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历史科目的态度调查

2016-09-26 14:18赵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中学生

【摘要】国家发布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各个学科的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一所中学400名在校生的调查,经由调查数据分析出当下中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偏好、意见及建议等态度,总结出中学历史课程的优势和问题,并给出简单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历史科目 偏好 新高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73-02

一、研究背景

2014年9月4号,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开启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大幕。此次高考改革主要包括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等五个方面的任务与措施。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其中,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学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本调查针对初中、高中在校学生,结合专家型教师的解答,试图了解中学生对目前历史科目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他们选择历史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倾向,来为一线历史教师在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研究设计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研究,在深圳市S中学中进行,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的调查,各发放问卷200份,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同时,由于初一开设科目较少,学生对高考及其所涉及的科目了解不足,因此只发放问卷70份,初二发放130份;高一高二各发放100份。为了照顾到数据的有效性,在重点班、普通班,以及高中的文科班、理科班均匀发放。

三、调查结果统计

(一)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

高中部的191份问卷中,126人认为学习历史科目的目的(可多选)是“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样性发展 ”,另有90人选择了“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选择“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学习一些古人的经验与教训,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分别有52人和55人。在初中,收回的187份问卷中,同样选择“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样性发展”也最多,有78人,选择“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和“学习一些古人的经验与教训,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各有55人,45人选择了“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好程度

在初中,表示对历史科目“非常喜欢,也看课外书和纪录片”的有60人,选择“在所有考试的科目中还比较喜欢历史”的有65人,有48人选择“一般般,如果不考试就不想学”,另外14人选择“学起来枯燥吃力,是一种负担”选项。可见较喜欢历史科目的初中学生占到2/3以上。

在高中,由于高一高二的学生都接触到了政史地物化生六个科目,所以题目改为“如果以你的喜好排名,历史在六科中排第几”,结果为:第一31人,第二到第三103人,第四到第五53人,第六4人。可见高一高二学生最喜欢历史科目的人数占到16.2%,相对比较喜欢历史的人数(含最喜欢)高达七成。

在初中,愿意和同学积极讨论历史问题的学生有124人,占到66.3%。在高中,愿意在闲暇时间看历史书籍或节目的有112人,占58.6%;愿意在高考之后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有141人,占73.8%。

(三)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苦恼所在

在初中和高中,都有一道题目是“你学习历史科目时最不喜欢什么”。选择“国家、地名、人物、事件,傻傻分不清楚”的初中生有77个,高中有58人;选择“背诵太多”的初中生有75人,高中生有76人;选择“离生活和喜好太远”的有15位初中生和65名高中生,选择“学一点是一点,没办法形成一个整体”的初中生有34人、高中生45人。在这道多选题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辨别理解能力获得了提升,但是背诵任务依然很重,并且其他问题有所增多,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四)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对选择历史课程参加高考的态度

广东省将要在2017年对高一入学的学生(现在初二)开始高考改革和选课制实验,因此在调查初一、初二学生态度时,问题是“将来你们在高中阶段可能会在六科中任选三科参加高考,你愿意选择历史吗”。理所当然地选择“看到时候自己哪科成绩高”的学生最多有104人,选择一定会选的有29人,另外还有20人选择不会选,与初中生对历史科目的喜好数据对比较强,可见学生对于成绩的目的性很明显。在高中的假定性选择中,有75人选择了一定会选,只有27人选择“如果比其他科目获得成绩容易就考虑”,可见高中生对历史科目的喜爱比较深化,不是被表面利益所左右的。

(五)学生希望课堂做哪些改变

为了获得学生直接的建议,在初中和高中的调查中都设置了一道多选题:“如果历史课堂做哪些改变,你会更喜欢历史课呢”。“老师讲课更加生动、有趣”选项有57名初中生和72名高中生选择,“多加入互动活动,如讨论、辩论、表演、学生讲课等”有73名初中生和69名高中生选择,选择“尽可能地将历史知识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初中生25人和高中生78人,另有42名初中生和63名高中生选择了“将知识点和考点整理得更加条理化、易于理解和记忆”。可见除了教师讲课技巧的提升以外,初中生更想要丰富多彩的活动,而高中生更重视对知识的掌握,这与前述数据结果也相一致。

四、结论

(一)历史学科在新高考模式中具有独特优势

历史科目因其性质具有很多优势,历史知识天然具有趣味性、神秘性、故事性和借鉴性,而且包罗万象,又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融合。历史材料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从影视资料、剧本小说、书籍常识、甚至街谈巷议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历史知识,尤其以国家拍摄的纪录片为最权威、最生动、材料最丰富的资料。另外,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以及新课改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历史科目在“理科独大”的现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热门学科。

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喜好程度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不论是选择喜欢历史科目、还是愿意选择历史科目参加高考,学生都表达出了偏好历史学科的倾向。另外,值得注意到,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对历史的选择趋向增强。下面通过一个表格展示:

从表中可见,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历史科目的喜爱程度和选择历史科目的倾向都是总体在提高的。其中,高二的49名理科生中,有22名学生选择如果可能的话高考一定会选择历史,占44.9%。深圳市S中学的特聘教师、高级教师陈虹老师分析说,这种现象大致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学生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历史课程显得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第二,与之相对,随着历史科目学习的广泛和深入,其趣味性越来越好地显现出来,学生在历史课上和练习题中都能找到乐趣;第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增强,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提高,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容易产生情感和共鸣,也逐渐发现从历史的学习中对于自己生活和成长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程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以及对教材和历史课堂的观察,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历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繁琐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不但缺乏兴趣、负担过重,而且背诵效果也不好;第二,专题化、模块化的历史教材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第三,政治感较强,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喜好太远;第四,教学跟不上高考改革的材料化和灵活化要求,学得较为死板。

(三)相应的对策

针对上述结果和分析,教师可以相对应地采用一些优化措施:运用科学记忆法,代替死记硬背,提高学生记忆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参考、融合通史教材,多为学生做知识梳理和整合;不断学习,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到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运用充足的历史资料和素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积极开展课堂创新,结合各种类型的课上课下的活动,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五、致谢

本次调查是在深圳市S中学展开,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虹老师的大力帮助,其次也要感谢所有参与调研的学生的配合与认真答题,才有了本文的成果。最后也要感谢本文的读者,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赵庆东. 刍议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课程建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

[2]刘茹兰.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3.

[3]习近平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625/c385474-27204268.html

[4]黄炎.历史教学训练学生记忆“九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6).

[5]马鹏飞.新高考制度下的历史教学[J].考试周刊,2015.

[6]路喜亮.试谈中学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

[7]邓丽.中学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作者简介:

赵辰(1989~),女,北京人,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历:1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新高考模式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让生涯指导成为班主任管理的“灵魂”
新高考模式下提高思想政治学科吸引力探析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高考模式下英语分层走班教学
试论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