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016-09-26 23:07孙忠甫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曹公董卓曹操

孙忠甫

曹操诗歌以独立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诗歌文学中独树一帜,诗歌大气磅礴,极具感染力,并且不失真实写意和现实意义,极具艺术感染力。正是曹操诗歌的出现改写了我国汉朝末年时期诗歌文学浮华而无失意的空洞诗歌题材,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盛世。下面,我就来谈谈曹操诗歌中存在的艺术特色。

1 曹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曹操的诗歌都是以写实见长并包含浓厚的个人情感,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章,如《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等,都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抨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曹操其人和代表作品。

(一)曹操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汉末时期的曹公亲眼目睹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在他现存的二十余首乐府诗中,其中有一部分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内容深刻而真实,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汉末实录”;同时在这深刻的现实中也体现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希望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胸怀与抱负,因此他的诗又被灌予“感于哀乐、缘事而發”的头衔,风格慷慨悲凉,质朴古直,他为“建安风骨”的确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曹孟德作为一名统治者,他踌躇满志、驰骋中原、叱咤风云,他的诗歌在悲慨古直中尽现英雄气概,语言直抒胸臆、干脆利落,绝不吞吞吐吐、含蓄扭捏。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读出了汉末的天下乱离、军阀混战、民生调弊、千里无人烟的史实。“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薤露行》),前句直接指出朝廷用人不好,这就影射朝廷的黑暗,后句又指斥了乱臣贼子的叛乱。“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说明由于连年混战,军民伤亡,百姓骨露野的惨状,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人直抒己见,反映真切、悲愤之情积于其中、痛心之意言于字表,动人心弦,苍凉悲慨,这种“反映现实”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二)曹操的代表作的文本分析

曹操诗歌中包含了现实意义,在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曹操鲜明的个性,这也正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从他著名的《短歌行》可以看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曹操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地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曹操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一位女子热烈地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天下人才的迫切心情。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曹公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乌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公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王业,天下归心。

《龟虽寿》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的进取。在困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曹公的诗歌古直悲壮、气韵沉雄、振奋人心,读他的诗歌,似乎可看到诗人驰聘中原、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气势。真可谓乱世之枭雄,文学之大家。

由此可见曹操的现实精神有其适应其时代趋势的思想、政治根源和个性特征。这种着眼现实的精神在对文学的新认识,新实践中得到表现。鲁迅称曹操为“文章改革的的祖师”,便是赞扬他在反映现实的创作实践中所达到的高度。

2 论曹操诗歌中存在的批判和战斗精神

曹公在文学上的批判和战斗精神在建安诗坛上独臻绝境。他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建安离乱现实,还揭示和批判了致乱根源。诗人把密谋诛杀宦官,讨伐董卓等重大历史事件写于诗篇。《薤露行》中,他强中见弱,向着罪魁祸首,挥笔写愤,直书何进、张让之流为“不良”,痛斥董卓为“国贼”;何进虚有其表的昏庸,阉臣张让“因狩执君王”的奸诈,董卓废少帝,焚烧宫殿,毁庙,迁都,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一一被揭露和鞭挞。从而深刻地展示了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军阀互相倾扎导致哀亡和社会陷入长期离乱的根源。《蒿里行》中曹公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两诗还展示了诗人超凡出众的政治眼光和敢于战斗的胆略。诗人越是把群凶的不智,不义、不忠、不仁加以批判,也就越把自己在相反意义上给以个性化肯定。诗人曾劝何进不能召外将入京作乱;董卓把持国政后,诗人聚义兵讨伐;至于二袁则更是先以言诫,次以笔伐,继以兵惩,最后终于消灭了二袁。这种挥笔与挥戈并举,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的追求,是曹操批判精神卓然独具的特色。体现了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及在治世上的才华,可谓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上最不可或缺的人物。

3 结束语

曹操是汉末动乱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忠实记录者,他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将见证的历史事实通过自己心灵的痛苦歌唱展示出来,达到了社会现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管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如何?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单就从文学的角度看,曹操在地位也是当时的一些文人诗客所不能企及的。毫无疑问曹操的诗歌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1、《三国志·武帝纪》注译 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教研实践队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12月

2、《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建安文学研究文集》《苍潭》编辑部编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84年11月

4、《曹操诗文选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注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猜你喜欢
曹公董卓曹操
曹公自取灭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瞻园晚秋
王允计除董卓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绝影
绝影(外一篇)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