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

2016-09-23 05:27张金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张金武

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咸宁 43700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

张金武

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咸宁43700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抑制率及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5);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D63、CD62P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A、AD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值得临床重视。

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导致患者患者出现语言、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临床中,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是血小板活化分子重要标志物,CD63、CD62P表达水平越高表示机体血小板活化程度越高[2]。既往研究显示[3],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及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分析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01—2014-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1)发病时间在72 h内;(2)首次发病,均为左侧半球受累;(3)入组前未接受过抗血小板、降纤、溶栓、抗凝等治疗。排除标准:(1)既往有多发性硬化、脑炎、脑外伤、脑瘤、脑出血等脑部疾病史者;(2)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3)存在恶性肿瘤以及精神、智力或认知功能障碍者;(4)意识不清楚者;(5)短暂性脑缺血者;(6)有脑出血、出血倾向及病情逐渐加重者;(7)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治疗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并给予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治疗,颅内压较高者酌情给予20%甘露醇。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160~300 g,根据病情进行调整,而后剂量可控制在75~150 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1次/d,75 mg/次。2组均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抑制率及CD63、CD62P表达水平,治疗效果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5],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89%;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49%;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以内或死亡。于入院时及治疗1周、2周后分别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CD63、CD62P表达水平,采用美国Haemoscope公司生产的GE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根据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

2 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同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32组CD63、CD62P表达水平比较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CD63、CD62P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2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AA、AD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2组CD63、CD62P表达水平比较

表5 2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s,%)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从而诱发缺血性坏死,并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且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在病情进展过程中由于脑组织细胞水肿、细胞凋亡、氧自由基含量升高、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钙超载等均会对局部脑组织造成二次损害等伤害,从而加重了病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能致残甚至致死[6]。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要及时给予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改善脑局部血液循环、血小板活化及血液聚集状态,减轻脑细胞水肿和血黏度等治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5),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单用,与姜楠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主要作用为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了血栓形成。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膜血栓素的合成与分泌,使得前列腺素与血栓素比值增加,血栓素是血小板聚集的主要诱导剂,而阿司匹林可抑制丝氨酸乙酰化的活性,使得花生四烯酸无法大量转化为血栓素,从而有效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花生四烯酸的产物前列环素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8]。同时,阿司匹林还具有抑制生长因子、炎症反应、氧化自由基等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体内微环境,抑制了急性脑梗死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氯吡格雷为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为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起到抗血小板治疗作用,同时还具有维持易损斑块稳定性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9]。

现已证实[10],脑梗死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表现为聚集、黏附、变形以及释放大量血小板因子,其中CD63可能参与了血小板功能活性功能信号传递,CD62P为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重要成员,介导启动血小板黏附。赵真等[11]的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D63、CD62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血清CD63、CD62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血清CD63、CD62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血清CD63、CD62P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中,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AA、ADP均高于对照组(P<0.05),CD63、CD62P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其抗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活化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用。其作用机制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通过协同作用机制增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值得临床重视。

[1]刘东涛,贾伟华,周立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46):74-75.

[2]Song L,Yan HB,Hu DY,et al.Pre-hospital care-seek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bsequent quality of care in Beijing infarction an subsequent quality care in Beijing[J].Chin Med J(Engl),2010,123(6):664-669.

[3]牛少辉,张丽华,简立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2):151-15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Lominadze D,Tyagi N,Sen U,et al.Homocysteine alters cerebral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and causes remodeling by antagonizing GABA-A receptor[J].Mol Cell Biochem,2012,371(12):89-96.

[7]姜楠,翟正平,孙军山,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106-107.

[8]王宝,李玉骞,高波,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用药方法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59-60.

[9]尤克,季巍伟,胡旻雷,等.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6):520-521.

[10]范道丰,郑瑞锋,胡小红,等.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的影响及急性期疗效评估[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10):627-630.

[11]赵真,包正军,徐宏伟,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12,29(2):117-120.

(收稿2015-08-13)

R743.33

A

1673-5110(2016)18-0027-03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