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碳建筑一小步,地球抗暖化一大步
——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记述

2016-09-22 01:29路培LUPei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绿色建筑

路培/LU Pei

吸碳建筑一小步,地球抗暖化一大步
——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记述

路培/LU Pei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两周谈判,在巴黎最终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简称 《巴黎协定》)。2016年4 月22日,15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高层官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巴黎协定》,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标志着人类迎来全球气候新秩序的起点。

此前,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中,在推进建筑领域节能方面,对中国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下一步目标曾有过总结,包括:修订《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发展绿色建筑,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发布《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等等。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正式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这是对1956年首次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14字建筑方针在时隔60年之后的重新思考与再定义,意味着节能、绿色的建筑原则被正式提升为国家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政策。

值此国内外对地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与建成环境展开集中关注的大背景下,4月19日,由中国建筑学会与台湾绿领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办的“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来自两岸及全球多个国家的近300位学者、建筑师汇聚一堂,围绕“21世纪的森林建筑”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国家原环保部副部长、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国家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原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两岸企业峰会台湾秘书长陈瑞隆,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巡视员倪江波,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冯志刚,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鸿志,国家住建部计划财务外事司多边处调研员张彦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研究和规划处崔萌,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建筑节能处助理调研员胥小龙,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陈重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任刘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崟等两岸嘉宾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将绿色建筑作为交流主题,反映了两岸建筑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说明保护环境、降低建筑能耗是两岸建筑师的共识。双方可以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取长补短,加强互动与合作,共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建筑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则以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身份,强调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他在致辞中提到,建筑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载体,其本身的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35%,是最大的终端用能部门,在大陆,这个数字目前为20%~26%;此外,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有鉴于大陆建设产业规模巨大,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节能改造,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亚洲大学刘育东教授作为研讨会首位演讲嘉宾,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人类在建筑与城市发展史上的“绿色”观念与实践,并将20世纪建筑师对环境的反思与探索归纳为有机建筑、自然中的建造、依托高科技的生态建筑、低技术建筑、可回收建筑、以植物墙为代表的垂直地景建筑,与高层绿色建筑即“垂直森林”7个方向。作为当代都市中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代表性趋势之一的“垂直森林”,在刘育东看来,有可能是定义未来21世纪建筑的重要方向。此次研讨会邀请到的6位活跃在当今世界的一线建筑师,无论是绿色建筑领域的权威,抑或初露锋芒的新锐设计师,分别围绕着各自的实践,介绍了他们在“垂直森林”设计上的理念与经验。

米兰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以“迈向森林城市——生物多样性与非人类中心主义”(Towards a Forest City: Biodiversity and Non-anthropocentrism)为题,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有效利用城市空间的角度,阐述了他的垂直森林(vertical forest)计划和在意大利、中国等地的实验性成果。博埃里认为,垂直森林是现有城市中一种新形态的垂直绿化和造林活动,是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的三维化累积,可以在不扩张城市版图的前提下重塑环境并改善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尽管垂直森林计划在平衡人类城市生活、自然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诸如水份输导、树木防风、土壤、绿植维护等技术层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演讲嘉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刘育东,斯特法诺·博埃里,文森特·卡勒博,杨经文,林波荣,周有为,竹内申一,玛塔·普索

2嘉宾合影(1,2由威京总部集团中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接下来的演讲嘉宾比利时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Vincent Callebaut)以“富饶之城”(Fertile Cities)为题,探讨了未来吸碳城市与生态建筑的模式。他认为吸碳城市首先应该是能为居民提供一种吸碳的生活方式的城市,而最有效的可持续建筑应该是有机的、来源于自然的,可以在所有的生物中间建立有机平衡的建筑,而不仅仅把人类作为城市的中心。卡勒博以巴黎为原型,畅谈了他所勾画的生态之城计划,即“巴黎智慧城市2050”。在这一方案中,卡勒博认为借助仿生学、生物形态主义等科技手段,在现有的巴黎城市基础上,通过对公共建筑、住宅的新建与改建,可以实现建筑能源上的自给自足。随后,卡勒博介绍了他位于台北的在建项目陶朱隐园(Tao Zhu Garden)、位于埃及开罗预计于2020年落成的超大型综合体赫里奥波里斯之门(Gate Heliopolis)以及印度新德里的理想国亥伯龙(Hyperions)。

作为此次研讨会上午场的最后一位演讲者、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杨经文博士(Ken Yeang)以“生态建筑与生态总体规划——经验、理论与设计理念”(Eco-architecture and Eco-masterplanning: Experiments, Theory and Design Ideas)为题,简要回顾了其过去40年来的设计工作。在杨经文看来,建筑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绿色建筑师,必须要从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层面来考虑建筑;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性设计,将人类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实体与系统两个层面上整合在一起。在列举了其事务所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项目之后,杨经文强调,建筑本质是要创造令人愉悦、舒适的空间,绿色只是其中要考虑的一个方面,设计的社会学意义最终是要使人幸福。

研讨会上午场的对谈环节由刘育东教授主持,斯特法诺·博埃里、文森特·卡勒博、杨经文与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侯君昊、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汪恒5位嘉宾就如何实现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减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政府该如何从政策、法规、教育等方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予以支持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研讨会下午场的首位演讲嘉宾、清华大学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林波荣教授以“绿色建筑适宜技术及性能后评估”(POE Study on Green Building Performance and Suitable Technology in China)为题,提出衡量一个建筑是否真正绿色,要以“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为指标,并提出基于分项能源环境效率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的方法,分别从遮阳、双层幕墙、光导管采光、地道风系统、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顶/垂直绿化、雨水利用系统等现有建筑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以性能目标为导向的正向优化和以能耗和环境性能提升为目标的反向优化的解决思路。林波荣强调,对于绿色建筑,没有包治百病的技术,关键是因地制宜,协同被动技术与主动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与跨专业的整合。

接下来的演讲嘉宾、丹麦JDS建筑师事务所中国运营总监周有为(Yuval Zohar)就“山形建筑——非柏拉图式的关系”(Mountain Architecutre: A Non-platonic Relationship)发表演讲。他称:“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维度的空间来创造有价值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冰冷冷的结构。”周有为以JDS在杭州新天地、深圳希尔顿饭店以及芬兰的设计项目为例,试图证明山形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制式的三维范本所带来的建筑景观的多样性。

下午场第三位演讲嘉宾、伊东丰雄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代表竹內申一(Shinichi Takeuchi)以“探索一种作为活的有机体的建筑”(Seeking Architecture as a Living Organism)为题,介绍了该事务所在新加坡新近竣工的高层办公建筑“CapitaGreen”。鉴于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政策和地处热带的气候条件,伊东丰雄试图以一种新形态的有机建筑恢复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借由垂直绿化创造像生物一样能够呼吸的建筑,从而重现新加坡郁郁葱葱的森林地貌。“CapitaGreen”最突出的特征在于“都市面”和“绿色面”的立面构成,“都市面”利用双层玻璃扩散阳光并提供清晰的视野,“绿色面”则绿树成荫,营造出舒适的视觉效果。位于建筑物顶部的“空中森林”以花瓣状的大型集风器吸入较地面层更为凉爽和新鲜的空气,并输送到各个楼层,从而减少建筑的空调负载。竹內申一表示,绿色建筑在于创造一个生态环境,保证各个物种与人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依存,从而将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变成绿色森林。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荷兰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代表亚洲区总监玛塔·普索(Marta Pozo)女士以“集约化——编织自然与城市”(Intensifications: Weaving Nature and the Urban)为题,阐述了建筑师作为调停者向新的自然迈进的21世纪森林建筑的理念。通过MVRDV在北京的“下一个胡同”项目和韩国首尔的高速路项目,玛塔·普索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筑与自然的集约化,将自然与城市编织在一起,即如何将居住、商业、办公等城市的传统功能与农业、蓄水、制氧整合在一起。MVRDV的实践以改善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体验为目标,探讨了不违背自然规律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研讨会下午场的对谈环节中,周有为、竹內申一、玛塔·普索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式首席总建筑师孙宗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焦舰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6位嘉宾就现有经济形势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执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绿色建筑的教育以及绿色建筑的技术门槛与专业壁垒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陈重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崟等两岸嘉宾分别为此次研讨会致闭幕辞,就此,为期一天的吸碳建筑研讨会在高效有序的气氛中落下帷幕。与会人士一致呼吁,海峡两岸建筑界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推动建筑产业中减碳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推广绿色建筑,为实现永续发展共同努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与会嘉宾所说,“吸碳”这一关键词,远不足以概括此次会议所讨论的内容。吸碳、零碳也好,绿色、生态也罢,再多的词汇无非是欲借传媒之力使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却未必能传达出其完整的内涵。真正的绿色建筑绝非那些以在房子上植树造林为噱头的空中花园,也不仅限于依托昂贵造价与高新技术得以实现的工程力作;看得见的绿色固然赏心悦目,看不见的绿色却是润物细无声;不混淆目的与手段、兼顾建造过程与使用维护、依靠设计智慧本身实现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能从根本上改善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为遏制地球变暖尽全行业之力。□

3 垂直森林,斯特法诺·博埃里(©Drone)

4 台北陶朱隐园,文森特·卡勒博建筑事务所(©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5深圳希尔顿饭店方案,JDS建筑师事务所(©JDS Architects)

6 新加坡CapitaGreen,伊东丰雄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Kai Nakamura)

建筑考古学家、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辞世

建筑考古学家、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于2016年4月17日在京逝世,享年85岁(图1)。杨鸿勋先生生于1931年12月,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前理事长,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1998年起,他发起并主持了“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起草并主导通过了《香山宣言》,推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国际交流。其代表作有《建筑考古论文集》《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宫殿考古通论》等。□

俞孔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6年4月20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公布了第236届213位新增选院士名单,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名列其中(图3)。俞孔坚学术贡献主要包括针对快速城镇化和恶化的生态系统,开创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应用。俞孔坚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其创办的土人设计(Turenscape)以开展广泛的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著名;此外,他还创办了中英双语杂志《景观设计学》。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最为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目前共有约4600位院士及600多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25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及60余位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得主。□

2016AIA住宅建筑设计奖揭晓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日前宣布了2016年住宅建筑设计奖的获胜者。第16届AIA建筑设计奖分为单户/双户家庭特制住宅、多户住宅和特殊住宅3个类别。由Lake|Flato建筑事务所设计的Hog Pen Creek度假别墅(图4)、博林·齐温斯基·稚克松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Independence Pass住宅等5个项目获单户/双户家庭特制住宅奖,由Mithun事务所设计的1180 Fourth Street住宅、由洛肯·奥赫利希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Cloverdale749住宅获多户住宅奖,由威廉·罗恩及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马萨诸塞大学联邦学院、LEO A DALY事务所设计的退伍军人住宅区获特殊住宅奖。□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于2016年4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图6)。联合国项目事务署亚洲司发来贺信,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等出席此次活动并致辞。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是清华大学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挥各自优势,共享研究资源,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设的校级科研机构。第一批共建院系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机械工程系和计算机系。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表示,研究院将在无障碍理论研究、培育无障碍人才、制定无障碍行业标规、促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实施辅助器具研发、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政策项目实施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实践与合作。□

格伦·马库特被任命为普利兹克建筑奖新任主席

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被任命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新任主席(图2)。2016年4月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上,往届评委会主席彼得·帕伦博(Peter Palumbo)宣布了任命消息。格伦·马库特193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以及澳大利亚建筑学会( Australian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会长。1970年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创办建筑事务所,致力于将建筑与所处环境、氛围有机结合。格伦·马库特曾于1992年获得阿尔瓦·阿尔托金奖,于200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新秀奖成立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为年轻建筑师创立了一个国际奖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新秀奖”(RIBA International Emerging Architect Prize)。该奖项将授予由一个建筑机构设计的优秀建筑项目,条件要求在这个建筑项目竣工之时,其设计机构中创始负责人的最大年龄在40岁以下。“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新秀奖”将与莱伯金奖(Lubetkin Prize)的替代奖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RIBA International Prize)先后评审。这两个奖项的评审小组新增成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SOM建筑事务所的前合伙人玛丽莲·泰勒(Marilyn Jordan Taylor)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等。□

2016 A+ 建筑奖获奖结果公布

2016年度 A+ 建筑奖(Architizer A+ Awards,图5)于4月12日公布了获奖结果,4个中国新锐设计师的作品荣获该奖。建筑设计师曹璞凭借作品谦虚旅社,荣获“社区类”大众评审奖和“小型居住类”评委特别奖。MAD事务所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在“建筑细节:木材”类中荣获大众评审奖。建筑营工作室的胡同茶社——曲廊院荣获“改造类”评委特别奖。众建筑的管·白塔寺荣获“文化交流类”大众评审奖。A+Awards是由全球最大的建筑数据库之一Architizer网站主办,华尔街日报、USAToday等国际知名媒体联合举办的设计类奖项。该奖共分设为52个类别,评审包括斯蒂文·霍尔和雷姆 ·库哈斯在内的200多位知名建筑师。□

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在京落成

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图书馆北馆)落成典礼于2016年4月22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侧广场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李文正先生及其夫人李丽梅女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晓萍、力宝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李棕,共同为“李文正馆”揭牌。“李文正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关肇邺先生领衔设计。图书馆“李文正馆”建筑面积15,000m2,计划藏书60万余册,提供800余阅4读座席,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一期、二期、三期建筑连成整体,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图7)。□

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发布

2016年4月18日,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图8)。本届威双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梁井宇,以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与2016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出的“来自前线的报道”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这一主题相契合。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9位参展人和机构组成,分别是: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的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内容涵盖“衣”“食”“住”3个部分,作品分布在中国国家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内。中国馆展览将于2016年5月2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持续至11月27日结束。□

亚洲园林大会暨第六届园冶高峰论坛在南京开幕

2016年4月24日,亚洲园林大会暨第六届园冶高峰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开幕(图10)。本届高峰论坛设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园林教育等10个论坛,由亚洲园林协会、园冶杯国际竞赛组委会、南京林业大学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中国风景园林网、世界园林杂志承办。中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卢耀如院士,住建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等与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曹福亮院士致欢迎词。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法国景观设计师凯瑟琳·摩斯巴赫(Catherine Mosbach)女士、美国景观设计师杰弗里·米勒(Jeffery Miller)先生、新加坡环境局原副局长罗华端、马来西亚景观建筑师学会会长奥斯曼·莫哈末·塔希尔(Osman Mohd Tahir)等出席本届论坛。 □

“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历史与艺术的数字化解读”讲座在京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系列讲座第7讲,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历史与艺术的数字化解读,于2016年4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图12)。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张荣任主讲人,他长期致力于古建筑、石窟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木结构建筑遗存之一,也是现存唯一的唐代殿堂式建筑。讲座通过数字化的勘察手段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木材分制度、结构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文化遗产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围绕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教育等议题举办讲座,理论性与技术性并重。□

第九届世界建筑节在柏林举办

2016年第九届世界建筑节(WAF)将于2016年11月16-18日在德国的柏林竞技场(Arena Berlin)举行。世界建筑节评委会成员包括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奥雷·舍人(Ole Scheeren)和土人设计的俞孔坚教授等。活动分为奖项评选、会议和展览3个部分,拟在各个类别中评选出杰出的建筑。世界建筑节将31个大类的项目分为完成建筑、未来建筑和景观3个部分,所有提交项目均将收录在世界建筑线上数据库(World Building Directory Online Database)中(图14)。□

温德尔·博内特建筑展在上海开幕

“空间对谈:场所精神与建筑的诗学——温德尔·博内特建筑展”日前在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开幕。温德尔·博内特(Wendell Burnette, 图9)1962年生于美国,199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创办了温德尔·博内特建筑事务所,其建筑作品主要关注空间、光线、文脉和社区。他热衷研究建筑的场所特征以及适合当地的建造体系、材料、工艺,乃至其超越建筑本身的无限可能性,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中创造特殊的感官体验,以及如何营造人与景观、环境、社会、自我、时代的对话。该理念使其作品成为了功能与诗意并存的建筑。本次展览将展出温德尔·博内特建筑事务所3个项目的部分图纸,展览持续至5月5日。□

2016年绿色建筑新科技专题沙龙在南京、宁波举办

2016年绿色建筑新科技专题沙龙,于2016年4月8- 9日,分别在南京和宁波举办(图11)。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清动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大学设计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所长袁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工程师宫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石邢,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磊与会并发表演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学当城市建筑师”讲座在沪举办

由未来建筑师协会(AF)主办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学当城市建筑师”讲座于2016年4月28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办(图13)。主讲人为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庄慎。他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及由此产生的认识,探求建筑师在实践中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主要合作设计作品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馆、上海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与接待中心等。□

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更名为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

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日前更名为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2016年,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奖)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由中装新网、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地产分会承办,美国圣地亚哥新建筑与设计学院(NewSchool of Architecture & Design,San Diego)、香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特别支持单位,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担任主席。作品提交截止至2016年9 月15日(图15)。□

One Small Step for Green Building, One Giant Leap for Earth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 Report on 2016 Conference for Carbon-absorbing Building

世界建筑杂志社

2016-04-29

猜你喜欢
建筑师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