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
——东吴虎将甘宁文学形象分析

2016-09-29 03:08李培培
现代语文 2016年7期

○李培培



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
——东吴虎将甘宁文学形象分析

○李培培

摘 要:三国时期,风起云涌,文才武将辈出。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为大多数文史学家所倾心,被研究得深且透,而甘宁作为东吴武将一员,却被研究得少之又少。甘宁虽未为读者广泛关注与熟知,但其才能毫不逊色,勇谋相兼、高义薄云可谓其人生缩写。本文,笔者将以分析其性格与形象为主,辅以其他内容,对甘宁形象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甘宁 勇谋相兼 高义薄云

甘宁,字兴霸,三国东吴之名将,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可以敌也。”[1]可见孙权对甘宁的重视与甘宁本身的才能。而唐代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之注释中提到的甘宁祠宇,也表明了甘宁作为战神般的存在,为后人所敬仰,为后人所供奉。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对其记载与分析的文字材料却很少。对此,笔者将从写作缘起、人生契机与转折、人物性格与形象、总结评价四方面,对甘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写作缘起

毋庸置疑,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这段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众多重要历史事件,涌现出了无以计数的文臣谋士,英雄豪杰。时至今日,大家对于这段时期内的人和事仍然津津乐道。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讨论得比较多的多为蜀魏两方阵营人物:蜀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创下不凡事迹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魏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立下赫赫战功的五子良将。而吴国方面除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和高瞻远瞩,致力于联蜀抗曹的鲁肃外,其他良将被关注得并不多,对良将之本人及其相关事迹的描述略显单薄。但事实情况却是,相对于蜀魏的猛将,吴国在将相人才方面并不逊色,否则东吴也不可能与蜀魏鼎足三分。在正史《三国志》中,就对东吴的武将做了更为客观的叙述,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作为东吴武将的代表,并合为一卷作传(卷五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可谓东吴十二虎臣。这十二人为东吴基业的开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其中甘宁,被很多人推崇为东吴第一猛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相对于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的神话和刻意拔高,对甘宁的叙写和正史《三国志》出入并不大,本文笔者主要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这两部资料,来对东吴虎将甘宁做一个文学上的形象分析。

二、人生转折与契机

甘宁的人生以东吴为风水岭,前后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且先来看他的出身,《三国志》中有如下叙述:“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2]大致意思就是说甘宁年轻的时候喜爱游侠,召集了一批少年并担任他们的首领,经常成群结队一起出去,并且随身带着刀剑弓弩,头上插着羽毛,身上佩戴着铃铛,人们只要一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甘宁来了。凡是和甘宁相遇之人,包括所属县城的官员,如果能给与甘宁比较周到的接待,甘宁就会和他们结交作乐,反之,甘宁就会放任自己的手下去抢夺他们的财产。这段对于甘宁出身的描述,摆到今天来讲完全就是给人一种古惑仔的感觉,似乎就是一个小混混。但好在后来甘宁改变了这种生活模式,“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3],他停止了这种举动,不再抢劫,反而开始专心阅读诸子百家全书。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甘宁发生如此重大转变,演义和史书中并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但不管怎样,通过这样的转变,甘宁也得以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但并非一帆风顺。

甘宁投奔的第一个势力是刘表,其为东汉末年颇有名气的“八俊”之一,名声很大。且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在前期很长一段时间战火并没有烧到荆州,荆州成为当时很多遭受战乱的百姓乃至士大夫理想的避难地,一时之间很多人才都聚集到了这个地方。但是很快甘宁就发现刘表这个人不习军事,又无四方之志,在当时的形势下,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且“因居南阳,不见进用”[4],甘宁在刘表处没有得到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因此想投东吴,但是由于黄祖在夏口,他的军队无法通过,只能先寄身黄祖处。不过在黄祖处他仍然没有得到太多的机会,黄祖因为甘宁锦帆贼的出身,“三年,祖不礼之”[5],也没有重用他,即便甘宁立了大功也依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生去意是必然的,随后在他的好朋友苏飞的帮助下,他终于来到了东吴。

三、人物性格与形象

在东吴,他终于得到了施展自身才华与抱负的空间,他的人物性格形象也得以充分展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深谋远虑。甘宁在东吴的起点很高,“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6],周瑜是孙权掌权时期的第一任大都督,吕蒙是后来的第三任大都督,有此两位重要人物的推荐,甘宁想不得到重用都不行。而甘宁此时也向孙权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7]可见甘宁并非一介武夫,其帮孙权谋划成就大业的策略竟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多有相似之处。而幸运的是,甘宁此时也得遇明主,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其西征江夏,果然一战成功,帮助孙权拿下了江夏。

2.义薄云天。在征江夏一役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故事:孙权攻破黄祖后,准备了两个匣子来盛黄祖和苏飞的首级,闻此,苏飞就托人来找甘宁,甘宁说道,就算苏飞不说,我怎么可能忘记昔日他对我的恩情呢。于是在孙权摆酒庆功的时候,“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8],对孙权诉说之前苏飞对自己的恩情,并以自己性命做出担保,最终孙权答应了甘宁的请求,赦免了苏飞。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甘宁确为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之人。而另一件事也不得不提,即在加入东吴阵营后,甘宁和东吴阵营里的另外一员虎将凌统由敌化友的故事,至今仍是历史上化干戈为玉帛的典范。凌统也是东吴阵营的一员猛将,其父凌操曾经是孙权手下的破贼校尉,在孙权与黄祖早期的战斗中,被彼时还在黄祖手下效命的甘宁射杀,凌统奋力夺其尸还,自此也和甘宁结下了杀父的不共戴天之仇。在甘宁归顺孙权后,凌统更是屡屡欲寻机报仇,甚至在宴席上欲趁机刺杀甘宁,但甘宁并不多介意,反而在后来一次与曹操的战斗中救了凌统一命,自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对于苏飞,甘宁展现的是一种知恩图报,而对于凌统,甘宁则是以德报怨,公私分明,深明大义。

3.勇冠三军。除了有谋有义之外,相信甘宁留给世人最多印象的还是他的勇。在加入东吴阵营后,甘宁多次出生入死,立下诸多战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率百骑劫曹营,这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对于此战,史料《三国志》有如下描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9]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对此战有着更为详尽的叙写:“甘宁将酒肉与百人共饮食尽,约至二更时候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都披甲上马,飞奔曹操寨边,拔开鹿角,大喊一声,杀入寨中,径奔中军来杀曹操。原来中军人马,以车仗伏路穿连,围得铁桶相似,不能得进。甘宁只将百骑,左冲右突。曹兵惊慌,正不知敌兵多少,自相扰乱。”[10]在之前张辽威震逍遥津,搞得东吴的小孩在夜里听到张辽之名都不敢啼哭,东吴方面士气一落千丈,而这仗确实大大提升了吴军的士气,以至于孙权也欣慰地感叹道曹操有张辽,我有甘宁,足可以与之匹敌。《三国演义》对此战有诗总结:“鼙鼓声喧震地来,吴师到处鬼神哀!百翎直贯曹家寨,尽说甘宁虎将才。”[11]面对防备森严,兵精粮足的曹军,甘宁仅以百骑就达到了威慑敌军,扰乱敌方军心的效果,而且还未曾损失一骑,这足以映衬其勇。

除了这一经典战役外,另外一个被人较少知晓的是他与蜀国名将关羽的一次正面对抗。当甘宁随鲁肃镇守益阳时,关羽派兵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浅水地带,称要派军队在夜里渡河。鲁肃与诸将商议退敌之策,当时甘宁手下仅有三百人,他对鲁肃说能否再给他五百军士,由他去抵挡关羽,保证关羽不敢渡河。鲁肃立刻选派一千军士给他,甘宁也连夜赶到上游设防,这次的结果是“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12]关羽见甘宁来,以为对方有了准备,便放弃了渡河计划。这次不战而退敌,而且对手还是威震华夏的关羽,让孙权对甘宁更加看重,给他升官进爵。在这次事件中,可以说是在演义里面一直唱主角的关羽给甘宁当了回配角,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关羽一生之中就不曾惧怕过任何对手,之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经常上演以一敌百的好戏,但此次闻甘宁之名,居然不战自退,实在让人感到意外,但也从反面衬托了甘宁之勇,威名之盛。

四、结语

对于甘宁之谋,清末大臣黄恩彤曾有如下评价:“先取荆,次取蜀,兴霸之策与孔明、公瑾略同,亦识时务之俊杰也。”[13]把甘宁在攻城略地的才能拉到和诸葛亮、周瑜一样的高度。而《三国志》的编著者陈寿也评价道:“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14]。足可见甘宁并非简单的一员猛将,他在谋略以及团结下属上颇有一套。而其行军打仗方面更是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后有诗赞其曰:“巴郡甘兴霸,长江锦幔舟。关公不敢渡,曹操镇常忧。劫寨将轻骑,驱兵饮巨瓯。神鸦灵显圣,香火永千秋!”[15]有谋,有义,有勇,甘宁不愧为东吴武将的杰出代表。

注释:

[1]许嵩:《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3][4][5][6][7][8][9]陈寿:《三国志·吴书·甘宁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0][11][15]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13]黄恩彤:《鉴评别录》(卷十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4]陈寿:《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培培 江苏南通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226011)