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足成悔恨,回首意茫然

2016-09-28 12:19青柠
百家讲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潼关安西玄宗

青柠

天宝六载(747年),春天似乎来得很晚。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即今新疆库车)的军人和往常一样,吃饭、睡觉、练兵、打仗,闲下来就开始聊天:原寿王妃被封为贵妃啦!

边令诚从来不参与。因为他是宦官,而且是被唐玄宗寄予厚望的、特意派到边关锻炼的宦官,自然不便议论。何况,这都是天宝四载的事了,有什么好津津乐道的?

这也不能怪人们孤陋寡闻,因为安西离长安太远了。这里是大唐的西部前线,给皇帝送份捷报都要走六七千里,人们很难收到最新的八卦。

不久,钦差来了,他带来了新一批宫廷八卦,也宣布了征讨小勃律国的开始:玄宗要求安西副节度使高仙芝领兵搞定背叛大唐多年的小勃律国,边令诚作为监军出征。

将士们都很兴奋:在千古名君玄宗的领导下,大唐国力昌盛,打仗是很好的升迁机会。于是,大唐铁骑长途奔袭百余日,于七月十三日到达吐蕃要塞连云堡。连续的强行军,边令诚丝毫没有叫苦,赢得了不少人的赞许。边令诚也昂首挺胸,十分自豪。

此时恰逢雨季,连云堡下河水暴涨,边令诚紧紧跟随大部队,冒着被突袭的风险,强行渡河,并目睹了唐军在一个时辰之内就击破近万吐蕃军队、顺利拿下连云堡。

往前就是小勃律国。该国地势十分险要,之前三任安西节度使多次来征讨,都功亏一篑。边令诚不敢再向前,便带着伤员等三千余人守卫连云堡,目送高仙芝带着精锐继续攻坚。

连云堡曾经是吐蕃的地盘,因此边令诚日夜不安,不停地祈祷高仙芝赶紧凯旋,接自己回去。九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国王回到连云堡,与留守将士一起班师。边令诚听说高仙芝是率队冒着生命危险翻越了一道此前没有人敢翻越的、绵延四十余里的陡峭悬崖,又破坏了吐蕃援兵进入小勃律国的唯一通道,这才瓮中捉鳖,平定小勃律国,不由壮怀激烈,大赞“壮哉”!

路上,高仙芝命人写了战报,向长安报捷。回到大本营,安西节度使却说这场大捷该由自己来报捷,高仙芝当斩!边令诚看不下去了。他立刻写了一封密奏,详细记叙了高仙芝此次出征的前后细节,最后义正词严地慷慨陈述:“高仙芝奔袭万里,立下如此奇功,若他无辜被杀,今后谁还敢为朝廷出力?”然后,他给高力士也写了一封密信,把自己对高仙芝和现任安西节度使的观察和评价和盘托出,恳请高力士适时出手,替明君挽救一位贤臣。玄宗接受了他的谏言,最终,现任节度使被调回朝,高仙芝继任安西节度使。

安西和长安的通信慢悠悠地持续着。安西军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长安人则一如既往地沉迷于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几年后,高仙芝调任,高仙芝的心腹将领封常清成为安西老大。边令诚也被调回长安,凭借军功升职,成为宦官中的显赫人物,心安理得地享受起瀚海浴血之后的和平与浮华。

盛世来得慢,去得快。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叛变。

边令诚和所有长安人一样,都抱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当今天子是被老天眷顾之人,二十几岁就接连平定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在位近五十年,什么大事没经历过?安禄山又能掀起什么风浪?他只是个不出十天就会自己作死的无耻狂徒而已!

没过几天,玄宗命高仙芝统军东征。边令诚再次作为监军,与高仙芝一同出征。

在望春亭,玄宗亲自为东征军壮行,要他们杀出潼关,与被派到洛阳招兵讨贼的封常清一道尽快粉碎叛贼的野心。很快,东征军出潼关,驻扎于陕郡(今属河南三门峡,距离潼关约二百里)。

安顿好之后,边令诚就去找高仙芝“聊天”——实为索贿。他的理由看似很合理:和他一样受皇帝器重的宦官还有好几位,他们每次监军都能收获千万计的钱财,平时随便造访哪里,动辄就能拿到百万钱。他不能破了这个例,要不将来还怎么在圈子里混?

但是高仙芝没钱。他奉命招募市井子弟,七八天就招募了11万人,新兵的甲胄器械还没配全,哪还有钱?边令诚没再说什么,沉默地走了。

在中枢混迹多年,他对名利的需求早已超过常人。既然没有利,那他就要名,要指挥反击叛军的美名。他开始干扰军务,擅自发号施令。

军中最忌讳分权,高仙芝自然不愿意。还没等边令诚争出输赢,封常清来了。洛阳丢了。

封常清麾下在洛阳临时招募的六万平民根本不是安禄山15万铁骑的对手,只能在多日血战之后退回后方。高仙芝完全赞同封常清“放弃陕郡,死守潼关”的战略,随即率军回师潼关。边令诚怕自己担上“监军不力”的干系,拼命阻拦,但拦不住,只好跟着往西撤。

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门户,这仅有的几万杂牌军根本经不起叛军一击,坚守待援才是合理战略。可是皇帝铁了心要反攻。边令诚完全相信玄宗的判断,也抓住一切时机表现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坚持要求高仙芝和封常清主动出击,否则就是不忠。

高仙芝指着长安的方向怒吼:“擅出潼关就是死路一条!潼关有失,长安就丢了!长安一丢,大唐就完了!”边令诚也指着高仙芝怒吼:“你敢不听我的?当初要不是我护着你,你早就被杀头了!”高仙芝冷笑:“嫌我无能?那你来替我当这个副元帅吧!”

多年来,边令诚在宫里位高权重,谁敢这样和他说话?他也冷笑一声,扬长而去。

他出了门就直奔长安,见到皇上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斥:封常清四处散布打不赢叛军的谣言;高仙芝一仗都没打就丢掉陕郡数百里江山,还盗卖军粮中饱私囊……

玄宗被怒火烧掉了理智,直接写下一道圣旨,让边令诚去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边令诚傻掉了。他根本没想把两人置于死地,对两人真正的“罪状”——“违抗主动出击的圣意”连提都没提。他本想请皇上斥责二人一顿,自己再和当年一样,帮他们说几句好话,这样自己有个台阶下,就好与他们再度合作,夺取大胜,各自加官晋爵……可是正在气头上的老皇帝听不进任何谏言……

一边是在边关作战时遗留下的所剩无几的同袍情谊,一边是玄宗执政近五十年形成的英明形象和威严气势,边令诚内心挣扎了一会儿,还是决定留在玄宗这棵长盛不衰的大树上,并给了自己一个看上去很靠得住的说法:皇命难违。

他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出来,念了圣旨。封常清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天,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边令诚,说这是自己写的待罪表,请转交给皇上。边令诚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接了过来。信札还带着封常清的体温。没等这淡淡的温度散去,封常清已经身首异处。

刽子手请示:人犯的尸首是不是就这样随便放在粗席子上?边令诚呆呆地擦拭着溅在脸上的热血,胡乱点了点头。他有点儿后悔了。可事已至此,他只能对皇上效忠到底。

高仙芝深得军心,所以边令诚拿着圣旨也不敢轻举妄动。他谎称皇帝有旨,让自己带一队陌刀手(装备陌刀的精锐步兵)。高仙芝丝毫没有怀疑,很豪爽地调了一队百余人的陌刀手给他。控制住局面后,边令诚这才打开圣旨。

高仙芝听了旨意,苦笑着问边令诚:“皇天在上,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被冤枉的吗?”边令诚无言以对。他当然知道他们都是被冤枉的,可是皇命难违啊……

离开刑场,边令诚马不停蹄地往长安赶去。他要去递交封常清的遗表。这是他能为曾经的同袍做的唯一一件事。

遗表递上去了,玄宗毫无反应。后来,边令诚常常想起当年与封常清他们一同作战的日子,他不是不感动。但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能按照皇上的方略去主动出击呢?皇上是几十年的圣明天子,虽然他在气头上也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可是,难道皇上也会犯错吗?

皇上的确错了。

新任潼关守将也采取了坚守待援的战略,带着20万大军驻扎在潼关之内。但他抵挡不住老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击命令,半年后终于率军出关,然后被打得全军覆没。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潼关陷落。

六月十二日,玄宗宣布自己要亲征。没有人相信——皇帝已经年过七旬,垂垂老矣。边令诚还听到有人在悄悄议论:皇上老糊涂了!他立刻横眉冷对:皇上一直那么圣明,他老人家是在思索新的讨贼方略呢!

皇上一点儿也不糊涂。在某些方面,他精明得很。当天,玄宗任命某名门子弟为京兆尹,又命边令诚掌管宫闱钥匙。次日黎明,玄宗带着贵妃等人一路向西,逃出长安。

知道自己被皇帝抛弃之后,愤怒的百姓冲进皇宫,把国库里的珍宝能抢的抢,抢不走的就烧掉。大火从早上一直烧到正午,越烧越猛。边令诚也处在被抛弃的愤怒中——皇上带走了一批亲近的宦官,里面没有他!但是,几乎出于忠心耿耿的本能,他还是决定救火。

他和新任京兆尹带着百姓扑灭大火,又招募人代理府、县官,分别守卫各处要害部门,遇到不听劝阻的暴徒就杀掉。一连杀了十几人,局势终于平静了一些。接着,京兆尹就把长安献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已经登基为大燕国皇帝,他派叛军接收了长安,并大喜过望地任命这位大唐的京兆尹继续当大燕的京兆尹。

边令诚没有阻拦京兆尹的献城之举。他满脑子都是高仙芝半年前说的那句话:长安一丢,大唐就完了!——不对,高仙芝,你说错了。在长安还没丢的时候,皇上一跑,大唐就完了……

信仰多年的心灵支柱轰然崩塌。边令诚浑浑噩噩地跟在京兆尹身后,把宫闱钥匙献给了叛军。

边令诚没料到,京兆尹献城只是权宜之计,他只想以此换取长安百姓的平安。而京兆尹也没料到,叛军生性暴虐,不仅残忍地杀害了没被玄宗带走的长公主等宗室成员,连朝臣家里的婴儿都通通杀掉,以至于“剔首析肢,流离道衢”。京兆尹和边令诚后悔不迭,各自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今属宁夏银川)登基,史称唐肃宗。听到这个消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长安百姓日夜盼望新皇帝来解民倒悬,以至于到了八月,驻扎在长安的一部分叛军不告而别,长安人本能地认为他们是弃暗投明,投奔肃宗去了。京兆尹趁乱带着百余人杀出长安,直奔灵武。肃宗大喜,重新任命这位大燕京兆尹为大唐京兆尹。

趁机逃出的还有边令诚。长安已经成为人间地狱,他一刻也不想待了。

玄宗已经从神坛上摔下;肃宗倒是一副励精图治、收复河山的样子。也许肃宗能看在自己可以提供一些叛军信息的分上,接纳自己这个曾不慎失足、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宦官?

不过,他到达灵武比京兆尹等人晚了很久,也就失去了“故都第一批来投奔的忠臣”的噱头;而他撺掇着玄宗杀了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种行径又怎能算是“忠臣”?何况边令诚是玄宗的人,本来就是被肃宗边缘化的对象。最重要的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旧部仍在抵抗叛军,就算只为了讨好他们,肃宗也不能留着边令诚。于是,边令诚以“背上皇(玄宗)投贼”的罪名被杀。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边令诚终于明白:他毕生信仰的英明天子并不存在,而他热切渴望的美名只存在于当年的安西战场上。

编辑/安楠

猜你喜欢
潼关安西玄宗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潼关中学校长侯润生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皇上面子也不给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五言 望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