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6-09-23 05:27张兴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缺血阳性率

张兴强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放射科 恩施 445000



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张兴强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放射科恩施445000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ICVT)现已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来说,是引起其致残的首要原因。有研究报道[1],AIC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目前的医学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CT及血管检查一直是AICVT诊断的重要手段,我院近年来通过应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血管成像(CTA)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以研究探讨CIPI和CTA临床应用在AICVT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21例,脑梗死(CI)56例,其中TIA组男8例,女13例;年龄58~74岁,平均(65.4±5.2)岁;急性发作到检查时间0.5~5 h,平均(2.1±0.4)h。CI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57~73岁,平均(65.6±4.6)岁;急性发作到检查时间1~4 h,平均(2.3±0.2)h。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AICVT的诊断标准,伴脑卒中发作时临床症状、体征;(2)急性发作6 h内进行检查;(3)首次CT与随访CT检查间隔1~8 d;(4)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1)颅内出血患者;(2)曾经支架介入治疗患者;(3)严重的精神病史,不能配合治疗者;(4)检查图像因伪影等原因影响结果判断者;(5)严重的全身慢性疾病,肝、肾、心功能不全者。

1.4检查方法经由德国生产的SIEMENS Definition AS 20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平扫并行CIPI检查,自听眦线开始,平扫层厚设5 mm,扫描视野为23 cm,管电压及管电流分别为120 kV、250 mA。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40 mL,注射速度4.0 mL/min,并同步动态扫描。选取脑内感兴趣区以及健侧相应区做测量观察,对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峰值时间(TTP)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详细记录[2]。经CTPI检查结束10 min后,再次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80 mL并等渗盐水40 mL,行CTA检查。通过螺旋扫描,覆盖主动脉弓直至颅顶的范围,当靶血管内的对比剂到达150 HU时进行Smart预扫描,对病变血管部位以及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有效判断。

1.5观察指标分析2组患者的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血管狭窄发生率以及CTPI阳性率与血管狭窄关系。

2 结果

2.1CTPI参数比较CTPI检查结果表明,CI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6.741),TTP和MTT则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6.553);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t=7.016),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t=1.361)。见表1。

表1 2组 CTPI参数比较

注:与CI组比较,*P<0.05;与TIA组比较,ΔP<0.05

2.2CTPI阳性率与血管狭窄关系CTA检查发现,77例患者中51例发生和临床症状有关的血管狭窄,其中包括CI组53例,TIA组10例,血管狭窄发生率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PI阳性率与CTA责任血管狭窄关系比较 (n)

3 讨论

AICVD的早期诊断对其合理有效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而影像学检查对AICV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多应用血管检查的手段对AICVD进行判断,DSA、CTA、MRA等是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对发现并定位发生病变的颅内外大血管,为临床病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明确依据[3]。 DSA是临床血管狭窄检查的金标准[4],但其在检查中极易引发急性或亚急性期栓塞的二次出血,具有创伤性,且检查需要的费用较高,现并不在临床普及应用;MRA能明确的显示头颈部位的大血管,但血管走形、伪影、血流速度等均会对其产生影响,血管狭窄后产生的湍流等也会使血管评估增高。CDUS以及TCD简便、快捷,并具有重复操作性,但均需医师的经验手法,不能多血管图像进行完整显示,易产生误诊、漏诊。随着CT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为明确脑血流和脑代谢等提供了新方法,其准确性高、成本低、易操作,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我院通过应用CTPI及CTA并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以研究分析其在老年AICVD中的应用价值。

老年AICVD患者的早期病变即可出现局部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随着病变的发展,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不断加重,当病情发展至脑梗死时,形态学才会发生改变,此时经由CT、MRI检查才可发现病灶[5]。CTPI检查参数变化能在脑组织部位的血流速度改变,局部微血管还未发生无代偿性扩张时对脑梗死前期进行定量评估,及时发现灌注异常部位,并对可逆和不可逆的缺血组织进行区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CI组患者的CBV、CBF、TTP、MTT均较健侧有明显改变(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TTP延长是因侧支循环或是血流变缓产生的;MTT延长则说明脑组织灌注压下降、灌注储备损害;而CBV、CBF对脑梗塞的危险性和缺血损害程度有高敏感性,综合分析灌注参数变化能对脑组织的早期缺血以及梗死做出鉴别,为临床提供客观、有效的血流动力学参考,对AICVD的临床诊断、治疗意义重大[7]。

有大量研究说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及闭塞是AICVD的重要原因,外动脉处的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掉落引起的血管时间能致使缺血性卒中出现,严重的颅部血管狭窄也能够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发生急性的脑缺血甚至梗死[8]。研究表明,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的患者(P<0.05),这是因为CTA检查能提供明确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狭窄处管腔直径和斑块性质等,为医师建立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CTPI联合CTA为AICV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详细的影像依据,有利于对AICVD进行全方面评估,以建立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1]熊家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颈、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6):32-34.

[2]王松海.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10):2 857-2 858.

[3]周桂龙,姚立正,钟建国,等.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138-240.

[4]Murphy BD,Fox AJ,Lee DH,et al,Identification of penumbra and infarc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derived blood flow and blood volume measurements [J].Stroke,2006,37(7):1 771-1 777.

[5]张巍,胡平英,高培毅.CT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576-577.

[6]王长河.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7):69-71.

[7]姬卫东,方岩,王遂山.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CT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造影表现与临床关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13(3):382-385.

[8]林丽红,段凯,胡毅,等.64层螺旋 CT 头颈 CTA联合脑 CTP 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9):1 485-1 488.

(收稿2015-09-15)

R743

B

1673-5110(2016)18-0092-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缺血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