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2016-09-26 02:47文图葛晓泉向宏军
神州民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锣鼓号子民间艺术

文图/ 葛晓泉 向宏军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文图/ 葛晓泉 向宏军

五峰薅(hāo)草锣鼓,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民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时唱的歌,由于人们演唱这些歌曲的时候多用锣鼓伴奏,所以也称锣鼓歌。其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时从民间传到宫廷的楚音,距今已2000年了。而五峰薅草锣鼓据实可查的历史已有150多年,家住湾潭镇红烈村艺人付吉佳说,付家已有四代人从艺,其父付仁山生于1929年,擅长打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湾潭镇、采花乡等地。主要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因不同的农事而命名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栽秧打的叫栽秧锣鼓,扯草(水田)打的叫扯草锣鼓,薅草(旱田)打的叫薅草锣鼓,砍柴打的叫砍柴锣鼓,又叫山锣鼓。二是以锣鼓的数量(编制)命名的,一个鼓、一个锣叫一锣鼓或单锣鼓;两锣一鼓或三锣两鼓搭配的叫夹锣鼓;两锣两鼓叫对子锣鼓;由锣、钹、马锣、鼓四样组成的叫四样锣鼓或叫打四件;在一锣鼓或四样锣鼓的基础上加一支唢呐叫吹锣鼓。

以表演方式而论,“五峰薅草锣鼓”有“九腔十八板,三十六个号,七十二种腔”之说,主要由师徒传承、村落传承。薅草锣鼓是五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辉煌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薅草锣鼓的极度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建国初期的互助组到公社化后的生产队集体劳动,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同时在田间劳作,为了提高集体劳动的效率,缓解田间劳动的疲惫,当时的公社把锣鼓歌引入田间地头,为薅草锣鼓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薅草锣鼓的传人,演唱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优美的薅草锣鼓曲目。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薅草锣鼓,对研究本地民风民俗、语言文学、民族音乐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五峰薅草锣鼓题材广泛,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赋予了薅草锣鼓题材上的广泛性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它包括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内的各方面。其作品既有唱爱情的如《叫声情哥你进来》、《新打的锄头角儿咋》、《花小姐送郎》等;也有唱故事的如《灯草花儿黄》、《十写》等,还有唱古今人物的。其固定的曲牌类有扬歌、半声子、一声子、对声子、三声子、杂号子等;以腔命名的有高腔、平腔、起马腔、走马腔、下马腔等;以内容命名的有露水号子、起床号子、梳头号子等。薅草锣鼓的演唱过程结构完整,通常艺人们遵循“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交情”的题材规律。

薅草锣鼓在五峰湾潭镇、采花乡民间艺术中占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演唱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传播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科学知识、伦理道德。

作为以田间劳作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薅草锣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起到指挥生产、鼓舞干劲、愉悦精神的作用。长期以来,历代薅草锣鼓的传人,演唱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优美的薅草锣鼓曲目,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厚重的精神财富,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为可贵的依据和条件。

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付吉佳一直钟情于这一宝贵的民族民间财富,在没有其它支持和资助的情况下,带了四个徒弟传授薅草锣鼓技艺。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演唱演出,用古老的调式曲谱,编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词,参加五峰县的一些活动演出,好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这项艺术形式。

从2005年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始加强了对薅草锣鼓的搜集整理工作,共搜集整理锣鼓歌近500首。并通过文化部门逐级向上申报,在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五峰县土家薅草锣鼓顺利跻身“国宝清单”。

HAO CAO LUO GU TIAN JIAN CHU YIN

猜你喜欢
锣鼓号子民间艺术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邵伯锣鼓小牌子
唱起号子走汉江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