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成就“中国留学生之父”

2016-09-28 18:52杨海亮
百家讲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会学校容闳传教士

杨海亮

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勃朗在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任校长。学生中有一个七岁男童,他就是日后成为著名改良主义者、被称作“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容闳小小年纪就上教会学校实属偶然,他的父亲是个贫苦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送了哥哥读私塾,也就再无力负担他的学费了。而这所教会学校不但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就这样,容闳进了教会学校。

在教会学校,容闳受到了勃朗很多关照。1846年冬,勃朗准备返美定居。临行前,他表示,自己在教会学校工作多年,感情甚深,愿意带三五名旧徒去美国,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当时,容闳的父亲已经去世,家里一贫如洗。他与母亲商议。母亲很不乐意,容闳再三央求,并分析个中利害,母亲最后勉强同意他随勃朗同去美国。

最终随行的有三人,都是贫家子弟。勃朗与学校董事会交涉,设法为三人解决了路资、学费等留学的所有费用,而且还给他们每人的父母筹到了一笔赡养费。

1847年1月,容闳几人随勃朗登上了去纽约的客船。在勃朗家小住一阵后,容闳前往马萨诸塞州,入读当地著名的孟松学校,从此开始了他在美国长达八年的留学之旅。在孟松学校,容闳勤思善学,博览群书,多门学科成绩优异,有的还远远胜过了同龄美国学生。

1849年春,同学三人中,一人因病回国。容闳与另一名同学为伴。两人雄心勃勃,埋头苦读。然而,随着留学截止日期日近,两人不由忧心忡忡。听说英国爱丁堡大学可以资助中国学生,容闳的同学思虑再三,选择去了英国。而容闳心仪的是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想留在美国继续深造。于是,他四方乞援,可长时间希望渺茫。一日,孟松学校的校长告诉容闳,说学校董事会愿意资助,但前提是必须写一份志愿书,毕业之后当教士以传道。对这个珍贵的机会,容闳却放弃了,因为他并不想当教士传道,而是怀松柏之志,葆赤子之心,要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

人生际会,往往非所预料。就在容闳彷徨之际,又是勃朗给他带来了喜讯,说美国南方有个妇女会愿意援助他。原来,勃朗早把容闳的前途挂在心上,听说了他的志向、遭遇后,更是寝食难安。一日,他去南方探视亲人,顺道访问了当地妇女会,并无意中将容闳的处境告知了妇女会的几位负责人。妇女会商议后,决定资助容闳。

1850年,容闳顺利考上耶鲁大学。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班中有98人,而以中国人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者,只有容闳一人。1854年秋,容闳毅然回国,投身于旧中国的改良与维新。他首倡、策划并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容闳的贡献,后人称他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第一人”。而谁能想到,对这位“启蒙先驱”帮扶最多、影响最大的恩人,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传教士。

编辑/夕颜

猜你喜欢
教会学校容闳传教士
留学生之父:留学事业之外的传奇一生
“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职业生涯
旅游视角下岳阳教会学校遗址规划研究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教会学校适合留学吗?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中国留学第一人:我不是东亚病夫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