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网络构建

2016-09-24 05:50孟鸽肖铭
福建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旧城叙事学厦门

孟鸽 肖铭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厦门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网络构建

孟鸽肖铭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为营平旧城空间的历史文化寻找更合理的存在与延续方式,立足空间叙事学理论,完成对营平旧城空间的文化认知与解读,并结合城市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探讨该片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网络构建。

叙事;旧城空间;历史文化

0 引言

旧城区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起源,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形成,并在时间的作用下沉积了厚重的历史,构成了城市特有的环境与人文风貌,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起伏,旧城空间在不断的扩展及功能结构的叠加中呈现出混杂而拥挤的景象,当人们在用智慧极大可能地利用与扩展自己的居住空间时,公共空间已然成为奢侈品。而公共空间,除了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活动场所,更是复杂城市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公共空间的营造是旧城更新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旧城空间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功能主义至尚的城市发展理论下,即有空间设计方法体系,总体而言普遍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旧城区正在被一些无记忆、均质化,无特色的空间所侵蚀,城市面貌日近趋同、千篇一律。本文选取了厦门旧城区中最具代表性的营平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用叙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厦门的旧城空间,借助事件了解城市的历史记忆,找出老厦门旧城空间最本质的特色要素及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并以此作为旧城公共空间点的选择,将相关的事件作为公共空间营造的主题,从而构建出一个符合厦门城市文脉的公共空间网络。

1 叙事学理论的跨学科发展

1.1关于叙事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1]。叙事的形式不拘泥于文学小说,它被人类本能地应用于历史、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叙事的本身带有时间维度的久远性,而叙事的过程又表达了空间维度的广延性,它被时间所记载同时又借助空间来呈现,成为人类了解历史与创造历史的最根本形式,以至于叙事被纳入正式的研究视野并活跃在不同的领域。

1.2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叙事学的理论于20世纪诞生于法国,早期出现在文学及历史学领域,过多地重视叙事的时间维度,直至20世纪末期,叙事学有了空间化的转型,空间叙事学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时空二重性,将空间本身作为叙事的主体,研究叙事主体的特征和形态以及其对参与者带来的体验与感知。空间叙事学理论出现后,随着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与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城市地理学在思想与方法上融合,形成了侧重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空间叙事方法,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加丰富了城市空间及城市形态研究的素材与资料[2]。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借助空间叙事学的理论思想来指导各类城市空间的设计,将之作为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超越历史,是后现代的共同特征,它提供了一个包容、开放的视界,即强调历史文脉对意义生成的规定性作用,同时也给读者以重新阐释的自由[3]。这样一个建立在语言哲学上的立论观点,像是对旧城区的一种文化关怀,对旧城空间文化内涵的理解提供更多的方面和方式。

1.3叙事学理论与空间设计理论的联系应用

叙事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及其在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叙事学本身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与城市规划领域中的空间设计理论建立联系。在《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一书中,罗杰·特兰西克关于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了三种理论,即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其中关于连接理论:“源于连接不同因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设计师用连接理论试图组织一个联系系统或网络,来创造一个空间组织的结构,将重点置于系统而非图底理论的那种空间图示[4]。”将连接作为城市的一种凝聚力,通过连接城市的各个部分来创造一个系统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城市有机体。基于此,本文认为,以叙事理论引导的旧城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依据叙事要素的分布以及旧城区现状的空间形态,先行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织网络架构,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等非物质要素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连续、系统且有层次的叙事空间,以表达城市的文化主题。

2 叙事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营造与网络构建

2.1营平片区简介

营平片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西南海滨(图1),是三百多年前,郑成功部将洪旭安营扎寨于此,因安营在平地上,故始称“营平”。明朝洪武年间,倭寇侵犯厦门海域,政府为了加强防卫而构筑厦门城,“厦门”因此得名,当时岛民和驻兵都集中在鹭江与筼筜港交汇的缓坡陆地上,即现在营平辖区的平原地带。之后,随着漳州和泉州大量人口的不断涌入,厦门聚集了人气。明朝中叶,私人海上贸易开始并迅速发展,在航运贸易的刺激下造船业随之兴盛。到了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师厦门,为筹集军饷,鼓励通商,经济利益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厦门的城市发展,届时,沿着鹭江从浮屿到水仙宫(现鹭江道上大同路以南)一带,嘉禾广袤,码头毗连,鱼虾满港,舟楫穿梭,逐渐繁衍成城市。所以,营平片区是厦门港口城市的发祥地,是厦门对外交流、开放最早的地方。六百多年来,许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或烟消、或存留、或改变,它们都有一段值得记取的故事。与此同时,营平片区也存在着厦门老城区所共有的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城市问题。营平凭借着优越的地段位置,因居住环境恶劣而低廉的租金,已然成为厦门市的居住盆地,是大量外来人口的首选暂居地。营平当前居住人群构成复杂,原住民正在不断流失,房屋破旧;大量公共空间被侵占;道路拥挤;居住环境不断恶化,许多传统历史文脉开始断层,这大大加重了营平的改造压力。

基此,本文选取了营平片区的一处空间,用叙事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并作为营平旧城区公共空间网络构成的各部分要素的例举。

2.2叙事视角下“老剧场”文化公园的文化解读

政府原计划将位于营平片区大元路上的鹭江影剧院拆迁改造成停车场,在市民的强烈要求下,鹭江影剧院被改造成供人们休闲活动的文化公园(图2),在改造建设过程中,一口古井的发现,使人们了解了鹭江影剧院的历史更迭。文化公园所在的大元路,曾有一个宫庙名为万寿宫。康熙年间,孤儿吴英长期游荡借住于万寿宫内,靠吃供品为生。邻居赖大妈见其可怜就收他为义子,还教他读书。后来,吴英参军并立战功,并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为了报恩,就在赖大妈住处周边买地为她兴建大厝,厝前有一口井,即被挖掘出来的那口井。因为大厝还建了一个宽敞的大埕(大院子),后来这一带就一直被老厦门人叫作赖厝埕(旧址即现在与开元路相通的大元路一带)。光绪末年,营平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赖厝和万寿宫都被烧掉了。之后此处建起了金成戏院,也就是鹭江影剧院的前身。文化公园在空间营造时,将古井,电影等这些历史要素及它们的故事保留了下来。公园作为营平片区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是一个叙事的空间,每天吸引着众多的人群在这里活动、了解赖厝埕的历史。此外,还有很多游客更是慕名而来参观、游览,这个改造后的公园无疑成为了营平片区最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阿尔多·罗西认为:“构筑物是在特定环境下,为了满足相应的功能的技术性产物”[5]。同时康泽恩关于城市发展过程总结出一个规则:功能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最容易改变的东西,而包含着功能的建筑物则较为长久,在其一生中,同一建筑物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兼有不同的功能;相比于建筑,建筑所立基的地块模式的存在周期更为长久[6]。结合文化公园的案例,立足于公共空间所在地块,将其作为叙事空间的载体,参与事件的各类物质的、非物质的因素包括构筑物、功能、故事等均在该地块上留下记号或烙印,但它们在发生与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显现或被认识到,而当建筑物失去原有的功能,地块上拆除了建筑物,当它们都作为地块上一个个纯粹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促成它的各类因素作为记忆被显现出来,文化要素才凸显出来。而它们就是叙事的要素,基于地块与要素共同形成的空间就是一个叙事主体,要素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变化,地块作为历史记忆的叠加却不可逆。

2.3公共空间的网络构建

“老剧场”文化公园是一个已实施且很成功的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图3),而营平的文化需要更多的叙事空间来表达。历史的变迁给营平旧城区留下了深厚的积淀,类似文化公园这样的叙事性空间在营平片区范围内普遍存在,每一段历史;每一处环境都蕴藏着故事,成为公共空间整体网络构架中的一个要素,它们共同承载着整个厦门城市的历史记忆,如图4。

公共空间的网络构建就是将以文化公园为例的所有叙事空间要素整合。齐康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提到:“城市是社会的聚居,我们必须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探讨城市的设计工作。点、线、面三者相辅相成,是相对关系的层面[7]。”是将点、线、面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点状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线状空间是城市空间的连接元素,面状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层级区域。空间的局部改造设计并不能妥善解决公共空间系统的要素整合,必须依靠公共空间整体网络与土地、道路等系统的协调来完成。由于营平现状道路的混杂拥挤以及路网骨架的稀疏,地块内部道路结构散乱无序,缺少明显的识别性,也难以进行市政设施管线的铺设,使得地块内卫生条件与环境问题突出。基于此,本文设想的营平旧城区公共空间网络构建是:将以文化公园为例的叙事性公共空间作为旧城区的文化节点,它们具有连接和聚集的特点。可以依据叙事性公共空间节点的分布结合现有的道路系统做营平片区的路网提升改造,这样在梳理与完善营平亟待解决的交通路网问题的同时,新的路网系统又成为点状公共空间的连接元素,他们共同构建了营平旧城区公共空间网络,成为整个厦门城市形态的层级区域,见图5。

3 叙事视角下旧城公共空间网络的意义

3.1旧城文脉的传承

旧城在各种历史要素的碰撞、融合下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形态,处处都层叠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生成了意义,意义又集结为文脉[8]。但是,如果缺少了对城市历史的理解,我们能看到的仍是一个均质的、笼统的城市文化体,而以叙事的视角来审视旧城的历史空间,能够识别出一个个叙事的主体,是营平每一个文化细胞的载体,以此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节点的选取与营造,并结合路网系统形成的公共空间网络将成为营平整体的文化脉络,是有历史依据的城市形态传承。

3.2对旧城更新问题的切实意义

在土地集约化的快速经济发展时代,旧城更新的热潮扑面而来且不断升温。如何合理地引导旧城更新,使其走向兼顾历史文化传承与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切实地提升改善旧城空间环境是目前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营造为切入点,在切实改善旧城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又使旧城的历史文化得以表达与传承,同时将此作为基本元素完成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可以均衡旧城空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进入渐进式的更新阶段。

4 结语

厦门营平片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却并非经政府核定,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类似这样的旧城区现阶段在我国大范围存在。以公共空间营造为切入点,在叙事学理论视角下,希望为旧城空间文化意义的表达提供更多新的可能,同时为旧城更新探寻一种多元、开放的规划方法,使这些旧城空间在面临着棘手的更新改造问题时,能够成为适应变化,自我调节的有机体。

[1]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美]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侍非,高才驰.空间叙事方法缘起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06).

[4]何依,李锦生. 后现代视角下的旧城空间更新[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2).

[5]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M].施植明,译.台湾:尚林出版社,1995.

[6]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03).

[7]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8]何依. 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石浦老城保护规划与实施[J].城市规划,2005(09).

图片来源

图1:谷歌地图

图3、图4:网络

The Public Space Network Building of old town in Xiamen

MENGGeXIAOMing

(College of Arch 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

The paper focuses on Yingping, the most typical area of old town in Xiamen, and explained cultural cognition of the old townspace in Ying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Furthermore, with the guidance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urban space design, the paper aims to complete the public space creation and network building in this area in order to find a more appropriate way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continuity of historic culture in Yingping.

Narrative;Old town space;Historic culture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华大研[2014]6号

孟鸽(1991.06-),女。

E-mail:251490441@qq.com

2016-04-21

TU-0

A

1004-6135(2016)06-0018-04

猜你喜欢
旧城叙事学厦门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厦门正新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秋日忆绍兴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偶”遇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