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

2016-09-22 07:43张思文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美国外交毛泽东

张思文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毛泽东主席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国家利益出发,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曾两次在不同场合对美国友人表态想要去密西西比河游泳;1970年又邀请斯诺夫妇登天安门城楼。在这背后的意义是毛泽东想通过“新闻媒体战略”向美国社会和美国官方传达友好的态度。分析了美国没有回应的原因:第一是美国国内反共氛围依然浓厚,致使斯诺在美国的影响无法发挥;第二,国际局势决定了中国不能也没有必要以积极、急迫和主动的姿态示好。但,毛泽东的“新闻媒体战略”虽未产生直观的影响,其游密西西比河之梦也未能实现,但却成为了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奠基石。

【关键词】 毛泽东;密西西比河;美国;外交

一、国内外背景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国内外局势均不容乐观。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采取了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当赫鲁晓夫在国内的地位稳定后便将对华政策由援助变为限制。1958年4月,苏联提出共同投资建立使用一座长波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同年7月苏联提出建立苏中联合舰队,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撤回1390位在华援助的苏联专家,1962年11月,又以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时不予支持为由完全停止了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中苏关系危机重重。1963年7月两党会谈标志着中苏两党再无妥协余地。随着中苏论战,中苏关系也于1966年彻底中断,这使得中国外交上孤立无助。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印边境也冲突不断。国内, 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农业歉收,人民怨声载道。中苏关系破裂、中印的冲突不断,国内的发展又不容乐观,中国在外交上急需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而这个时期的美国,麦卡锡运动在美国还余波未平,“反共的美国,60年代和50年代无实质差别”。[1]在美国国内提起共产党、提起社会主义的中国都会使得人心惶惶,新闻报纸和杂志上很难找到关于报道中国的内容,中国在美国的社会舆论和官方支持度也跌倒了历史最低。

毛泽东想要通过“新闻媒体战略”来改变中国在美国的舆论现状,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并改善中美关系。但是美国官方对中国仍采取抵制和封锁的策略,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局势胶着,美国没有要从越南战争中脱身的倾向,这使得中国不能也没有必要以积极、急迫和主动的姿态示好。于是和延安时期一样,毛泽东选择了试着通过美国记者报道中国的发展现状和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友好态度来传递出中国想要与美国交好的橄榄枝,用新闻媒介来向美国官方和美国社会传递交好态度,同时又为自己留有了余地,以逐步缓和中美关系。

二、密西西比河之梦及后续

1、毛泽东同志向美方的内敛表达

在1959年至1970年期间,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都做过一些表达中共友好态度的行为。

1959年3月,应斯特朗的请求毛泽东在武汉市会见了美国记者斯特朗和杜波依斯夫妇,在交谈中说,“如果你们三位不反对的话,我想在密西西比河里游泳。但我想另外三位可能要反对,杜勒斯先生、尼克松先生和艾森豪威尔先生。”还谈到,“我不谈任何政治问题,只在密西西比河里游泳”。[2]

1960年6月,斯诺来北京考察中国,毛泽东会见埃德加·斯诺时同样提到“我仍希望在不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和波达麦河去畅游一番。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我想你不反对,华盛顿就可能会反对”,“我们不谈任何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泳,并且只在河口游游而已”。[3]而斯诺这次来北京的目的就是想要介绍新中国的最新情况给美国人民,以期激发美国人民的“中国热”。他回美国后,与《展望》杂志合作对中国的实地考察进行连续报道,后因美国多方压力,《展望》杂志中断了对斯诺文章的刊登。直至1962年,斯诺将这次对中国的访问整理成的《大河彼岸》一书才得以出版,书中认为,中国虽然还在国内进行反美宣传,但若美国先表态,中国还是有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的。因美国国内的反共氛围,此书发行后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受到更多的是抨击,认为这是对红色中国的宣传。

1964年10月,斯诺来中国,于1965年1月9日晚,斯诺出席毛泽东举行的宴会,以电视采访的形式就中美关系的发展采访了毛泽东。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用了很大的版面刊登了毛泽东和斯诺谈话的照片以显对这次谈话的重视。当时的中国国内对美帝国主义存在普遍的敌视,这个时候在《人民日报》上公开用大版面登毛泽东与美国友人的照片无疑是有一定用意的。在这次谈话中谈及中美关系是否有希望改善时,毛泽东表示:“我看有希望,不过需要时间。中美两国是会接近起来的”。[4]而这次会谈被东京的《朝日新闻》、巴黎的《新直言》、伦敦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罗马的《欧洲报》等媒体刊载,通过这种方式毛泽东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在美国官方得到的反响并不大。

毛泽东1970年10月1日邀请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城楼参观国庆庆祝活动,斯诺是建国后第一位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外国友人,毛泽东和斯诺夫妇在城楼上的照片第二天被登载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很显然这是一场有目的的政治活动。

2、梦想未能实现

分析中美关系没能在中国领导人的“新闻媒体战略”下缓解的原因有:

第一是美国国内反共氛围依然浓厚,致使斯诺在美国的影响无法发挥。1960年斯诺来华回国后,一方面是没有杂志社肯发表斯诺的文章,另一方面是美国官方不重视,斯诺回到美国后通过各种途径才争取到机会去国务卿腊斯克的办公室,想向白宫传达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友好态度,但是这位国务卿先是迟到,来后又是吃早点又是打电话,就匆匆结束了这次谈话,根本没有重视斯诺所讲的内容。直至1962年斯诺的关于这次来华的著作《大河彼岸》才得以出版,但是出版后却遭到很多的抨击,《芝加哥论坛报》认为该书是为共产党中国进行的狡猾而有手段的文字宣传;《纽约时报》否定了部分人对《大河彼岸》肯定的书评,却刊登了对该书的指责性书评;《人类问题》甚至让斯诺在中国问题上闭嘴。在这样的背景下斯诺无法发挥作用,他对中国的客观的认识并没有引起白宫的重视,在社会中也无法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第二,国际局势决定了中国不能也没有必要以积极、急迫和主动的姿态示好,但委婉的中式表达使得美国无法领会中国的意愿。当时美国官方对中国仍采取抵制和封锁的策略,而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局势胶着,美国也没有要从越南战争中脱身的倾向,这使得中共只能示好但不可姿态主动。这样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国甚至是斯诺都并未注意到毛泽东这一行为背后真正的用意,斯诺后来对登天安门城楼事件还做出这样的评价:“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5]

三、结果:梦想未完成,却铺好了中美建交的垫路石

毛泽东的梦想没能在他的“外交暗示”下得以完成,他的“新闻媒体战略”也没有直观的效果,但是在这不久之后,中美关系在此基础上加速解冻。1968年时,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中蒙边境,因珍宝岛两国又兵戎相见;而美国深陷美越战争中无法脱身,国内反战情绪严重,美国自身也岌岌可危,美苏茅盾也不可调和,所以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承诺结束越南战争,改变对外政策。以此为契机,在美国国内反共情绪降低,官方允许《红星照耀中国》再次出版,而中共也在1969年广播中表示中美关系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虽然中美关系的解冻是基于两国的利益而发生的,即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政策,但中美关系解冻是在毛泽东“外交暗示”和斯诺为改善中美关系做了很多争取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些都无疑加速了中美关系的解冻。虽然在游密西西比河梦想背后的示好并未取得直接的结果,斯诺登天安门城楼的事件也并未成功引起美方的重视,但这些却是改善中美关系的奠基石。这些梦想背后反映的是毛泽东心理的变化,而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称得上是建国后中美建交的第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2][3] 谭外元 郭六云编著.斯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

[4] 邓力群主编.毛泽东人际关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 中共中央文献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八七(第五卷)[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美国外交毛泽东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