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伴日本人“从摇篮到坟墓”

2016-09-28 08:53
环球时报 2016-09-28
关键词:盖章印章身份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卢昊

日本印章文化源自中国,但现在日本称得上是世界上对印章最为依赖的国家。印章是日本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必备之物,也是外国人到日本经常要准备的第一样东西。根据用途、场合乃至持有者的身份性别不同,日本的印章种类繁多,样式多变,因而日本也被称为“印章社会”。日本人将印章视为个人和集团身份的证明和象征。日本式印章文化折射出传统式契约社会的特征,其根深蒂固,甚至连历史上的政府禁令都难以废除。不过,随着制度和技术的进步,日本的印章或将逐步退出实用领域,而成为艺术乃至时尚领域的专门符号。

随身携带印章盒子

在日本,印章又被称为“判子”。是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每个外国留学生到日本时,都会先去专门的印章店制作一个刻有自己名字的印章,用于到政府作身份登记、到银行开办账户以及签收学校有关文书等。而如果进入日本公司工作,公司一般会为员工制作专门的姓名印章,用于公司内部签署各种文件、通知书、报销单等。离职时须归还公司。一般日本人会随身携带印章盒子,盒子长条形,里面装着印章及便携式的印泥。在欧美及中国,很多签字即可确认的场合,日本人会要求当事人签字并盖章,否则文书不具备法律效力。而在银行,个人印章甚至可以发挥身份密码的作用。在日本,用于在政府机关进行登记,作为正式身份证明的印章被称为“实印”,用于所在单位内部事务的印章被称为“认印”,用于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的印章被称为“银行印”。还有企业及其法人用于业务的各种“会社印”、政府机关及公职人员专用的“公印”、“职印”等。种类相当繁多。

“甲州印”约占市场半壁江山

日本的印章文化“独树一帜”,日本人常用的印章也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印章多为方形印,而日本印章则基本上是圆形或椭圆形。日本印章的材质类型包括金属、石头、木头或合成树脂,较名贵的印章会采用象牙、牛角、鲸骨等动物骨头,或者价格较高的玉石。日本山梨县是日本印章的最大出产地,其中该县西八代郡的六乡地区以手工雕刻的“甲州印”知名,现在该地出产的印章占据了日本印章市场的约50%。在样式上,不同类型的日本印章差别很大,甚至会因持有者性别而有区别。比如,“实印”必须刻印持有者姓氏及全名,男性用“实印”直径为15-18毫米,女性用的则为13.5-16.5毫米。“认印”则只需刻姓氏,尺寸较小,男性用的直径为12毫米-13.5毫米,女性用的则为10.5毫米-12毫米。银行印的尺寸则介于“实印”和“认印”之间,材料和设计较为复杂,具有防伪性。印章刻字字体很多,一般人常用较为好识别的楷书或隶书。但不少法人机构及其高管,包括一些公职人员会采用更为复杂、更有传统感的篆书刻印,体现出自己的身份。

日本的印章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相传最早传入日本的印章是东汉光武帝赐予日本的“汉倭奴国王”金印。701年,日本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仿照隋唐政治体制,模仿中国官印刻制印章,使官印制度化,成为政治权威的象征。到了江户时代,私人也开始大量使用印章,形成了“印章注册制度”。由于普通民众多不识字,难以进行签字画押,固定的私人印章成为他们进行交易、保护自己私有财产的最后防线。明治天皇变法维新时,曾计划取消被视为封建陋习的印章,改为欧美式签字画押,但遭民间强烈反对,没能实施。到1873年,明治政府正式通过法律确定了押印制度,推动印章进一步深入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人看来,印章代表了日本商业社会的历史传统,今天,在日本社会高度法律制度化的背景下,印章象征着契约精神。

日本很早就兴起“盖章游”

印章被认为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网络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使用印章并不方便,导致社会管理与交易成本偏高。近年来在日本,新的身份认证技术正逐渐取代印章的相应功能。作为“身份证”和“银行卡密码”的印章退出社会实用领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但另一方面,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印章仍将长时间受到日本人的欢迎。印章和日本动漫、时装等现代文化相结合,“更萌更时尚”的形象被刻上印章。在日本很早就兴起“盖章游”。日本大多数景点乃至铁路车站都设有“纪念章角落”,提供特殊的纪念章,鼓励爱好者盖章留念。不少日本人,乃至去过日本的外国人都成为“印章控”,拥有自己的“纪念章手册”,作为自己丰富而难忘的旅游经历的见证。▲

猜你喜欢
盖章印章身份
“盖章”
爱盖章的国王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印章
盖章
一种翻页盖章装置
土豆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