的随意性,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习惯、风俗文化。比如“菜篮子”一词在大陆产生了“借指城镇的蔬菜、副食品的供应”的借代义;“扫街”在台湾产生了“选举时候选人沿途拜托拉票的行为”的借代义。

2.从语义演变的结果看,两岸的同形异义词可以分为词义的转移、转化两类。

词义的转移是指意义由指称此事物变为指称彼事物,理性意义发生的变化。比如“爱人”一词,最初指恋爱当中男女的一方,相当于恋人,现在大陆指丈夫或妻子,在台湾依然是指恋人。再如“书记”一词,最初指从事记录、撰写公文的文员,现在台湾国语中的“书记”依然是此义。大陆普通话已转移指中共党团组织负责人。

词的色彩意义发生转化也是造成两岸同形异义词的原因之一。比如“检讨”一词最初是“总结研讨”之义,是一个中性词,在今天的台湾国语中依然如此。但在大陆普通话中已经演变为一个贬义词语,指“指出自己错误的言行”。

注释:

①田小琳.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J].修辞学习,2007(1).

②本文所依据的语料、词汇释义主要来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大陆和台湾差别词词典》1990年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2001年版、社科院语言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以及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网络版;另外例句主要来自《中华日报》(台湾)和《人民日报》(大陆).

③这里所说的外来词属于狭义的外来词,即外来形式词,指汉语中含有音译词成分的词语,包括纯粹音译、音兼意译、半音半意、音译加注、直接借用,除此之外,还包括从日语中转借而来的汉语词.

④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成都:巴蜀书社,2005.

参考文献:

[1]田小琳.语言学论文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成都:巴蜀书社,2005.

[6]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汤志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8]李慧.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看两岸的同实异名词语[J].修辞学习,2005(2).

[9]田小琳.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J].修辞学习,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