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暨林可胜教授学术座谈会”举行回顾历史 缅怀先进 见证今日 启迪未来

2016-09-27 00:53邓靖
台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总队

作者丨特约记者 邓靖

“纪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暨林可胜教授学术座谈会”举行回顾历史 缅怀先进 见证今日 启迪未来

作者丨特约记者 邓靖

“纪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暨林可胜教授学术座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2015年12月17日上午,“纪念抗日烽火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暨林可胜教授学术座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举行。抗战初期,林可胜受命筹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任总队长。后救护总队部迁址于贵阳,是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抗战胜利后,为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叶克冬,贵州省委常委、贵州海外联谊会会长刘晓凯,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等大陆方面领导,台湾红十字组织前会长、海峡交流基金会首任秘书长陈长文,台湾红十字组织前副秘书长林秀芬,原台湾地区国防医学院教授何邦立,台湾理律文教基金会法律研究员吕政谚等台湾方面嘉宾,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后人、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约50人出席学术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贵州海外联谊会主办,贵州省台湾同胞联谊会、贵州省红十字会、贵州省档案局承办,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厦门市红十字会、贵阳市档案局协办。

两岸应共同发扬林可胜爱国主义精神

杨毅周在致辞中说,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海峡两岸同胞汇集美丽的贵阳市,召开“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暨林可胜教授学术座谈会”,共同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抗日侨胞——林可胜教授,及其组织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缅怀他们为抗日战争胜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高扬他们高尚的人道主义理想,弘扬他们光荣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毅周说,林可胜教授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是海外侨胞的爱国表率。他在祖国惨遭日寇铁蹄无情践踏之时,放弃安逸的生活与优越的科研环境,不畏个人生死,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从杰出的生理学家转变为军医领导者,组建起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为民族、为祖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了赫赫功勋,谱写了一曲中国医疗救护人员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乐章。

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拜会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右)

杨毅周说,林可胜教授及其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救死扶伤、博爱恤兵”为宗旨,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长,他不仅直接参与救护工作,还积极培训医疗队伍,努力建立战时救护体系,并筹集国际医疗援助物资,邀请众多国际专家赴华参与医疗救护。他所领导的救护总队对所有的抗日部队,不分国共,一视同仁,但凡需要,一并支持,增强了国家抗战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抗战取得胜利。

杨毅周说,1945年,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下,在全世界支持正义的人民帮助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经过70多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是千千万万像林可胜这样的民族英雄牺牲奋斗所换来的结果。对于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人们,我们要永远铭记。现在,全体中国人民正大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两岸同胞要携起手来,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林可胜教授未竟的中国梦,共同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增人类幸福”。

中国红十字会是连结两岸共同记忆桥

叶克冬在致辞中说,由林可胜教授担任救护总队长的中国红十字会,既是连结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历史记忆的一座桥梁,也是当今两岸交流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

叶克冬说,19世纪80年代,红十字运动就是经由台湾传入大陆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救助伤兵和难民为宗旨的红十字活动,也发生在与台湾命运息息相关的甲午战争之中。他说,林可胜教授率领下的救护总队,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台湾同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抗日斗争是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也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叶克冬说,1990年9月,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在金门举行商谈,签署了《金门协议》,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双方分别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从而开启了两岸红十字组织正式交流合作的大门,也为两岸民众架起一座人道主义的桥梁。从那时开始的25年来,两岸红十字组织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先后在寻亲转信、人员遣返、人道主义救援、生命救助培训、抢险赈灾、民间沟通与交流、社区公益事业、志工理念培训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可以说,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交流合作,是两岸民间大交流的一个精彩剪影。

叶克冬表示,回顾历史,是为了见证今日,启迪未来。今天,两岸关系已走上和平发展大道,两岸之间商签了23项协议,每年来往于两岸之间的民众超过900万人次,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不久前,两岸领导人实现了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面,双方围绕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成的积极共识,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

叶克冬表示,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果说,70多年前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包括林可胜教授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可以做到不分党派、民族、阶级、地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抗敌救国的话,那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时今日,台湾同胞更不应该缺席。面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的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同胞之间还有什么前嫌不能捐弃,还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呢?我们热切希望,两岸同胞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努力打拼,共同“筑梦、圆梦”,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岸领导和嘉宾赴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旧址参观

贵阳是中国抗战中最重要的医疗中心

刘晓凯在致辞中表示,贵阳图云关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晓凯表示,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图云关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云集全国各地(包括海内外华侨)医学界的医护人员及国际援华医生,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得到了很好的救治,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晓凯说,贵阳市在图云关旧址上修建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闪耀着“红十字”光芒的图云关,是一座爱国主义精神铸就的时代丰碑,是值得世人永远敬仰学习的精神高地。

刘晓凯说,抗日战争中,贵州不仅在物资上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战,而且为前线输送了70万兵员。贵州儿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抗日救亡的大情大义。2015年,贵州省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其中,贵州省委统战部组织拍摄的贵州抗战纪录片《横空出世——贵州抗战记忆》、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分别在贵州卫视、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出席座谈会的两岸领导和嘉宾合影

刘晓凯表示,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先辈们,在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用青春、生命、责任、正义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民族壮歌,将被包括贵州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永远铭记。

本次学术座谈会围绕林可胜教授及其组织和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据悉,与会嘉宾还赴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旧址参观,缅怀抗日先烈。

林可胜,祖籍福建龙海,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四代华裔,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之父”。1920年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并主持院务。1937年11月,林可胜向当局提议获准并受命筹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迁址于贵州贵阳,是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可胜将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调整改组为国防医学院,创建军医中心教育制度,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同时还负责筹建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1949年5月到美国,从事生理学研究。1969年7月8日在牙买加去世。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总队
心肺复苏将被纳入教育内容
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环保警察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动员
少先队有没有“五道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