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之母”:一生只爱

2016-09-28 19:07潘彩霞
百家讲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哈恩新元素特纳

潘彩霞

原子弹之母迈特纳出生在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当时的高中不接受女生,她14岁便终止了初级教育,靠自学完成了高中学业。21岁时,大学终于对女性开放,迈特纳考入维也纳大学,因在数学和物理学上表现出众,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父亲的支持下,迈特纳来到聚集着众多著名科学家的柏林,可是对于女性,保守的社会观念并没有同科学的迅猛发展保持同步,她仰慕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讨厌办公室出现女性的身影。虽然他最终被她的才华打动,允许她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但同时要求她只能从后门进入,上厕所要到附近的餐馆,而且没有薪水。

这期间,迈特纳结识了化学家哈恩,他们开始合作,哈恩研究新的化学元素,迈特纳则研究这些新元素的放射性。合作很快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令迈特纳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然而,经济上的无法自立也让她深感内疚,1910年,父亲去世,她自责地说:“我做的每一件事只对我、对我的野心和我在科学工作中的乐趣有好处,我对任何人都是无用的。”

幸运的是,普朗克终于消除成见,同意让她做助手。同时,她和哈恩的工作条件也得到改善,然而令她尴尬的是,发表论文时,出版社的编辑傲慢地宣称“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发表由一名妇女撰写的文章”。发现新元素“镤”时,尽管她做了大部分工作,发表文章时,她还只能是第二作者。

第二作者的身份并没有让人们忽视这位勤奋钻研的女性,1922年,她成为柏林大学第一位获得教授学位的女性,四年后被聘为核物理学特别教授。她继续研究放射性元素,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引起了科学家们对这一新领域的极大兴趣,爱因斯坦盛赞她为“我们(德国)的居里夫人”。

1934年,迈特纳劝说哈恩再次合作,用中子轰击铀,希望能获得新的元素。遗憾的是,随着纳粹上台,由于迈特纳有犹太血统,柏林大学解除了她的教学职务。随着反犹主义越来越狂热,1938年,已经60岁的迈特纳被迫逃亡,而那时,他们的研究正走到最关键的一步。流亡瑞典后,迈特纳和哈恩通过书信联系、探讨,当哈恩发现铀原子经过中子的轰击会产生分裂却无法解释时,写信求助迈特纳。迈特纳漫步在初冬的雪地里,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画面:原子在撕裂!这种新的核反应,她称之为“裂变”,并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为核能应用开辟了道路。

因为“核裂变”的发现,哈恩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尽管他否认与迈特纳合作,然而迈特纳的贡献无法泯灭。

迈特纳被誉为“原子弹之母”,但致力于和平的她拒绝参与原子弹的制造。晚年的她获得了诸多奖项,她却多次拒绝写自传的邀约。对于她来说,科学带给她的喜悦和敬畏才是这个世界给她的最大奖赏。

1994年,109号元素以迈特纳的名字命名,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女性,此时,她已长眠地下26个年头了,她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话:

“一位从未失去其人性的物理学家。”

编辑/梓童

猜你喜欢
哈恩新元素特纳
不穿有鞋带的鞋
不穿有鞋带的鞋
新元素从小培养奥迪车主
戴恩·德哈恩
宗教多元主义——国际宪法学协会哈恩圆桌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