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介变革到当代艺术的图像回归

2016-09-22 06:08黄俊伟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媒介回归

黄俊伟

摘要:照相术的发明才是媒介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摄影的再现功能消解了传统绘画的叙事功能。艺术创作中如摄影、影像等新媒介的使用,一度使西方具象绘画经历过一段被抛弃冷落的过程。同样也正是因为新媒介的介入,我们也可以看到绘画从经历过冷落阶段以后正以一种新绘画形式走向具象回归,并且表现出多样性。

关键词:新媒介;具象绘画;回归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59-01

进入21世纪,伴随新的技术革命发展的当下,大量的信息和观念的聚集和变化多端,使得21世纪进入一个多元共存的模式,媒介权威被空前夸大的时代。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影像,装置,综合材料以及计算机和多媒体表达出对于传统审美的质疑。由此也表現出这些行进中当代艺术发展的诸多问题,大家对此也褒贬不一,而本文着重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媒介变革而引发的当代具象绘画的状态。

摄影术出诸于世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追溯历史,公元前330年,古希腊的卫里斯多德已发现小孔成像原理。此后西方产生的暗箱一直成为艺术家用于辅助绘画的工具。而照相术的发明才是媒介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摄影的再现功能消解了传统绘画的叙事功能,如同法国画家德拉罗修说;“从今以后绘画已死”。但照相术和平板印刷刚发明之初期,使用机械复制,拼贴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盛行的背后产生的是现代性的强烈冲突和危机—— 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的矛盾。照相术的发现不仅仅是时代进程强有力的推动者,也带来部分人的极大不安。 如19世纪40到60年代,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直接使用镜头去拍摄裸体,加上商业的操作和某些艺术创作者的投机心里,大量裸体拍摄直接成为当时的情色交易图片。这是对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以来就早就建立起来的,对“裸体”这个视觉符号的崇高感的极大颠覆。即便遭到总总质疑,摄影对于艺术进程的推动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事实,即便是安格尔这样在当时极有地位的学院派画家,一方面曾参加上书申请禁止摄影术的运用,另一面却悄悄使用摄影照片作为素材(安格尔的名作《泉》便是依据1856年纳达尔拍摄的照片而描绘),和安格尔一样使用照片作为蓝本的艺术家还有劳特累克,库尔贝等艺术家。摄影和科学的发展,还孕育了印象派这个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流派。印象派的艺术家都着重外光和色彩的表现,诞生了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和尚塞等艺术家。其中德加更是毫不避讳第一个将摄影的非完整构图直接用于绘画的艺术家,他将“摄影如何扩充绘画的表现手段”作为艺术课题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而继印象派之后的点彩派,未来主义也有很强的摄影的影子, 巴拉的《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是未来主义的代表,也是被摄影所影响产生的具象绘画的经典例子,作品记录了一条狗高速奔跑时的动作,这样的构图方式与摄影在暗房中的连续曝光产生的动态影像有直接关系。

照相术随之推动的是电影的产生。电影的叙述方式也对绘画产生了影响。上世纪60年代,也是大众文化波普盛行的年代。电影从曾经默片时期的单构图,静态构图,完整封闭式的构图转型为一种更为开放式的构图方式。虽然这些新的媒介刚出现时都借鉴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每个媒材有自己的特点和新的媒材带来新的可能性,人们逐渐认识到电影不只是像绘画一样表现纵深的人物调度,还能有纵深的和横向的调度。摄影师在拍摄时,不再只注意镜头起和落时的完整与心理均衡,并开始注意身体和镜头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关系。如电影《简·爱》,女主角简爱在室外画画,她被安排坐在镜头的右上角,男主角站在画面右下角,他的狗也随着主人的入场卧在右下角,构成一个三者向心的视觉,构图上非常均衡。随着男主角慢慢走到简爱的右边,镜头开始微微抬起,狗也随着镜头的调动走入画面左边,让画面维持了一个平衡。这样的构筑方式,同时还需要借助观众对画外音的脑补和联想来完成。绘画中也因这种电影拍摄媒介的变革而影响到了画面的构筑,使得画面中的纵深调度关系得到了扩展。如美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艾瑞克·费舍尔的具象绘画作品《公园奇怪的角落》,画面就是使用电影剪辑的方式构图,在前景中修草坪的人物的头部被刻意剪去半截。

从照相术到电影,“镜子说”、“色彩论”、“透视法”到视网膜的交错。科技和消费产品来传达思想,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反对传统艺术形态的,西方具象绘画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很明显的被抛弃冷落的过程(虽然中国具象绘画从未真正间断过)而在架上绘画(虽然“架上绘画”词义本身有争议,但这里指所有挂在墙上,并以传统观看作品方式为主的作品)进程中,西方经过抽表,极简,观念。绘画从1910开始倾向于放弃形象走向抽象,但不管是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强调的精神性抽象还是后来格林伯格在一个可证实的基础上建立的“前卫艺术“的理论,本质上都包含的精英化特征和形式上的冷漠,空洞,都隐含了后来抽象艺术的没落。在加上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和1936年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提出都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盛行。促使60年代波普成为第一个具象对抽象的有力回击。 随后是70年代末的德国新表现,出现了里希特,西格马波尔克和基彭博格这样一部分艺术家。

进入21世纪以后,绘画的回归这个话题越发频繁的拿出来探讨。2005年,以尼奥·劳赫为代表的新莱比锡画派在国际艺坛的迅速崛起。具象绘画的回归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国际上的超级画廊高古轩在2012年推出中国艺术家曾凡志个展,2014年高古轩伦敦画廊举办萨维尔个展,2015年,拉里·高古轩又联合杰弗里·戴奇举行了《非现实主义》展览,展出具象绘画艺术家大卫·萨利和约翰·柯林等作品。从总总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绘画正以一种新绘画形式走向具象回归. 而这其中因为各个艺术家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新的具象艺术的多元性。

图片信息的应用使得回归后的绘画比起传统具象绘画更具当代性,因摄影和新技术的产生一度使得具象绘画被怀疑被冷落的时代已过去。这些具有“当代性”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自然主义绘画的影子,同时也具有观念性的表达。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技法和传统因素已然成为表达的工具而非目的。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三联书店,1999年。

[2](美)盖特雷恩著,王滢译:《认知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

猜你喜欢
新媒介回归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