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6-09-27 04:50彭冰娥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窍门质疑尊重

彭冰娥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农村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树立信心,在质疑中受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创造条件,打开质疑的通道。二、寻找秘诀,开启质疑的大门。三、抓住关键,保障质疑的实效。

关键词:质疑;观念;评价;尊重;窍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37-0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我在几所农村小学的听课过程中,常常看到这两组镜头——镜头一:课堂上,师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无一生质疑。师再问:"大家都读懂了吗?"有的学生说都懂了,有的学生则沉默不语。师说:"那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却没有几个学生是真正懂的。镜头二:课堂上,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举手发言他最积极,然而他提的问题常常与所学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针对以上两组镜头所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农村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就能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树立信心,在质疑中受益。

农村小学生知识面狭窄,接触外界层面较单调,见识与胆识较薄弱,在口语交际、言语表达上与城市的孩子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农村学生质疑能力,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故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困惑:"多数学生只会提'词语'方面的问题,师生在合作解决词语方面的问题就花了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我总不能把时间花费在这里吧?""少数尖子生也只会提琐碎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培养他们如何质疑。""难道一节课就只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吗?其他的知识还要不要让学生掌握?"……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质疑能力呢?下面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1.创造条件,打开质疑的通道

1.1 观念更新: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有质疑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然而目前在一些教师身上仍存在着许多压抑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问题。课堂上,有的教师仍习惯于满堂言,满足于自己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缺少民主性、自主性,使学生形成"惟师"至上的思想,于是学生循规蹈矩,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育者就需要更新观念,把说话权还给学生,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

1.2 放下尊严: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脸,不苟言笑,会给学生产生紧张、害怕,压迫感的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会阻碍学生质疑的生成,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才能自信的思考,独立地提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放下尊严,并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尊重学生的点滴发现。

1.3 赏识性评价: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真正能做到敢问敢说的、积极活跃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人,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另外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能做到光提问不思考,还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既不提问也不回答,只做最"忠实"的听众。作为教师,则对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如:对学生态度温和;不管质疑的正确与否,都从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评价。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老师如果能时刻注意欣赏学生的每一滴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明白:我敢质疑,我受关注。从而就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激发他们质疑解疑的兴趣和勇气。获得"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信心和力量。

1.4 互相尊重: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会问得比别人更妙,但却总轮不到自己提,因此显得很不耐烦,不想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能力弱的学生由于语速太慢,说话吞吐,常常迎来一些学生的讥讽;有些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际;或因为答错了,就会被同学嘲笑……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一篇课文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又往往是肤浅而杂乱无章的,有的甚至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而"听众们"总会显得很不耐烦。然而,这些学生由于常受到那样的"冷待遇",如果得不到"听众们"的肯定和尊重,就逐步把自己伪装起来,不敢再质疑或回答问题。可见,同学间的尊重,师生间的互相体谅,是获得质疑的通道。

1.5 善待缺点:由于农村学生受知识与见识所限制,故往往会影响理解能力发展,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会离题万里,没能抓住重点,或提出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盲目责怪,苛求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阻碍质疑的生成。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你的感受很独特。""你观察的角度很新,你很出色!""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这样既能促使那些不敢说的学生勇敢去说,又有利于提高质疑质量。同时,对学生起到了及时督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寻找秘诀 开启质疑的大门

当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泉涌,便会热烈地质疑,但质疑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一些低层面上,提出一些不痛不痒、低价值的问题。可见只让学生敢于质疑还不够,还得让学生善于质疑。

2.1 围绕课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题。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抓住题眼——"只有",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思考:"为什么说'只有'?这'只有'的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的问题一提出,一石击起千尺浪,大家纷纷讨论,质疑。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2 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质疑。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如在教《桥》一文时,我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这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桥"的理解,从而把文章的难点一下解决了。教师只要注重了教给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对这些问题解决,从而在这无痕迹中学会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2.3 抓课文的矛盾处质疑。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写道:"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与"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课题非常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教师要懂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两处矛盾点进行探究,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巴迪后来成长发挥作用的既有"精彩极了"也有"糟糕透了",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巴迪成长的轨迹是:先需要"精彩极了",等到了一定阶段再需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有机结合——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儿童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

2.4 抓住课文的结尾处质疑。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结尾处: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可以让学生从此处来提问题,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鸟儿的两次"看"有什么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关键,保障质疑的实效

农村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蚕食较严重,它们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或问得表面、肤浅、没实效。那么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保障学生质疑的实效性?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3.1 “问”,起源于思。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考虑,而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深入性的问题和提出实效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机会。而往往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匆匆质疑后,只要得出一个答案,就一越而过,让跃跃欲试的学生不得不收回自己的思绪。如此做法,将严重遏制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问”,终结于省。现在很多优秀课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设计为课后延伸,或拓展学习。而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知识"再创造"过程。因此,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不需要过多的总结发言,而是把这些时间用来再给学生质疑,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使农村学生学会善于质疑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常抓不懈,农村学生们的质疑意识一定会慢慢增强,良好的质疑习惯也会内化成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相信学会质疑的农村学生会更有智慧、更有能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杨忠祥.注重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J].教学月刊

猜你喜欢
窍门质疑尊重
巧排诗的窍门
“十里挑一”的窍门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填空格的窍门
找次品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