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结构与惯习: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

2016-09-23 03:07
高教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行动者场域学术

陈 磊



关系、结构与惯习: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

陈磊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全景化和动态性的实践体系,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机制。学术失范首先反映了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错位关系,学术场域中的各种结构性压力是造成学术失范的重要力量,学术行动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的斗争中形成了失衡的学术实践的惯习,进而促成了学术失范的实现。为防范学术失范,就要缓和社会世界对于学术场域的冲击,营造有利于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而学术行动者则要担负起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重任。

学术失范;场域理论;关系;结构;惯习

近期,出版商Springer宣布撤销64篇发表在旗下期刊的论文[1],多名我国学者的论文牵涉其中;北京某学者不正当公开发表了共同的研究成果[2],等等。这些看似偶然性的事件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学术道德与规范的讨论。学术共同体的底线屡次被打破,学术越轨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的、更广范围的学术失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为弘扬学术正气,防治学术失范,学术界及管理部门多种措施并举,一方面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以期矫正学术界日益严重的不正之风,避免学术场域出现严重的失范态势,维护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文从场域理论的视角来诠释学术失范,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全景化和动态性的实践体系,分析其产生的宏观背景、结构动力和主体因素,希望能为阐释和防治学术失范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

一、学术失范的场域理论意涵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场域”、“资本”和“惯习”三大概念,为诠释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更为动力学和建构性的理论框架。在布尔迪厄看来,场域理论研究要从(位置)关系、结构和惯习入手,适用到学术场域,就是要关注:存在失范的学术场域处于权力场域的哪个位置,即学术场域与其他社会场域关系如何?失范的学术场域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在失范的学术场域中,行动者如何通过塑造惯习来适应?“关系”、“结构”和“惯习”是如何影响到学术场域的逻辑和规则,进而引起学术失范的?

学术场域作为社会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场域一样,为浸淫其中的行动者提供了一个竞争和合谋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行动者根据场域的逻辑和规则,策略性地利用自身的符号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与他人竞争,以期取得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塑造自身的惯习来为参与场域竞争而培养“游戏的感觉”;然而,利益诉求的行动者并不是一味的争夺,他们也会为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合谋——这就是场域运作的逻辑。但是学术场域具有独特的实践逻辑和规则,以学术声誉为主的符号资本是场域斗争的关键,这就使得学术场域的实践和行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场域,因而行动者在进行场域斗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被打上了学术场域的烙印。

个体偶发性学术越轨行为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学术失范,因为它仅仅代表学术场域中的个别行动者的“越轨”行动,但是其却会导致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学术失范:行动者的越轨行为已经成为场域实践的基本形式,这一方面表现为学术场域运行逻辑和规则体系的扭曲,学术声誉已经不再成为纯粹的符号资本;另一方面,行动者策略性地塑造了“失范”的“游戏的感觉”来实现场域竞争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其与场域逻辑和规则的互动在扭曲地进行着,从而加剧了学术场域的失范行动。

二、关系、结构与惯习: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

学术失范是学术场域的一种扭曲的结构性变迁,这意味着维护学术场域运行的基本逻辑规则体系被打破,原有状态下的结构性力量已经无法发挥原有的规制力,导致场域既存规则和机制的迅速边缘化,“失范”的力量迅速成长起来,并壮大为学术场域的结构性压力,最终影响了行动者惯习的塑造;学术失范也意味着学术场域的主体性迷失,学术实践的行动者在结构性压力之下适应并形成对于学术“游戏的感觉”,随着学术场域逻辑与规则的嬗变,行动者的惯习逐渐适应性地重塑,主体性逐渐迷失于场域变迁的动荡之中,学术实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越来越受到社会世界的挑战。

学术失范是学术场域与行动者互动建构的结果,结构性压力和行动者自身并不能单方面导致场域既有逻辑体系的崩溃,两者的冲突与合谋在场域中时时刻刻存在,惯习作为沟通结构与主体性的重要纽带促成了两者的互动建构,最终改变了场域既有逻辑和规则体系——从学术场域的既有逻辑被早期“越轨”行为挑战,到场域变迁的结构性压力逐渐重构,继而形成束缚学术实践的新的张力结构;从学术行动者的尝试性“背叛”受到学术场域的挞伐到面对学术失范的绝大多数沉默——学术失范最终演化为学术场域的现实秩序。

(一)关系错位:社会世界对学术场域的冲击

学术场域是社会世界的重要组成,就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场域一样,由于很难确定场域效应消失的边界,所以场域视野中的社会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对于学术失范而言,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出学术活动本身,而借助场域理论能够剖析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到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互动进而造成了学术失范的场域现实。布尔迪厄指出场域理论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应该是相对场域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关系。在研究学术实践时,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视域仅仅局限在学术场域,尤其是面对“学术失范”的社会系统性挑战,更不能偏于社会世界的一隅,忽略社会场域的繁复,而不去关注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各种关系。

学术场域是以生产、传播和存储知识为主要社会实践的,这是学术场域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源泉,知识不仅仅是学术场域的主要产品,同样也是学术场域的主要消费品,高度的“自给自足”使得学术场域自主性很强,尤其是在以“是非逻辑”为基础的科学场域。在早期学术场域,知识探索完全是由学术先驱的“闲情逸致”驱动,生产、传播和存储知识的“工艺”和“设备”也仅仅是学术智者的私有财产,对知识的高度控制是学术实践者的排他性权利,高度自主化使得学术实践很少受到社会世界的干涉。随着学术场域的分化,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知识探索也日益专业化,原先的小作坊式的知识生成方式被大规模合作化的知识生成系统所取代,知识创新从闲情逸致转变为职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些条件已经远远超出学术场域的供给能力,学术实践对资本的需求不得不求助于外部力量的介入。

由于学术场域知识输出的深刻影响,盘踞在社会世界的各种力量开始侵袭学术场域,试图建立起自身的势力影响范围。外部力量的入侵挑战着学术场域的逻辑和规则,深刻地影响着学术实践,导致学术场域的自主性减弱,成为学术失范的重要诱因。以创新知识为主要实践的学术场域是建立在对知识控制的崇拜的基础之上的,场域中拥有符号资本的行动者也就是学术权威往往主导着对知识的控制权,由于学术场域的分化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知识创新方式和工具的变革,对知识的控制越来越延伸到知识创新的上游(见图1),学术权威对知识传统式的单纯控制已经不再可能,来自社会世界的外部力量因为拥有对创新知识所必须的环境和资源的控制权而拥有了操控知识探索的发言权。伴随着知识控制传统的变革,学术场域的运行逻辑逐渐被社会世界如政治、经济等权力场域所侵蚀,学术失范在学术实践者强烈抵制外界干预的行动下仍然发生了[3]。

图1 知识创新过程变革

学术场域被社会世界侵蚀,学术场域的“是非”逻辑被社会场域的“敌我矛盾”所折服,学术场域符号资本所代表的知识控制力逐渐让位于社会世界权力场域的资源分配权,学术场域与社会场域的严重错位导致学术失范的普遍性危机。在失范的学术场域,社会场域的规则横行,威胁着学术场域的生存。政治场域将自身崇尚的权力原则强加到学术实践中,导致学术场域不再坚持真理至上的原则而趋炎附势,正如我国学界广为批判的高校行政化、“仕而优则学”现象等,正是学术场域被政治权力场域侵犯的表现。学术场域崇尚经济场域的利润原则,会导致学术场域不再以客观公正之眼看待学术创新而去追名逐利,“学术资本主义”[4]泛滥,学术失范就不可避免。

(二)结构异化:学术失范的压力来源

社会世界对学术场域的冲击使得学术失范成为可能,然而这种扭曲的社会形态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术实践和行动者本身,通过学术场域的结构性力量来施加影响是其发生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也就是场域理论要关注的第二个层面——研究学术场域中的种种结构以及其对学术实践的制约作用。布尔迪厄认为:“当起源于社会结构的心智结构与人们所处社会世界的场域结构相协调时,才会无意识促进作用于其上并且再生产的支配性霸权。”[5]因此,研究学术失范时,对于学术场域中的结构的关注是必要的。

持有技术专家治国论诱因观点的学者从宏观社会场域的角度展示了学术实践不得不承受的结构压力。“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的传播,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6]也有学者认为学术共同体与学术失范存在互动,一方面“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弥漫于学术界,严重地削弱了知识分子及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7],另一方面通过学术共同体建设亦可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对于我国的学术体制,有学者指出:“我国单位制度对学术机制的作用具有潜在独特影响,构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单位制度型学术,表现为单位与学术既结合又分离的特征。”[8]这种传统的单位制度存在一种庇护主义的关系系统,对于维护学术诚信存在某种不利的影响。阎光才教授研究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工作流动程度后指出,教师对组织的依赖性高于共同体,而对政府的依赖性高于组织。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超强政府、强组织、弱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态①。

无论是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学术共同体,还是单位制度,都是学术实践的外在结构压力,这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世界的压力来源,而学术场域仍然存在特殊的结构类型来规制学术实践和学术行动者。垄断知识的大学[9]是学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存在于大学的结构性力量对学术失范有重要的影响(见图2)。

图2 学术场域结构类型(高等学校)[10]

结构性力量如何造成处于学术场域中的学术行动者和学术实践的压力进而造成学术失范呢?学术场域的结构体现了学术资本的位置关系,处于底层的学术行动者鲜有同处于上层的学术领袖一样的学术资本,但却有同上层学术领导者一样的学术雄心。初入学术场域的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学术地位只能将努力付诸于学术实践,他们不得不同学术领袖争夺学术资本,不得不同学术场域的既有规则斗争。当这些努力归于失败,而学术新人又不甘心之时,导向学术失范的学术越轨行为便有可能发生。如果缺乏对年轻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却又沿用落后苛刻的制度和手段来评价他们,很容易导致学术实践的失范,如为晋升职称而不得不发表论文,为发表论文而不得不抄袭或篡改数据等种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都与学术环境和制度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惯习失衡:行动者学术竞争实践的策略选择

学术场域与社会场域的关系失衡,破坏了学术场域生存的逻辑和规则,学术实践不得不受制于场域中的结构性压力,学术失范的场域动力机制形成了。然而,如果没有学术场域中的行动者——包括学术实践者在内所有的学术利益攸关者——的共谋,学术失范也仅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场域理论解析学术失范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分析学术场域中行动者如何实现学术实践的越轨,进而造成学术失范的事实。从布尔迪厄的视角来看,学术场域无疑为身处其中的行动者提供了一个斗争的舞台,学术利益攸关者,根据自身的资本类型和数量进行投资,运用习得的惯习(“游戏的感觉”)策略性地竞争与共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学术场域的斗争存在于学术实践发展的各个阶段,其造成的学术越轨行为则伴随着学术实践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尤其是在学术实践工业化阶段,围绕学术实践的各方利益诉求更是明目张胆,学术越轨行为愈演愈烈,学术场域笼罩在学术失范的阴霾之下。在早期的学术场域中,除了学术实践者外,鲜有其他行动者涉猎学术实践,那时学术实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甚微,反过来,社会世界也很少去干涉学术实践,学术场域中的学术行动者能够按照自由意志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活动。伴随着学术实践群体的扩大,学术场域中出现了学术行会制度和学术交流制度,比如社团、期刊、研讨等,这些结构性力量开始限制学术行动者的自由意志和学术利益,学术场域的斗争开始激化。

那些学术场域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拥有着学术场域象征资本的控制权,掌握着学术活动的话语权,担任学术团队的负责人和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他们早已熟悉学术“游戏的感觉”,并且愿做学术场域既定准则的卫道士;而那些学术场域的新人初来乍到,不仅没有丰厚的象征资本,更不熟悉学术场域的游戏规则,在学术努力的希望归于破灭之后,自然开始反抗学术场域的既存规则和学术权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哲学家迪奥关于“失范”的正面意义的强调倒是值得思考的[11]),而最初的学术越轨行为往往成为无奈的选择,当获得的利益大于自身的各种资本消耗时,学术行动者便会在学术惯习的引导下进行策略性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术越轨行为如果得不到矫正,学术场域的失范行为便会蔓延开来,进而反过来形塑学术行动者的学术惯习。学术失范对于新手来说是在没有可能出现学术变革情况下的折中之举,而对于学术寡头来说,这种选择意味着学术场域既定规则的限制作用不再遭到反抗,虽然面临着学术失范的挑战,但是学术场域的逻辑体系和代言人的合法性得到强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学术场域中的斗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对于学术寡头来说,维护既定规则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学术发展,其积累的符号资本已经与学术场域的逻辑体系化而为一,维护场域规则的诉求显然掩盖了自我利益的追逐行为,并且为后者提供了合法化外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术新人的利益诉求则显得更加单纯。在反抗场域规则和学术霸权的斗争失败之后,处于学术结构底层的行动者不得不屈从于既有结构的限制,尝试以学术越轨行为来实现自我利益成为一条捷径,学术失范便无法避免了。

知识生产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学术实践的利益攸关群体不再局限于学术实践者,拥有知识探索话语权的资助者和管理者开始成为学术场域的行动者群体——他们的介入影响了学术实践的格局,原本学术实践者之间的斗争更加复杂化,加速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学术竞争。资助者作为影响现代学术活动的重要力量介入学术活动增加了行动者学术失范的可能。由于学术活动的资助者并不像学术实践者一样利益诉求往往局限于学术场域(即使有越界,也往往与学术实践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利益往往着眼于学术场域之外,因此,他们对于学术活动的干预更多的带入了其他场域的逻辑,来自外部场域的“游戏的感觉”成为这些外来者行动的指南。来自于经济场域的资助者更多关注经济效益,他们希望学术活动能够实现有效的投入产出比,对学术活动的资助、时间及成果要求苛刻,当学术实践者因无法按期完成合同约定时不得不铤而走险,如伪造篡改数据、扩大或缩小产品某些作用、侵犯知识产权等。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资助者为学者提供资助,要求学者出具隐藏部分信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研究报告,如药品商要求学者隐藏药品副作用、扩大或虚假宣传药品使用范围等。即使是来自官方的资助往往也会对资助项目提出各种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时间、成果和经费的使用上,资助者更希望立竿见影。地方资助项目作为领导人的政绩工程,是具有政治雄心的领导人的升迁筹码,部分学术投机者因此有了可趁之机,为攫取资助经费而采取各种失范手段。学术组织领导人大部分是学者出身,随着管理的学术群体的增大而直接从事学术实践的可能越来越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学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更像地方领导人,他们是学术场域中的“政治家”,所领导的学术机构的成果便是他们的“政绩”。学术组织领导人寄希望于学者群体的学术突破,也给学术实践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之一。

学术实践的资助者和管理者是学术生产工业化和规模化进程中介入学术场域的重要力量,打破了以学术符号资本为主构建的传统学术结构,也为学术场域的斗争增添了新的类型。学术失范不再仅仅是学术实践者斗争失败的选择,也成为学术实践者应对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反常手段。在现代学术场域中,资助者和管理者不约而同卷入学术实践的斗争之中,尽管他们并不像学术实践者直接面对学术生产第一线,但是却基于自身的各种资本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这些都演变为学术实践者的斗争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失范的蔓延。学术失范是学术场域中不仅仅包括学术实践者,也包括学术资助者和管理者等在内的利益攸关者过度斗争的必然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场域理论的视野下,学术失范的诱因可以被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社会世界对学术场域的冲击,这与其他学者分析宏观社会变革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有某种程度上的呼应;第二个层次主要从中观角度分析学术场域的结构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很多学者也是从同样的角度对学术失范进行分析,正如有学者对学术失范的制度分析[12];至于第三个层次,学者也注意到学术行动者在学术失范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学者们大多从道德、人性缺点、个人价值观以及法律意识角度出发来分析学术失范[13]。而本文主要从场域斗争的角度将学术行动者置于一个错综复杂的斗争舞台,学术行动者基于自身的资本类型和数量与已经在场域斗争中习得的惯习策略性地进行斗争,这也可以认为是学术行动者的博弈行为[14]和理性选择[15]。

三、学术失范的防范机制

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关系错位,导致学术场域的逻辑规则被侵蚀,场域内外的种种结构演变成为学术实践和学术行动者的压力来源,学术实践者、资助者和管理者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同台竞争的过程中塑造了各自失衡的惯习来应对场域激烈的竞争,学术场域中围绕学术实践的利益斗争更加激烈,而这一切的加剧将最终导致学术场域学术失范的蔓延。

学术失范是社会世界、学术场域和行动者非正常互动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防范学术失范呢?首先,要厘清并维持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适恰关系,保持学术场域的自主性与限制性,使得学术场域的逻辑规则发挥作用,社会世界不应过多的干预学术场域的实践,更不应该将社会世界的逻辑规则强加到学术场域,如在我国的实践中,则要求重新审视和塑造良好的政产学研关系。从学术场域的内外结构入手来防范学术失范,就需要重新审视学术场域内外的结构性力量,营造有利于学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等来释放学术场域结构的压力,如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和职称晋升机制。作为学术实践的主体——学术行动者(包括学术实践者、资助者和管理者)在防范学术失范中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他们不仅要通过学术创新推动学术发展,更是实现以上两点的主要着力点。在学术实践中,学术行动者要主动维护学术场域的逻辑和规则,自觉抵制社会世界的冲击,积极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场域斗争中,学术行动者不能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略整个学术场域的健康运行,要协调好个人追求与学术场域整体的发展。

四、小结

学术失范给学术场域的实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成因不能仅仅从环境、制度或主体某个孤立的视角独立去解读,而是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地分析。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可以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全景化和动态性的实践体系,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机制。学术失范首先反映了学术场域与社会世界的错位关系,学术场域中的各种结构性压力是造成学术失范的重要力量,学术行动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的斗争中形成了失衡的学术实践的惯习,进而促成了学术失范的实现。为防范学术失范,就要缓和社会世界对于学术场域的冲击,营造有利于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而学术行动者则要担负起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重任。

注释:

①此观点是阎光才教授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520学术报告”发表的《我国学术等级系统的结构性特征》中提出的。

[1] Alison McCook.64 more papers retracted for fake reviews,this time from Springer journals.[EB/OL].(2015-8-17)[2015-10-17].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5/08/17/64-more-papers-retracted-for-fake-reviews-this-time-from-springer-journals/#more-31295.

[2] 倪思洁,甘晓,李瑜.清华北大论文抢发风波:两校疑认定该事件“违反学术规范”[EB/OL].(2015-09-18) [2015-10-1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9/327215.shtm.

[3] 阎光才.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0-16.

[4] [美]斯劳特,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磊.行动的主体是结构:布尔迪厄视野中的法国高等教育结构[J].煤炭高等教育,2011(9):20-24.

[6] 蔡海榕,杨廷忠.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95-100.

[7] 詹先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J].江苏高教,2009(3):13-16.

[8] 杨林.单位制度、学术社团与学术失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7-20.

[9]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2.

[10] 阎光才,张银霞.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121-134.

[11]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

[12] 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3][15] 万聪.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4] 张广兵.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博弈论解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41-44.

(责任编辑刘第红)

2015-11-04

陈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场间游离: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惯习的形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TYB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行动者场域学术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